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实现学生生长的理性跨“界”

2021-03-24 11:06李志芳林晓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

李志芳 林晓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型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探索,调动其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以“传承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为项目建设主张,开展特色化、系列化项目建设活动,通过探究式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调控性实践,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项目学习过程,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江南蚕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A-0043-04

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也给当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学习者。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型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探索,调动其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并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1]。项目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其关键特征为:以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核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通过探究活动或者问题解决开展学习,需要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通过多方支持(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项目结束后需要形成最终作品。

作为无锡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旺庄实验小学以“传承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为项目建设主张,结合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念与要素,项目组教师自主开发并实施了“江南蚕桑”“运河诗词”“运河故事”“运河水文化”“运河美食”等多门校本课程,实现“立志、精进”的学生发展目标、“融合、创新”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多元、包容”的学校发展目标。这些课程强调“融”,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提升跨学科素养的形成;强调“通”,打破班级授课的限制,重组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跨界生长。下文结合校本课程“江南蚕桑”的设计与实施,浅析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项目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对关键概念的把握,自上而下地建构跨学科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复杂性思维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2]29。它强调基于真实性问题,在国家课程体系框架下找到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与整合点,将分散的学科知识结构化,将纷繁的学科素养系统化,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形成。

校本课程“江南蚕桑”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我们来养蚕》单元为设计起点,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蚕桑丝绸更是江南人民的重要支柱产业。江南人民养蚕不仅关注养蚕本身,更关注蚕桑的衍生产物与附加价值,以及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立足市级运河文化特色建设项目,我们将养蚕活动“江南化”“校本化”,融合科学、信息、美术、语文等多学科,融入职业体验相关要素,确立“像蚕农一样养蚕”“像行者一样寻访”“像匠人一样制扇”“像文人一样吟诗”等系列化项目活动主题,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项目学习的构想与设计

(一)项目分析:从学科知识学习到跨学科概念统整

校本课程“江南蚕桑”,是以科学学科养蚕技能习得、信息技术学科AI云端访问技能掌握、美术学科纹样设计技能累积、语文学科古诗词赏析技能提升为基础的综合化跨学科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更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能力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二)前期预设:从虚拟情境感知到真实情境卷入

项目学习,需要让学生投入真實的学习中去。为此,项目组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项目是真实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服务的。校本课程“江南蚕桑”通过开展“像蚕农一样养蚕”“像行者一样寻访”“像匠人一样制扇”“像文人一样吟诗”等系列项目活动,让学生真实地经历、真切地体验,研究并解决江南人民如何养蚕、制丝、制扇、写蚕诗等真问题。

(三)项目预期:从真实问题解决到跨学科素养提升

项目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对某一概念的深度理解并形成必要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江南蚕桑”,从知识层面来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信息技术、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能力层面来说,关注学生综合调用各项技能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系统化思维能力,发展分析、调研、创见等能力,从而促进跨学科素养的形成。

基于以上因素,项目组商定项目主题:江南蚕桑,从四个维度分时开展,形成一组项目研究实施与评价表(见表1)。

三、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创新

项目化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需要学生带着思考、假设、探究来行动。项目化学习实践大致分为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技术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调控性实践等多个维度[2]30。校本课程“江南蚕桑”即从上述实践出发,实现学生生长的理性跨“界”。

(一)探究性实践:像蚕农一样养蚕

探究性实践是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中产生问题,经过和知识的联结、抽象,再次回到真实世界,产生知识的迁移与深化。子项目“养蚕交流会”就是在学生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后举行的。活动主要分成三个环节:画一画,展示不同蚕龄蚕的基本样态;说一说,交流养蚕中的注意事项;延一延,了解昆虫变态方式的普遍意义。交流时,学生从养蚕的具体经验出发,产生对昆虫变态方式这一普遍现象的关注,不仅像蚕农一样养蚕,更像生物学家一样研究。

(二)社会性实践:像行者一样寻访

社会性实践是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在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中解决问题,建立社会性联系,学生在社会性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30。子项目“丝绸博物馆云寻访”侧重学生新技术的掌握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说一说,产生丝绸博物馆云寻访的现实需要;演一演,实现中国丝绸博物馆云端AI实景的云寻访,同时掌握云端寻访的具体技术;访一访,走出学校进入中国丝业博物馆这一社会学堂,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有许多工商业博物馆,像行者一样寻访,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大学堂,让学生逐渐成为有思想、会学习的社会人。

(三)审美性实践:像匠人一样制扇

审美性实践是指在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呈现时,包括产品的制作、报告的形成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2]30。审美性实践能够使学生富有美感地解决问题,在项目化学习中体现人文艺术情怀。子项目“团扇纹样设计”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看一看,了解团扇文化的发展与沿革;画一画,完成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团扇纹样设计;延一延,将团扇纹样在丝质团扇扇面上勾描上色,了解各种美术用料的具体用法。像匠人一样制扇,看到一群身着汉服、手持团扇的学子穿梭于校园,不仅展示了项目研究成果,更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四)调控性实践:像文人一样吟诗

调控性实践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积极有效地调节自己,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2]30。子项目“蚕诗赏析”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读一读,了解广为传诵的经典蚕诗;悟一悟,感受劳动人民的付出与艰辛;创一创,根据自身能力水平,拓写蚕诗、吟诵蚕诗、创作蚕诗。像文人一样吟诗,学生们感同身受,不仅再现了诗人创作的场景,更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与不易,同时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无限可能。

四、项目学习的反思与体会

(一)以系列化驱动问题为核心,推动知识理解与技能形成

好的驱动问题可以促进项目学习的深入推进,系列化驱动问题能推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校本课程“江南蚕桑”从养蚕这一驱动问题展开,让学生设计系列化的问题,学生的角色从学习者转向设计者、实践者,经历蚕农、匠人、文人等多重职业体验,理解学科化的专业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素养。

(二)以多维度学习实践为主线,关注概念统整与思维培养

在學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大都扮演学科专家的角色,学习实践活动更具有专业性,聚焦学科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概念统整与思维培养。校本课程“江南蚕桑”关注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技术性实践、审美性实践、调控性实践等多维度学习实践,将多维度的学习实践样态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个项目化学习中尽可能多地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并将跨学科知识迁移内化到现实情境中去。

(三)以层次性、表现性评价为导向,实现能力提升与素养培育

表现性评价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情境中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立足于真实或模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校本课程“江南蚕桑”每个子项目都设计了层次性的表现性评价,如研究记录表、蚕茧作品、寻访日记、团扇作品、书法作品……让学生完整经历项目学习的过程,进而提升思维品质,促进项目学习设计力、研究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8.

[2]李会民,代建军.基于课程统整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4).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校本课程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