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

2021-03-25 02:42杨洪芹王才章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资源整合对象

杨洪芹,王才章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江西 吉安343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六年来,农村已累计减贫8239 万人,年均减贫1373 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 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 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 年末的1.7%。[1]2019 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0%, 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6个百分点。[2]国家提出,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性整体贫困的扶贫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深度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并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2017 年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为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持。社会工作作为一支专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得到国家的重视, 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到当前的农村扶贫事业中。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找寻、动员、 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和有效传递资源就成为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3](P29)。在农村精准扶贫中,资源整合是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议题,资源整合①注:在社会工作专业有关资源整合的表述中,有的称之为资源获取(王思斌 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3-25),强调争取资源;有的称之为资源提供,即提供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强调输送资源([美]O·威廉·法利,等,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第十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7-8.);有的称之为资源链接,并将资源整合、资源链接、资源共享、资源配置视为资源链接的具体方法,这种说法主要是在社区工作领域(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S].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MZ/T 071—2016)。本文探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强调对贫困对象碎片化的资源状态进行梳理及贯通其各部分资源之间的联系,包括贫困对象个人及其所在社区的资源,我们认为运用资源整合这一说法较为合适。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扶贫服务的质量。 社会工作资源整合也即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为协助服务对象摆脱当前困境而帮助其梳理和获取来自政府、 社区、家庭、社会组织、自身等方面的资源,并强调贯通各资源之间的联系。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贫困对象的个人和环境中常见的资源有个人资产 (知识、技能、价值观)、家庭资产(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网络等)、社区资产(社区设施、社区产业等)、社会组织资产(如文化、社交等组织),同时也包括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个人能够接触到的正式资源。对于农村精准扶贫来说,资源的限制是农村贫困发生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 需要重点研究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现状及整合路径。

一、文献回顾

社会工作非常强调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在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 资源整合也是一种主要的服务内容和方法。 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发现,截止当前,国内对于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资源整合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 以下主要围绕上述两方面展开梳理。

(一)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资源整合

资源是社会工作中经常被提起的话题, 资源整合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朱希峰认为,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过程与技术。[4]吴显连认为,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 只有动员和整合社区中蕴藏的各类资源, 才能为有需求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更有效的服务。[5]彭善民等基于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践,探讨了都市社会工作资源储量、类型及整合机制。[6]徐华、隋亮研究了社会工作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同时也呈现“被资源化”的过程。[7]王建平、 马林芳研究了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模式, 这种整合模式主要是本土资源再造的内引与外联。[8]张智辉、翁炜佳通过对一个“老兵亦有价”的服务项目进行研究,指出在优抚社会工作中需要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政社合作服务机制。[9]

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资源整合的路径与模式,以及不同资源整合路径与模式产生的效应, 但是尚缺乏对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化研究。 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 需要从需求评估、资源盘点及输送、资源管理与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分析。

(二)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

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 经常会用到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方法。王思斌认为,精准扶贫是有方向的系统实践,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要与作为服务对象的贫困群体及作为扶贫开发主要系统的政府部门合作。[10]这同时也表明社会工作在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整合来自政府等多个主体的资源。张和清认为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需要经历从个案救助到社区能力建设的过程, 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激活社区内生力量。[11]这里强调借助社区自身的资源,使得社区能够实现自助、互助、共助。 穆莉萍、唐佳认为社会工作介入贫困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主要有项目制模式和岗位社工模式, 相对来说, 项目制模式更能够较为独立、专业地开展服务,短期内易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12]项目制是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模式。 何燕兰将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路径概括为在地资源利用。[13]在地资源利用是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李欢、周永康探讨社会工作帮助村民积累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的扶贫实践, 指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扶贫,应该秉持发展取向的资产建设。[14]资产建设强调挖掘当地社区及居民的相关资源, 从而能够将农村的贫困资源予以整合和激活, 这也是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方法。

综上, 当前有关农村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分散, 未能系统分析扶贫中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意义及路径。 对于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来说, 应考虑农村精准扶贫中贫困对象的资源特点, 以及需要探讨农村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

二、 农村精准扶贫中贫困对象的资源状态:碎片化

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主要是一种嵌入性的发展路径, 这种嵌入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动态发展的过程。[15]对于社会工作进入农村精准扶贫领域,目前主要是借助项目的形式嵌入。 项目因其目标明确、方法多元、操作灵活而能够迅速的整合各种社会工作资源。 要分析社会工作在农村精准扶贫中如何进行资源整合, 首先需要梳理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状态。 当前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状态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局面, 下面将从农村贫困对象资源的总体特点、 资源联动性、 资源流动性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呈现一种总体匮乏的状态

在农村精准扶贫中,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群体以及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 特殊困难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根据扶贫社会工作对象的特点, 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按照服务人群可以分为长者资源、 儿童青少年资源、 家庭资源、残障资源、妇女资源等。 农村贫困对象相对于农村其他非贫困对象来说, 他们所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经济收入、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信息等。 根据我们在社会工作扶贫项目服务中的访谈,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村贫困者,他们反映自己缺少文化以及没有技术, 认为自己与村里其他非贫困者相比,工作机会较少,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实地观察中,我们也发现,相对于村里其他非贫困群体来说,贫困群体在住房、日常消费品等方面相对处于较差的状态, 在人际关系中也处于受排斥的地位,或者说处于人际关系网络的边缘。而贫困的农村社区在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也相对处于不利的状况, 有的贫困社区表现为交通不便,但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的贫困社区则表现为交通便利,但是青壮年人力流失、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

(二)农村贫困群体的资源呈现一种无联动的状态

每个贫困对象都有一些资源, 但是总体相对偏少,同时还存在松散状况。如果这些来自自身的资源及来自外部的资源能够形成合力, 并能够凝聚起来发挥作用,就有可能促进总量变多,以及有利于改善松散状况。 从目前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存有状态来看,资源比较分散,比如说政府、社会组织、邻里等资源支持主要是零散的,且有的时候由于农村贫困对象陷入贫困,还出现邻里排斥、社会排斥等现象,这就更使得资源分散化,难以形成凝聚力。 另外,来自政府的扶贫补助金以及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正式资源支持与来自社区、社会组织、 家庭等方面的非正式资源支持之间缺乏联动。从实地走访来看,农村贫困对象反映自己虽然拥有一些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小部分的,且资源之间因为贫困对象自身的贫困而没有连接,比如说有的贫困对象自身具备经营经验, 想借款做点小生意, 但是因为贫困而无法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有的贫困对象有一些知识和手艺技能,但是缺乏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

(三)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呈现一种流失的状态

农村贫困对象总体拥有的资源本来就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子女教育、看病花费、生活支出等,而使得资源呈现一种不断流失的状态。 有些资源流失会伴随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过程, 比如说日常生活支出。相对于资源增长的速度,资源流失的速度更快。而有些临时性的家庭重大事件,诸如大病花费、教育投入等,也会造成资源流失速度加剧。 此外,在农村贫困对象生活中,主要是一些短期或一次性的资源, 缺乏长期性或可循环的资源, 这也是资源呈现流失状态的一种表现。 从实地观察来看, 农村贫困群体的资源流失速度也比普通群体的流失速度要快, 他们收入比较少, 而日常支出必不可少。 有些农村贫困群体反映自己陷入贫困之后仿佛进入一种旋涡状态, 收支越来越不平衡, 如果遇到重大疾病等问题, 导致陷入困境的风险更大。

综上,我们可以用“碎片化”一词来概括当前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状态。在这里,碎片化是指贫困对象的资源在总体上匮乏, 同时这些资源间无联动,以及存在不断流失的现象。农村贫困对象资源碎片化主要是因个体和外部环境缺乏互动引起的,同时也受资源本身变化特性的影响。当个体在意识上不注重盘活资源, 在实际行动中没有盘活资源的能力, 个体的资源也将呈现减少及分散的状态, 且随着时间的流逝, 资源也会变得越来越少。 同时,在实际扶贫过程中,扶贫资源瞄准偏离的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16]所以对于农村精准扶贫来说,需要对这种“碎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有效瞄准贫困对象需求,促进其能力提升和困境改善。

三、 农村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资源整合路径:系统化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内在一致性, 社会工作可以介入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整个过程中。[17]进行有效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是农村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 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中贫困对象资源存在碎片化局面, 这不利于贫困对象摆脱困境。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需要改善贫困对象碎片化的资源局面, 使贫困对象的资源能够聚合并发挥最大效用, 这一过程就是资源系统化。即通过资源整合使分散的、无联动的资源得到归类、建立关联,并便于服务对象接触。 资源整合路径首先是评估贫困对象的需求, 然后是盘点贫困对象现有资源,优化资源输送机制,最后对整合的资源进行管理与评估。

(一)评估贫困对象的资源需求

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步骤与社会工作的一般服务流程类似, 强调首先评估服务对象个人的资源需求,并对其处境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链接。

评估贫困对象的个人资源需求。 精准地把握贫困对象的资源需求,是资源链接的前提,只有明确贫困对象所需的资源, 社会工作者才能从社会支持网络中寻找对应的资源进行链接。 这个过程与农村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即资源对接应该围绕贫困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展开。 在评估贫困对象的资源需求时,主要可以采用观察法、自我评估报告、访谈法、居民座谈会等方式。第一,观察法是评估中最容易收集资料的方法, 因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与贫困对象面对面的机会进行观察。在评估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贫困对象的肢体动作、表情、语言的变化,以对其相关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观察贫困对象与家人、周围邻居、亲戚等互动,评估其社会支持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观察贫困对象居住环境状况、干净整洁程度等,评估其实际的资源需求及行动能力。第二,贫困对象资源需求方面的自我评估报告是让其发自内心地评估自身的资源需求,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包括资源需求类型、需求程度、作出改变的经验与动力等, 报告可以更准确地呈现贫困对象的资源需求状况。 第三, 相对于前两种方法,访谈法能更系统、更直观地展示出贫困对象的资源需求状况, 社会工作者需要提前设计好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面临的问题、资源需求类型、程度、拥有资源状况等内容。实际访谈中,社会工作者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收集一手资料, 后续整理出其服务对象的资源需求。第四,居民座谈会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评估方法, 可以同时收集到多名贫困对象的资源需求。 可以结合访谈法的提纲进行集中的资料收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座谈会这一方式时, 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到每一个参与者,避免从众现象。

社区资源的评估, 要关注社区贫困对个人贫困的影响。很多农村贫困群体的贫困,有时候也是因社区的贫困造成, 通过改善社区的资源贫困现状,有利于增加个体获得资源的机会。对于农村贫困社区来说, 则需要秉持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强调对社区优势资源的整合与挖掘,以及通过借助外力及改变社区的外部环境, 激活社区的资源。 社区资源的评估可以通过绘制社区资产地图的方式进行, 具体做法是社会工作者借助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 发动社区工作人员、 贫困居民、社区骨干居民各三至五名代表,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对社区的资产进行梳理,并记录下来,从而评估出社区的资产类型、主要内容、归属的特征以及动员的难易程度。 社区资产地图一般分为文化资产、个人资产、组织/机构/单位资产、环境与物资资产。 第一,文化资产的评估,主要是引导社区居民回想社区中的民俗节日仪式、 居民的饮食特色、语言文字、居民之间的信任感、交往程度,以及社区中约定俗成的价值规范等, 并评估该类型的资源与贫困的关联。 第二,个人资产的评估,主要是指让参与者梳理社区中的“能人”,比如其才能、技术、地位、财富以及能够动员的社会关系等,并评估社区个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愿性和行动力。第三,组织/机构/单位资产,主要是指该地拥有的人力、物力、信息、机遇等,比如社区是某试点区域。 评估该类资产在脱贫中发挥了正向作用还是形成了阻碍,如何清除阻碍。 第四,环境与物资资产指社区的自然环境、建筑物、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等,以评估依托该资产实现脱贫的可行性。比如某社区因有特色农作物, 开发规模种植以实现脱贫。在当前脱贫攻坚中,内部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会更强。所以,社区资产地图的绘制可以更清晰地评估出本地社区资源的优势、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趋利避害。

(二)盘点贫困对象现有资源

对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来说, 首先需要盘点贫困对象现有资源。盘点现有资源,可以提高资源的可视化程度,让隐性的资源变得可见,同时需要发掘地区的优势资源,如空间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盘点贫困对象现有资源,还可以汇总零散资源,如对正式资源、基金会等资源进行汇总,可以减少寻找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整合资源目的是为了满足贫困对象的需求, 合理地运用已有和现有资源帮助贫困对象实现脱贫。 盘点资源具体可以从个人、社区两个层面展开。

1. 对个人层面的资源盘点:个人潜能的挖掘

在个人层面, 盘点资源可以采用欣赏式访谈法。 欣赏式访谈法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与贫困对象面谈时,引导其分享过往成功经验,并从中挖掘个人资源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对方改变的动力。欣赏式访谈还需要了解个人的知识、技能、职业、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以此了解个人的资源,并了解个人利用自身这些资源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在相关社会工作扶贫项目中, 社会工作者利用欣赏式访谈主要操作步骤如下:第一,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面谈氛围,而非正式的访问,所以欣赏式访谈对于场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尽量选择一个让对方舒适的环境。 第二,利用“正向陈述”。 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出前期发现的贫困对象面临的问题,再把问题转移为期望达到的正向陈述上。 如贫困对象面临的是因家庭中照顾两个智力障碍的孩子而陷入困境,问题陈述时应正向陈述为“期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两个孩子照顾好, 让他们有自理的能力,即使实在无暇顾及时,也有人能帮忙照顾”。通过正向陈述,给对方一种积极的感觉,引发其想做得更好的欲望和冲动,激发其学习、自我增值的潜力,从而以这种开场引发更多的对话。 第三,在正式的访谈中,采用“回向问句”“内向问句”“前向问句”三组问句,激发对方运用内在资源的动力。“回向问句”主要是引导分享其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 “内向问句”更多的是引导其思考当时做了什么,动用了什么资源,社会工作者从中挖掘其资源利用的优势。 最后,利用“前向问句”让其思考,如果想改变现状,需要做出什么行动,并对未来进行憧憬。通过欣赏式访谈,让服务对象看到自身的潜能,以及找到克服自身障碍的一些方法。有些陷入困境的个人可能是因为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某次重大事件,比如说生病、发生事故等,从而变得意志消沉,看不到自己具备摆脱困境的能力。 所以说,对个人来说, 社会工作者盘点资源最重要的是发现个人摆脱困境的潜能, 为个人发挥潜能创造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2.对社区层面的资源盘点:让社区资源可视化

盘点社区资源主要是通过让社区资源清晰化、可视化。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分析现有的数据和材料。 如通过查看社会工作者服务时的《社区调查报告》、社工服务机构过往的服务资料中关于资源的信息、政府工作报告等,梳理出当地现有的资源。 其次,制作汇总表或手册。 将社区相关的资源进行详细的登记,通过走访了解、查阅等方式,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如《儿童重大疾病救助资源信息手册》《XX 社区服务资源手册》等,手册中需要包括具体的资源方名称、资源类型、资源适用范围、获取途径、获取方式、联系方式等重要内容,以便于社区居民在有需要时,能够尽快、 准确地找到相对应的资源。 该手册或汇总表,除本地资源外,也可以梳理外部的可用资源信息,以扩大资源的整合面。资源手册可以由社会工作者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制定并印制发放, 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能力。再次,绘制社区资源地图。 资源地图的绘制可以结合评估资源时的资产地图进行扩充。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社区中发布招募资源地图绘制参与者的公告, 可以要求居民自行绘制,也可以成立志愿队伍共同绘制,在社会工作服务中,会重点发动青少年、长者进行参与。 进行资源地图绘制时, 社会工作者先是要求队伍充分走访社区或村庄,通过观察、访谈、记录等形式,了解社区中的人、物、事,然后集中绘制地图,将前期看到的、记录到的画到地图中,并以备注的形式添加当地的特色资源,如风俗、特色等。 地图绘制完后,志愿队伍会带着地图再次走访社区或村庄,以确认定稿。 地图绘制过程中,参与者通过走访、绘制增进了对居住地的了解和归属感, 最后地图清晰呈现出社区或村庄的历史、特色、公共服务设施、信息、人文景观等。 根据我们在社会工作扶贫项目中发现, 居民通过社区资源地图对社区的熟悉程度明显增强, 社区资源的可视化也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而直接参与地图绘制的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得到直接提升, 行动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三)优化社会工作资源输送机制

优化社会工作资源的输送机制, 可以围绕优先对接本地资源、资源的低门槛进入、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优先激活本地资源。本地资源对于服务对象来说较容易获取, 且对服务对象具有天然的亲近性,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相关经验, 对本地资源的激活和利用是一种重要的经验。 扶贫过程中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如重建风俗节日的仪式感、激活邻里关系以实现互助;挖掘利用本地的人力资源,利用本地“能人”的技能、行动力带动一方致富;利用社区的组织/机构/单位等资源,抓住扶贫项目机会;依托本地的环境和物资资源发展本地经济。

其次,强调资源的低门槛参与原则,降低资源参与社区建设的门槛、简化并创新资源参与形式,让资源方更轻易地参与到扶贫中。 如针对社区的贫困人群帮扶,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的志愿服务形式, 降低参与者的时间投入从而提升其参与的意愿。同时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也能够较容易地获取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工作者搭建资源平台,实现有效的资源对接。

再次,推动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解决不同社区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18](P208),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源的增值, 也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效用。在资源共享中,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搭建起资源共享的平台, 比如定期组织各资源方的见面会,以建立资源供给方与受益方的信任关系;在社区中设置线下资源共享场所和线上资源共享群,用以展示资源供给、需求信息,便于资源实现对接。

(四)对资源进行常态化管理与效果评估

资源的管理是为了使整合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也是为了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针对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中的资源进行管理与评估,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对社会工作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1. 建立资源管理制度。

资源链接和利用的常态化最后需要制度化,也即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资源管理规范, 这种规范也是为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社会工作扶贫项目中, 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有资源登记管理制度、资源使用制度、资源信息公开制度、资源反馈制度等,从资源的发掘、使用、公开、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实现资源使用的公开透明化,从而有利于各资源方的持续合作。 资源登记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对贫困对象个体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定期评估登记,以及对社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定期评估登记;资源使用制度主要是对所登记的个体及社区资源如何进行使用进行规范,包括对使用者、使用目的、使用内容、使用方法进行说明;资源信息公开制度主要是对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公示, 具体包括公示的内容、公示的方式、公示的时间地点等;资源反馈制度主要是对资源反馈者、 资源反馈内容、资源反馈方式进行规范,这一制度主要是强调资源使用后需要及时回应资源提供方, 从而有利于与资源提供方持续合作。 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予以建立,并根据资源整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 建立资源管理制度之后, 最重要的是由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认真执行这些资源管理制度。

从实地调查来看, 在相关社会工作扶贫项目中, 我们发现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比较重视对资源的管理, 特别是涉及到资源使用后向资源支持方的反馈,以及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人群将资源分为儿童青少年资源、 妇女资源以及老年人资源,涉及到青少年的资源主要是文具、书籍、体育用品、运动设施等,涉及妇女的资源主要是健康检查资源、就业技能资源等,涉及老年人的资源主要是家庭药箱、老年人权益维护资源等。分类管理这种方法贯穿于社会工作资源登记、资源使用、资源信息公开及资源反馈各项资源管理制度之中。

2.评估社会工作资源的使用效果。

资源的评估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资源的评估主要是给出资方一个交代,以及监测服务进度,评估项目的成效,反思服务并且改进服务。 资源的评估步骤分为资源使用前的评估和资源使用后的评估, 使用前主要是评估资源的可利用性、价值、可持续性等,使用后的评估则是评估资源的效用、再参与性、创新空间等。 资源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评估资源的数量、 以及资源的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及权益、购买方的满意度等。 评估社会工作资源的使用效果主要是针对资源使用后进行评估。 从相关社会工作扶贫项目的实践经验来看, 对于社会工作资源的评估主要是由出资方来组织的, 因为很多地方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服务,主要是采用项目的形式,比如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扶贫服务, 以及一些省市扶贫基金会支持的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出资方会对资源整合情况进行评估, 从而了解社会工作项目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进度。 对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服务对象、 资源支持方对资源使用的态度, 定性评估主要是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访谈法主要是访谈服务对象、资源支持方对资源使用的认识和评价状况, 观察法主要是观察服务对象使用资源后所产生的观念、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改变。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对于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使用效果主要是运用定性评估方法对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贴合当前农村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路径, 这些路径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农村精准扶贫中贫困对象资源碎片化的局面,从而使得贫困对象的资源来源变得更丰富、 以及资源间能够建立持续联系, 并且这些资源也能够精准地对接贫困对象的需求, 从而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效用。 这些路径体现的是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梳理、搭建资源之间的联系、精准对接服务对象、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社会工作者通过以上路径对资源进行整合, 可以使贫困对象碎片化的资源局面变得更为系统化。

四、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 资源是影响农村贫困对象摆脱困境的重要因素。 社会工作在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注重整合相关资源以改善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状况。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处于碎片化的状态, 具体表现是资源比较零散、资源间无联动、且不断流失,资源碎片化状态单纯依靠农村贫困对象自身是很难得到改善, 需要借助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推动资源整合。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对农村贫困对象进行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评估资源需求、盘点资源和输送资源、 对资源进行管理和评估来实现资源聚合, 使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达到一种存量丰富、便于接触、不断增加的理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作用, 这也就是使资源系统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 是将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过程。这其中体现了社会资源视角、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优势视角、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等社会工作理论视角,以及资产为本的社区建设模式,在这些相关理论视角和服务模式的指引下, 社会工作资源整合这一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农村精准扶贫中, 这种方法在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扶贫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显现。在实际服务过程中,越来越多社会工作者注重帮助农村贫困对象搭建资源网络,以及提升贫困对象获取资源的能力,同时注重挖掘和培育社区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扶贫对象资源碎片化的状况也逐步得到改善,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效果也在进一步提升。

(二)反思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使农村贫困对象的资源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社会工作在进入农村扶贫领域,也面临着如何进入农村贫困社区, 以及获得农村贫困对象的信任。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在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专业和职业, 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城市正逐步推广开来, 但是对于内地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来说,当地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和职业非常陌生。 所以社会工作要进入到这样一个对社会工作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的地方, 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 以及在服务过程中也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特别是排斥外部力量、注重人情关系、强调邻里互助这些社会文化特点, 这对于农村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资源整合也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也会抑制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效果, 甚至触发新的矛盾。 随着社会工作参与农村扶贫的逐步深入,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化问题, 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能力。

社会工作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也需要反思如何推动反贫困服务网络的建立, 这一网络涉及政府各部门及社会服务组织, 一个成熟的反贫困服务网络将更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效果。 此外,随着脱贫攻坚战的结束,在后扶贫时代社会工作主要介入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 如何针对农村相对贫困群体开展社会工作资源整合服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资源整合对象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