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峰 任笑君
摘 要:成都方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个体特征等使用范围特征,具有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对等的词汇、不同语境释义不同等语义特征。同时成都方言中的特色词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其发展趋势,为成都方言的发展做出些许努力。
关键词:成都方言; 特色词汇;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108-002
一、成都方言历史背景
古代巴蜀地区拥有灿烂辉煌的文明,是不可忽视的语言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关于巴、蜀的文献记载最早已见于先秦时期。巴人、蜀人在武王伐纣时就形成早期国家或部族活跃在政治舞台。古代的巴蜀语言即古代巴人、蜀人的语言,即是指在巴、蜀国或巴、蜀族之间通行的语言。关于成都地区古汉语方言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灭巴蜀之后,巴蜀语言的分化与融合[1]。一部分巴人和蜀人隐入山野,巴蜀语言因此得以保存;另一部分人移居到四川,与华夏族人杂居,因而导致了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额同化和融合。此时一种古老的巴蜀汉语方言便慢慢孕育生成,这可以说是最初的成都方言的原型。
成都方言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就是移民的过程。史料记载,秦统一巴蜀以后便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此后西汉初期、东汉末年、西晋元康、南宋初年直至明清,皆有移民迁入四川盆地。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分别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川”,移民域之广,遍及湖北、湖南、山西、陕西等省。因而也可以说成都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成都方言是融合了十余省的方言而成的。
二、成都方言特色词汇
1.“特色词汇”定义
“特色词汇”的定义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准确的、全面的表述。利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分别对“特色”和“词汇”进行检索,其中对“特色”的释义为: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对“词汇”的释义为: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也指一個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词组。总结来看,“特色词汇”指的是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能够展现出个体、社群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一类词语的总称。
2.成都方言特色词汇特征
从“成都特色词汇”的组成来看,它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的表达形式。“成都特色词汇”作为句子构成的最小单位,它能体现成都的特色[2]。因此这些词汇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如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基于上文中对“特色词汇”的定义,结合“成都”一词,不难发现“成都特色词汇”所要揭示的内涵应该是:这些词汇的使用是能够展示成都所特有的风格、特色的。故此,“成都特色词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典型的地域特征。从国家版图构成来看,成都方言的使用区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成都市占成都平原绝大部分区域,从行政区域来看,成都市有十二区、四县、四市,全市幅员12390平方公里。毫无疑问,成都特色词汇的集中使用区域应该在成都平原地区,因此成都特色词汇应该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2)明显的个体特征。成都方言的使用人口约有1060万,这是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总人口数,同时也包括移居成都市的外来人口,这些人口中的主体人群使用成都方言。辩证地看,许多成都人随着社会的交流到成都以外的区域学习、工作、生活。虽然这一部分人群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普通话,但是在一小群人的内部比如“成都同学会”等团体内,成都特色词汇的使用也会发生。语言,随着特定的社会群里的流动而发生交流,当周围语言与之难以形成对话的时候,它就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特色词汇的使用只会发生在小范围的个体群之间发生。
(3)独有的语义特征。①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对等词汇。在成都方言的语言体系中,某些使用广泛的词汇在成都方言的对话体系中能够传神的表达出词语的意义,但是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其对等的词汇,例如“黄师傅”“踩假水”等。故此,这一类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对等词汇的特色词,只有在成都方言中才有使用。②不同语境影响词汇的释义。还有一些成都特色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同,本文列举几例成都特色词汇中的常见用语,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不尽相同,如下表所示:
三、对成都方言特色词汇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对成都方言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对成都方言语音研究和成都方言词汇研究两个方面,本文主要考察对成都方言词汇的研究。对成都方言词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类是直接从词汇本身着手,如杜克华、陈振宇在《成都方言句末语气词“嗦”》中指出“嗦”的核心功能和其他功能的衍生过程,其他的相关文献还包括胡云晚和徐亚兴的《成都方言的“倒”和“起”》。还有学者从词汇的使用范围所涉及的区域入手进行研究,如杨绍林的《四川彭州方言叹词和语气词的研究》,总结出彭州方言中叹词和语气词的使用特点,其他的相关文献还包括《邛崃方言亲属称谓“叔舅姑姨”研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是不难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成都方言中的词汇进行研究会得出不同的启示。本文拟基于影视文化作品中对成都特色词汇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从中得到成都特色词汇在影视文艺作品中的运用现状和效果。
四、成都方言特色词汇的发展趋势
1.外来方言新词的借入
词汇是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智慧结晶,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折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语音演变的速度缓慢,而词汇的产生和转变是迅速的灵敏的,社会变革有多迅速,词汇的反应就有多迅速。词汇对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敏感度,新的事物一旦产生,诞生新的意义,就势必会出现新的词语来进行标记作用。
在方言接触中也是一样,成都方言虽然有大量优质的文艺作品,使用范围较大使用人口众多,但是仅仅凭借世代口口相传的口语和沿袭的古语词,必定不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也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要。在成都方言与普通话长期接触时,成都方言的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口语词在交际中逐渐被普通话中通俗易懂的词所替代。还有一些是成都方言词汇中并不存在,而新事物的产生必然要求使用新词来标记,这时就会直接使用普通话里的所指词。这些替代词和借用词都会被视作新词,并且直接使用其音义[3]。比如以前赴宴都常说“吃酒斗碗”,而现在为了交际更方便都会直接说“吃宴席、吃酒席”。一些人体部位的称呼如“螺丝拐”“倒拐子”“心窝子”“琵琶骨”“磕膝头”“眼眨毛”“脚杆”“勾子”这些词也都被普通话中的“脚踝”“手肘”“胸口”“肋骨”“膝盖”“眼睫毛”“大腿和小腿”“臀部”替代。由于借入的新词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2.本地方言词和外来方言词的并行使用
从广义上来说,普通话也是方言的一种,具体定义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现代标准汉语,成都方言也属于北方方言。这两种方言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词汇上都有显著差异,同一个事物在成都方言和普通话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人员交流越来越密切,方言接触日益频繁,为了交流的方便,成都方言与普通话中同义不同表达的词语就开始被成都方言使用者所接受,并逐渐在日常的生活与交际中使用[4]。
下面列舉一些并用词汇,左边是成都方言词汇,右边是普通话词汇:
害病——生病 估谙——估计 经佑——照顾
摆龙门阵——聊天 煞搁——结束 弯酸——挖苦
3.方言特征进一步减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交流越来越密切,使成都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口迁入成都地区定居,同时越来越多的成都地区的人口迁出成都地区。人口的频繁交流让语言之间的“壁垒”被不断的打破,这让成都方言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现实情况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在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成都方言的使用越来越“老龄化”,频繁使用成都方言中特色词汇的大多数是成都地区土生土长的老年人,而年轻一代虽然会使用成都方言,一般不会使用成都方言中的特色词汇来交流。另外教育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年轻一代在学习中大量接触普通话形式的书面语词,成都方言中的特色词汇大多偏口语化,缺乏书面的表达形式,这导致年轻一代在使用书面语词时会直接把普通话的语音形式借用到自己的方言中,从而对自己的方言产生影响。成都方言特色词汇在这样一个双重影响的环境下将无可避免地持续演变下去。
五、结语
在推广普通话与人员大幅流动的今天,成都方言的特色词汇虽然面临着弱化的情况,但因为如下原因,仍旧坚守着其地位:第一个表现在成都地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口数量众多,这就为成都方言特色词汇的使用创造了前提;第二个表现为成都方言词汇有特殊的语音和语义魅力,在众多影视文艺作品中被使用而增加影视文艺作品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这为成都方言特色词汇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第三个表现为成都方言特色词汇记载和传承了成都地区的文化风貌,这就使得成都方言特色词汇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和传承的价值;第四个表现在现代家庭结构多为父辈在外工作,祖辈照顾孙辈,在这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成都方言特色词汇在潜移默化之中被使用。以上种种,都成都方言特色词汇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笔者之所以做此研究,也是希望能够让成都方言中的特色词汇得以保留,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胡继明.巴蜀方言词源举隅[J]宜宾学院学报,2003,21(2):75-78
[2]曾德祥.关于几个四川方言词语的本字[J]成都师专学报(文科版),1994,14(2):55-58.
[3]王文虎等.四川方言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杨武能等编.成都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