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
摘 要:学习《记承天寺夜游》除了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寄情山水等情感外,我们其实还可以此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拓展阅读。本文将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两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心境的变化,体会苏轼的微妙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心境; 贬谪; 幽独寂寞; 恬淡洒脱; 空灵澄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10-001
一、缘起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品文。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散文名作,文章内容浅显易懂,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作者内心微妙的情感。我们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两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心境的变化,体会苏轼的微妙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正所谓是从小篇幅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去开发苏轼文学作品的心境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致,成就提升古诗文学习兴趣的“大文章”。
二、背景探微,识孤寂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写于元丰六年,要把握苏轼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中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乌台诗案”可以说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的朋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多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中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1]。也就是无权参与公事,只是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性质近于流放。想当初苏轼曾经在京城一举成名,曾经被皇帝誉为宰相之才的苏轼,又怎会料到有一天会走到这样荒凉的小镇,走进这样难堪的境地?因为是犯官,苏轼到黄州后,并没有官舍住宿,只能和儿子苏迈暂住在城里一座名为定惠院的小寺庙里。初到黄州,苏轼如同惊弓之鸟,他常常整天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他总是在睡了一整天之后,到晚上才一个人悄悄地出门,在月色中散步[2]。《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正是作于这一时期,表现了苏轼初到黄州时的幽独寂寞的心境。
词中“缺月”“疏桐”“漏断”都包含着生命中的缺憾和生命历程中的艰难,“幽人”“孤鸿”更是幽独苦闷的形象,尤其是“惊”“恨”“寒”“寂寞”“冷”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更给人无尽的孤独凄凉之感,写尽苏轼“乌台诗案”后的惊魂未定、愤懑不定、亲友远离的苦闷孤寂。这首词表达了他当时的悲恨无人领会,而他的品格清高让他不愿随波逐流的幽独寂寞的心境。这个夜晚注定是黯淡的,苏轼的心境注定是孤独寂寞的,整首词展现给我们的是冷色调。
三、情感变化,见洒脱情怀
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已了然没有了官场事务的烦扰,于是他转而返归大自然,从自然中寻求一种恬淡、坦然与洒脱。被贬黄州两年后,也就是元丰五年,苏轼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的心境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词中无论是“莫听”,还是“何妨”,都透露着苏轼积极主动的心态,风雨也罢,夕阳也好,苏轼都是坦然相迎,内心的幽独寂寞已不再占据,“萧瑟处”已然回首,更多的是恬淡、坦然和无惧风雨的洒脱。这首词虽有足以“穿林打叶声”的雨,苏轼却是用“莫听”去无视,虽有“料峭春风”,苏轼也只是感觉“微冷”,无论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对作者已然构不成任何的威胁,“谁怕”二字道出了无惧风雨的胆识,更是道出了无惧人生挫折的勇气,那个惊魂未定的“幽人”已然是洒脱。这首词虽有风雨冷色调,但色调浅显,却敌不过“山头斜阳”的暖系色调。
四、意象对比,悟空灵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此时是苏轼到达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在这个夜晚,词人也不是幽独一人,虽然在这样溶溶月夜,能与他“为乐者”的是另一个被贬之人张怀民。与初到黄州时相比,苏轼不再是“幽人独往来”,这时的心境虽有寂寞,却不幽独苦闷,同时能“月色入户”的也不再是初到黄州时见到的“缺月”,心境自然不是“惊起”,转而为“欣然起行”的喜悦。这篇短文一开篇就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惊喜的不仅仅是月色,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与《定风波》中无惧风雨的心境相比,这里更多了一些喜悦、一份歡喜。并且与前两首词更加不同的是,“缺月”“风雨”这样的意象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物外之象,这篇短文里的月色已然发生变化。“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月色的语句无一字出现“月”字,苏轼新奇的用“水”来喻月,何止在作者的眼中月色如水般澄澈,在作者的心中,这时已然物我交融,内心如月色一般空灵澄澈。这篇短文里不再出现冷色调的“缺月”“风雨”等意象,空灵澄澈的月色充斥在作者内心的是一种超脱,如水般无色,又如何去界定冷暖色调,作者的心境已然物我两忘,在自然的净化中获得生命的旷达。
从以上诗文中,我们探求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心境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毕竟是粗糙的、肤浅的,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内心经历的苦痛、挣扎和超越,哪里是这三篇诗文就能探寻清楚的。但我们在这里确实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圆点,向外辐射了苏轼的另外两种心境,以这样的小篇幅,向苏轼的诗词文章撕开了一个小口子,就是希望能引导学生们要更有兴趣地去探寻苏轼心境得以发生转变的深层次的原因,去探求苏轼生命里更能震撼我们的力量。
学习古代诗词文章,不妨以此为方法,尽管是小篇幅,也可以辐射出点滴光亮,点亮古诗文学习之路,从更多的诗词文章中汲取更多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182
[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