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志霞
摘 要:幼儿园大班是幼儿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起到了衔接作用。转型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适应不同教育阶段,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学生进入新学习阶段的现实要求。本文,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的进行幼小衔接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心理衔接;能力衔接;习惯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1-0080-02
【Abstract】The kindergarten class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which plays a role in convergence.The suc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Therefore,adapt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implementing high-standard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n a large scale are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to enter a new stage of learning.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ow to correctly carry 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Keywords】Childhood cohesion;Psychological cohesion;Ability cohesion;habit cohesion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度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孩子们进入大班以后,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幼小衔接的问题啦!在许多家长们的眼里,孩子能较好的适应小学生活,首要标准就是能够跟上小学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在这种想法下,家长们往往将幼小衔接理解为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衔接”。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对儿童以及教育本质模糊,导致许多家长过分担心幼儿表现落后于他人,急切希望幼兒能够获得最好、最有效的成长支持,有人就觉得:如果让孩子先学一步,就算不能领先最起码到了小学不至于垫底。于是,利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给孩子报了各种名堂的学习班—拼音班、书写班,甚至还有识字班、奥数班等。
这种因焦虑导致的“抢跑”型学习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低年级小学的生活,但是这种提前学习的优势既有一定的危害,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存在很多的危害:一是,家长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和游戏的主动权,让孩子把时间花在了非持续性的机械记忆上面,势必忽略了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能力和品质;二是,不符合学前儿童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其一孩子的手腕力量不够,长时间握笔写字会造成疲劳影响发育,其二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发展达不到相应水平,表现出把拼音写反、漏笔画、歪歪斜斜,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三是,孩子提前学习的培训班,不是正规学校,内容多少有时会与小学的存在不一致,只会搞混孩子的正误判断,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四是,孩子刚进入小学因为提前学习了相应的部分知识,在各科学习中表现出成绩比别的孩子优秀,同时也是因为提前学会了老师教的知识,课堂上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时间一长就没有了听课和思考的习惯。到了三年级课程内容难度一加深,因为没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提前学习的优势就不复存在,成绩往往会落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年级效应”。
那么,如何进行幼小衔接才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真正促进孩子成长的呢?下面,以一个《走“近”小学》的实践活动展开分析。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1)背上书包,整装待发
家长事先给幼儿准备一个书包、铅笔盒等简单的文具用品、红领巾等,满足幼儿的心理期待,让孩子体验到即将进入小学的仪式感和神圣感。
(2)参观途中,遵守纪律
幼儿背着书包和家长并排走到学校,途中家长给幼儿介绍一些学校的行为准则,让幼儿提前有心理准备,遵守学校纪律。
(3)走近小学,积极互动
第一,进入小学。
找找学校的名字和门牌号,家长和幼儿共同记录下来。
第二,走走看看,熟悉学校环境。
在小学老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幼儿参观学校环境:认识与了解教室、大操场、篮球场、厕所的具体位置,知道这些地方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第三,观看小学生上课,进入小学课堂。
观看小学生课前准备、上课、写作业等各个环节,对小学生该怎样学习有所了解。
第四,模拟课堂:我是一名小学生。
找个座位坐下来做个小学生,聆听小学老师上课,感受小学生的课堂,体验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对小学生活有所向往。
第五,互动环节:和哥哥姐姐在一起。
说一说:和哥哥姐姐聊聊小学的生活,亲身感受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做一做: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正确整理书包,学系红领巾,提高动手能力。
第六,再见环节。
向学校的老师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再见并感谢。
(4)返回途中,自由交流
家长和幼儿自由交流参观小学的所见所闻,在交流中帮幼儿提升对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基本情况、课堂课间活动的认知,帮幼儿消除陌生感、焦虑感,为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5)参观完毕,整理提升
第一,表达与交流。
你在小学里看到了什么?应该怎样做个小学生?(如:不能迟到、有序的课堂纪律,端正的坐姿,快乐的课间活动、上下课听铃声……)
第二,表现与创造。
幼儿园里和小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不同和家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绘画制作、情景表演……)鼓励家长和幼儿积极表述,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在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衔接,关注孩子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其提供持续学习的“发动机”。从儿童角度出发,幼小衔接尤其要重视以下方面:
(1)心理接纳与认同是进入小学生活的前提
幼小衔接期的孩子正处在第二个逆反期:自我感觉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开始挑战家长的权威。因此,在幼小衔接期,家长需要认真帮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课堂上要求学会控制自己、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学习,生活中学会和老师朋友交流、尊重他人想法、勇于承担责任等。否则,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长、老师对长大了的孩子的态度略有不同,会让孩子无法接受。今天的参观有四个活动内容就是从心理准备方面设计的:一是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二是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三是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小学生角色意识。四是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
(2)良好习惯和能力是进入小学生活的保障
通过参观小学,大家感觉到小学和幼儿园生活的变化,首先,自己独立走进学校、准备上课前的学习用品、进行课间活动、听铃声进入教室上课、自己上洗手间、独立完成作业、整理书包、还要承担教室区域的卫生打扫,事事由父母老师包办替代转变为自己独立完成。可见,幼儿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放松,好的生活习惯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保障了学习效果和效率。其次,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体现为“听课”的时间延长,整个上课过程中要求孩子跟着老师的指令,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更多的表现为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对孩子的倾听习惯、自控能力、任务意识有了新的要求。再者,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许多孩子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拖拖拉拉,与许多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提升运用时间的合理性。
(3)必要的知识衔接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新规,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幼小衔接只需要知识概念的初步建立,包括语言文字认知、数字数量基础和空间方面的知识,并不是让孩子把一年级的知识提早学习一遍。三岁半后,孩子对语言的口头表达兴趣转向文字兴趣,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多提供绘本阅读时间,培养阅读兴趣。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数量、归类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数量”“分配”的概念,比如,从超市买回的物品、洗晒的衣物交给孩子进行“分类”等。孩子会不厌其烦地对“空间”进行探索,如爬高、将物品垒高、拆卸物品等,这是孩子在探索和感知世界中学习。幼儿阶段的孩子,应多以游戏互动的方式,通过玩来掌握应学到的知识,比如,认字、数数等,而不应该让孩子机械地、被动地学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孩子们进行以下的拓展练习,让孩子们提前了解小学生活,发现其中的不同与乐趣。比如,以 “走近小学”为话题,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你最喜欢小学什么地方?我们有些什么变化?然后试着在家庭中布置一到两个和小学相近的场景,如小学教室,每天在“教室”中和家长开展模拟小课堂、整理书包、看书、完成作业等活动,试着做个小学生。除此之外,家长邀请亲戚朋友已经入学的孩子家庭结成对子家庭,每周或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联谊活动“大手拉小手”,到入学的孩子家一起生活半天,在哥哥或者姐姐的带领下,看看小学的课本、作业,讲讲小学的同学、老师,学习如何使用学习文具、系红领巾等,进一步熟悉小学生活。或者家长模拟小学的课程表做一个小小的计划书,具体到某一时间做什么事情,时间有多长等,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间的概念,做时间的主人。家长还可以和幼儿协商,每天由家长和幼儿分别给出对方一个具体的任务,各自独立完成,然后互相检查完成的情况,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爱弥儿》一书中说过: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按照孩子成长的自然进行。孩子呱呱坠地,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就开始了,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科学的幼小衔接也不是等到孩子5、6岁开始上小学了再想起来进行就晚啦!家长一要调整心态、科学面对,二要随孩子的成长不断提升,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幼小衔接的方法和技能。相信,在全社会如此重视教育的今天,幼小衔接也不会仅是在幼儿园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小学会重视到这个问题,在幼儿园、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困惑家长们的幼小衔接问题会有效的解决!幼小衔接,你做对了吗?
参考文献
[1]钱德勒·巴伯,尼塔·H.巴伯,帕特丽夏·史高利.家庭、学校与社区建立儿童教育的合作关系(第四版),2014
[2]王治芳.幼儿家长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