★ 诸猜猜 伍静 毛坤洪 何凌 张小萍(.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直肠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1],其发病率日益剧增。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微生物感染、遗传、饮食与环境等因素相关[2-3]。临床症状以腹泻、里急后重、脓液血便等为主。UC归属于中医“肠澼”“泄泻”“腹痛”等疾病范畴。
张小萍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临证数十载,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4]。张教授从脏腑角度阐述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分脏论治对临床治疗UC有极大的意义,现将跟师所得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UC的发生以脾胃虚弱为内因,《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同居中焦,脾运胃纳,脾升胃降,为后天之本,源源不断的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若六淫邪气侵袭或脾胃本虚,则脾胃纳运功能失常从而导致水谷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湿浊不化,下注肠间,从而引发此病。《景岳全书·痢疾》言:“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西医学认为UC的发生与免疫、感染等有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的失调是直接诱因,而这恰与中医脾胃燥湿理论相合[5]。如《四圣心源》载:“太阴性湿,阳明性燥……湿胜其燥,则饮少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坚。”可知燥湿失衡最终将影响二便情况。张教授认为疾病初期以脾气虚为主,湿热积滞为标,常见大便稀溏,夹有黏液(脓血),腹胀,纳差,舌淡红,舌体胖大或有齿印,苔薄黄,脉细弱或濡缓。治疗以运脾化湿为主,多用苍术、茯苓、白术、六月霜等,后期则为脾胃气虚,当先补脾胃之气,常用党参、淮山药、扁豆平补脾胃之气,同时兼用木香、砂仁行气运脾。
病案:张某,女,36岁,2019年2月22日初诊,主诉:腹痛、腹泻、反复解脓血便半年。既往史: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外院予艾迪沙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现症:腹部胀痛不适,以痛为主,大便日行8~10次,夹有黏液,时有脓血,里急后重,睡眠一般,四肢困重,舌质淡,边有齿印,舌体偏大,苔腻,脉细滑。辨证为脾虚夹湿,治以健脾祛湿止泻为主,具体药物如下:茯苓20 g,炒白术15 g,党参15 g,白及15 g,炒枳壳15 g,黄连6 g,炒扁豆12 g,六月霜15 g,薏苡仁20 g,炒谷芽20 g,炒麦芽20 g,陈皮15 g,砂仁6 g后下,淮山药15 g,炙甘草6 g。上方连服14剂,排脓液血便次数较前减少,偶有里急后重感。继上方服用1月余,诸症全缓,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临床发现UC的发病与情绪变化有关,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故而中医认为肝脏与情志变化紧密联系。若情绪抑郁导致肝木不舒,横逆克脾土,则脾升胃降逆乱,运化失常,精微物质无法布养人体,糟粕无法正常下传,故治疗上健脾的同时应不忘疏肝[6]。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辨证录·痢疾门》言:“人有夏秋之间,腹痛作泻,变为痢疾……此是肝克脾土也……肝遇凉风,则木气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肝木激而成怒,克土更甚。脾胃之土伤,难容水谷,遂腹痛而作泻矣。”《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飨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腹痛即泻,泻后即缓,大便稀薄或夹黏液,情志欠佳或烦躁易怒时加重,喜叹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每每遇到这样的患者张教授喜用痛泻要方取效,方中常加合欢皮、川芎、延胡索等药物疏肝理气,《本草求真》中记载合欢皮有“令人五脏安和”之效,同时现代药理学认为合欢皮含有皂甙及鞣质,有镇静的作用。并不忘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病案:金某,男,45岁,2019年3月10日就诊,溃疡性结肠炎病史2年余,因“脓液血便2年余,加重3月”来诊,刻下症:大便日行4~6次,夹有脓血,每因生活压力或情绪不佳时复发或加重,肠鸣腹痛即泻,伴胃脘、两侧胸胁胀痛,纳寐欠安,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详问病史得知近因升职压力较大,导致病情加重,中医辨证为泄泻(肝郁脾虚型),以泻肝健脾止泻为法,张教授用痛泻要方加减:陈皮15 g,白术20 g,槟榔3 g,炒芍药15 g,黄连6 g,防风10 g,炙甘草6 g,木香6 g,炒谷芽15 g,炒麦芽15 g,藿香10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合欢皮10 g,六月霜10 g。上方连服14剂,腹泻、胸胁胀痛较前好转,继服上方21天,原方去黄连,湿重时加佩兰、茯苓,睡眠较差时加夜交藤、酸枣仁等,连用30天后诸症均愈,随后复查肠镜报告示:直肠炎,随访3月未见复发。
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脾胃运化功能依赖于脾阳的温煦作用,而脾之阳气的充足则须依靠于肾阳的不断供养,而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元气需靠后天脾运化的气血精微不断充裕。若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则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将进一步导致气虚,则脾胃气机紊乱,湿浊下泄肠间,日久将累及肾阳,最终导致脾肾阳气具虚,以致久泻难愈[7]。《景岳全书·泄泻》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脏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此类UC的表现为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形寒肢冷,腹部喜温喜按,食少纳呆,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治疗上张教授擅用四神丸温肾健脾、固肠止泻,常用温性药物如肉豆蔻、干姜、补骨脂、吴茱萸等温补阳气。现有研究可知补骨脂和肉豆蔻有止泻、调节免疫、抗菌、抗氧化等作用[8-9]。
病案:周某,女性,78岁,2018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3年前大便性状发生改变,大便次数较多,质地稀溏,偶有大便夹黏液,伴里急后重感,未规范治疗,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且时有大便夹带脓血,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及肠炎宁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但迁延不愈。现大便日行7~10次,夹有脓血或白色黏冻样物质,甚则完谷不化,晨起腹痛、腹泻明显,腹部喜温喜按,平素四肢不温,神情倦怠,纳寐不安,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张教授辨病辨证为痢疾(脾肾阳虚型)。治疗予四神丸加减,具体药物如下:补骨脂15 g、白及12 g、党参15 g、炒吴茱萸10 g、六月霜10 g、肉豆蔻10 g、黄芪20 g、干姜3 g、白术15 g、桂枝10 g、炒谷芽15 g、炒麦芽15 g、炙甘草6 g、当归6 g。上方连服7剂,患者诉大便次数稍有减少,腹痛好转,近稍有头晕,上方加葛根10 g、天麻10 g。续服14剂后,头晕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每日3~5次,大便夹脓血次数变少,无明显腹痛,但仍感倦怠,前方去葛根、黄连,改黄芪为30 g。连服2月余,患者病情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肺金脾土五行中为母子之脏,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主宣发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脾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共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且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输布津液,若肺卫不固,营卫失和,肠道气血失和,则腹痛、腹泻。临床上常见咳嗽、腹胀等症时,治疗上张教授针对肺宣降失常累及脾胃的病变,常在补益脾胃之气的同时加提肺气之药,如桔梗、杏仁等。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故常于方中加入车前子,使湿邪从小便化,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效。对于外感伤肺及脾的病变,可酌情使用汗法[10]。如《儒门事亲·卷二》所言:“设若飨泄不止, 日夜无度,完谷下出,发汗可也。”故临床上见腹泻、咳嗽者可在顾护脾胃之气的同时酌情运用汗法。
病案:胡某,男性,33岁,2019年7月13日初诊。主诉:脓液血便1年余,加重半月。现症:因受凉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夹带脓血,里急后重,咳嗽、咳痰,腹胀脘痞,常感胸闷不适,无发热畏寒,纳差,睡眠一般,舌淡,苔薄白,脉沉略浮。曾自行于药店购买药物治疗(具体药物药量未知)。症状有所缓解,近因腹胀、腹泻伴咳嗽不断痛苦不已,故来张教授门诊治疗。张教授认为本病因外邪伤肺,肺之肃降功能失常,大肠传导失常,子病盗母气,导致脾土虚弱加重,故大便次数增多,治疗上健脾止泻的同时应调理肺气。具体用药如下:杏仁10 g,党参15 g,炒白术2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半夏10 g,桔梗10 g,白及10 g,炒枳壳15 g,茯苓15 g,山药15 g,炒谷芽20 g。上方服用14剂后,患者诉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无咳嗽,上方去半夏、杏仁。继服14剂,大便次数正常,无脓血,考虑患者脾胃素虚,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连服1月余,未见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为脾虚湿盛,治疗上以健脾化湿为基础,张小萍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上不可仅拘泥于健脾除湿,还因根据涉及相关脏腑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疏肝升脾、温肾健脾、宣肺理脾等方法,在辩证论治的中医理念指导下,明确发病机制,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