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一文的精巧与疏漏

2021-03-25 09:40李芳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伯庸洛神赋曹丕

李芳

(青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建安七子中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曹之中,曹植的作品最具艺术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其庞大的气势、恢弘的构思、华美的言辞,遍观古今中外文坛,都鲜有相匹者。其中《洛神赋》是最具代表性的千古名篇,虽然时隔千年,依然为后世读者津津乐道。[1]《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文章在对洛神这个虚拟人物的缱绻刻画之中,既有对亡妻的怀念,也有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感慨,而这一切,与曹植本身放浪形骸、怀才不遇的身份地位是相符合的。[2]但是,因为当时历史的特殊性,《感甄赋》作为《洛神赋》的初名,加之曹植之兄曹丕的妇人为甄氏,让后人不仅对《洛神赋》的深意浮想联翩,[3]《洛神赋》明赞洛神、暗思甄妃的说法也日渐势众。当然,这种野闻艳史也更容易吸引眼球。[4】于是,《洛神赋》为曹植思慕其嫂的解读也就甚嚣尘上。但是,更多的著述对于此方面的分析往往缺乏足够的证据,唯独马伯庸先生的《<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一文,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将《洛神赋》确实为曹植思嫂情书的理由写得有理有据。当然,任何作品都很难做到毫无瑕疵。笔者就马伯庸先生的这篇文章展开分析,梳理其中的精巧与疏漏。

一、《〈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回顾

马伯庸先生的开篇,就是《洛神赋》的全文。虽说此文名垂青史,但估计很少有人阅读过全文。这样一个开篇,顿时将曹植的才华横溢展现面前。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被曹植笔下的洛神之美震撼到了。而且,任谁都看得出,曹植笔下的这个洛神,一定是现实中某个女子在曹植内心和脑海中的形象,几近完美的形象。那么,她是谁?

答案是很明显的,她就是甄妃,曹植哥哥曹丕的妇人、曹植的嫂子。

接下来,马伯庸先生用李善《昭明文选》里的解读,述说曹植对甄妃的爱慕和思念——甄妃死后,曹植入宫拜祭,曹丕看弟弟哭得伤心,就把甄妃生前用的枕头送给了曹植。曹植怀枕而眠,遂成《洛神赋》。

马伯庸先生的这个引用,是一个极好的噱头。他相信《昭明文选》里的记载么?当然是否定的。不用说曹丕这样堂堂一代帝王,就是寻常百姓,会把自己女人的枕头送给别人么?何况还是自己的弟弟。显然,李善忽视了人性的真实性。那么,否定《昭明文选》里的记载,就必须要给曹植爱慕甄妃一个更合理的解释。于是,马伯庸先生再次提到了《洛神赋》的原名——《感甄赋》。

《洛神赋》之所以叫《洛神赋》,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以后,下旨让曹植更改的,他不允许《感甄赋》这样的存在。这个名字,太过刺眼,实在是有损母亲的形象。既然曹睿这么想并且这么做了,那这里的甄不是甄妃,又能是谁呢?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马伯庸先生对于《洛神赋》 即为曹植对甄妃的思念的解读,更加合情合理。但是,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感甄赋》写成之时,曹丕还好端端地活着,怎么能容忍弟弟这样明目张胆地在一个文学作品里调戏自己的妻子呢?自己可是堂堂大魏国的开国皇帝,这都能忍么?这又是为什么?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曹植和甄妃之间的感情,是两相情愿的。也就是说,不仅曹植爱慕甄妃,甄妃也是心甘情愿和曹植在一起的。而曹丕对此事心知肚明,或者说,促成二人好事的始作俑者,正是曹丕这个“受害者”本人。

这就太过奇怪了,就是一个寻常男人,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妻子红杏出墙给自己的弟弟,何况心胸狭窄的曹丕,何况一代帝王的曹丕?不过,也恰恰因为曹丕的不寻常,才有可能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让曹植在夺嫡之争中,俯首称臣。如果能击败竞争者,顺利登上皇位,牺牲个把妻子,又当如何?

这样,马伯庸先生就把曹丕的做法解释通了。可是,一个丈夫让自己妻子出轨给自己的弟弟,妻子就能坦然接受么?即便现在都难以接受,何况是在礼教束缚甚重的汉代呢?这样,问题又来了,甄妃为什么会这么做?

于是,一个惊天的秘密被揭示出来——甄妃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曹睿!而实际上,这个曹睿,或许更应该叫袁睿!

于是,马伯庸先生举证史料,证明了甄妃嫁给曹丕时,已经是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而曹睿,本应该是袁熙的儿子!

于是,甄妃同意曹丕的建议,出轨给曹植变得合理。解释只能有一个,甄妃牺牲自己、扳倒曹植,曹丕得到皇位、并让曹睿即位。虽然曹植是受害者,但能得到日思慕想的嫂子,也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满足。

但是,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甄妃带孕出嫁,曹丕是知道的。曹睿是袁家的种儿,曹丕也是知道的。就算当时夺嫡之争惨烈,不得不答应甄妃的条件,那么自己当了皇帝以后,难道不能废掉曹睿,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么?

答案再一次被揭晓,一切都是面子问题。这样的事情,寻常人都不会轻易说出口,何况曹丕一代帝王。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说出去,不仅自己面上无光,曹氏家族更会成为天下笑柄,曹家基业都有可能瞬间崩塌。

于是,曹丕采取了从长计议,等待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大,足以替代曹睿。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曹丕四十而亡,曹睿顺利即位。

至此,曹操官渡大败袁绍、平定整个北方,曹丕荼毒兄弟、苦心孤诣夺得帝位,最后都成了镜花水月、他人嫁衣。袁家反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这,确实是,一个惊天的秘密。

二、《〈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一文的精巧之处

马伯庸先生的这篇好文,极尽细腻精巧,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林林总总的因果之间,全部以利益为关联,环环相扣。《洛神赋》背后的各种现象,其实就是一部宫斗戏。无论历史怎样变迁,宫墙内人和人的争斗,都逃不过利益二字。曹丕之所以可以忍辱牺牲自己的妻子,就是为了要在夺嫡之争中战胜曹植,成为最终的大魏国的继承人。这个利益实在太过诱人,足以让曹丕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妻子的贞洁。而对于曹植而言,大魏国的皇位和自己嫂子甄妃的垂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在曹植眼中,得到嫂子,才是最大的利益。所以说,之所以曹丕和曹植之间,能在甄妃出轨的问题上达成平衡,根本原因就在于二人的利益着眼点不一样,这才促成了一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风流韵事。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受益者,还有一个郭女王,她是甄妃之后曹丕的新宠,让甄妃主动献身给曹植的主意,正是这个女人所出。原因何在?还是利益的驱使。既然姿色拼不过甄妃,就让甄妃不贞洁。甄妃失宠,郭女王自然上位。可是,这三个人所得到的利益,都无法和甄妃相提并论。虽然甄妃为此事失掉了曹丕的钟爱,甚至不久就失去了生命,但甄妃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她的儿子、袁家的骨血,曹睿最终成为了大魏国的皇帝。

第二,一干事件因果的分析,全部从人性出发,举证充分又合情合理。一个个离散的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证据,在马伯庸先生的分析之中,被完美地串联成一个证据链条,让你不得不信、不能不信。因为,就算你什么都不信,不相信耳朵听到的、不相信眼睛看到的,也总归会相信人性。郭女王是出谋划策的女诸葛,但之所以能想出这样一个主意,还是女人的本性——嫉妒。为了扳倒甄妃,想出这样的主意也就不难理解。曹丕能接受甄妃出轨,甚至是主动下令让甄妃去出轨给曹植,是任何觊觎帝位的人的本性,贪婪。而曹丕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心态,其实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人性:欲望。最后再看看甄妃,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甄妃这样的美貌女人真的是命运多舛,在军阀之间频频易手,就如一件战利品,毫无尊严可言。正可谓,自古红颜多薄命。而为了儿子,作为母亲,做什么都是愿意的。

三、《〈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一文的疏漏之处

马伯庸先生的这篇好文无疑确实精彩,但任何好文也难免有疏漏之处:

第一,以时间推定曹睿是袁熙的儿子并不一定可信。曹睿是袁熙的儿子,是文章的总体出发点。只有这个立住脚儿了,才有可能反推出前面的一系列逻辑。当然,马伯庸先生对这个给出了举证,包括史学界比较公认的《三国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史书,也并非所有数据都是准确的。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的出生日期问题,就形成了悖离常理的记录。于是,引发了秦始皇到底是异人还是吕不韦儿子的争论,直至2000 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定论,形成了文学界的一桩无头公案。所以,个人感觉在繁冗的多人物、多国别史学著述中,时间、地点甚至人物的性格出现前后的矛盾,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并不能苛求史学家们就一点偏差都不出现,那么甄妃嫁给曹丕时,是否怀孕也就不能太过较真,《三国志》的孤本记录也不能作为100%的证据来使用。

第二,曹丕、曹睿对曹植的隐忍不太合理。《<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 的核心基调,强调了曹丕、曹睿父子二人,对于曹睿是袁家血脉这件事是知情的。另外,甄妃、郭女王两个人也是知道的。父子二人虽然对这件事的立场不同,但都不希望他公之于天下。于是乎,曹丕杀掉了甄妃,曹睿即位后杀掉了郭女王。灭口,是堵住嘴的最好办法。那这就有点奇怪了,父子二人都贵为皇帝,手握天下众生的生杀大权,为什么就留着曹植不杀呢?相反地,曹植还常常以此事要挟这俩父子,俩父子不但不敢惩治曹植,还要给曹植升职。马伯庸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曹植对于这个惊天秘密是否知道,是朦胧的。曹丕、曹睿都惧怕他手里有证据,怕他日后写出点什么,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那既然如此,岂不是还不如杀之而后快?既然甄妃、郭女王都可以杀死,曹植有什么不可以杀呢?所以,这一点,皇帝手中的权利被忽视了,稍显不够合理。

猜你喜欢
马伯庸洛神赋曹丕
奇妙的默契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