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庄,土炕是最为寻常的。土炕上铺炕席,要是炕席变得面目皆非,好几处补丁,甚至是补丁摞补丁,这个时候,再节俭的人家也会想着换新炕席了。炕席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颜面。
每当这时,母亲就从大集上买一领新炕席,喜滋滋地带回家,老炕的脸面上又有了喜庆的颜色。
然而,老炕也有老的一天,日日的烟熏火燎,阻了烟道,烟灰塞满炕墼,老炕受不了这重负,脸上长出了纵横交错的皱纹,开始犯烟。浓浓的黑烟从老炕的皱纹里冒出来,辣眼睛呛鼻子,这是老炕传递着要盘新炕的信号了。老炕的皱纹深了,脊背也驼了,在老炕中间有一块凹陷处,那是好动的小孩子在老炕上蹦跶出来的杰作,老炕忍着,可终是年老体衰,“咔嚓”一下便“骨折”了。父亲只好用和好的新泥修补一下,暂且凑合。可是,这只是权宜之计,老炕再也回不到年轻时的风华正茂了。
来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父亲扫好了场地,开始脱墼。
上好的黄泥、清澈的井水都是必不可缺的原材料。父亲把泥土围成一个圆圈,中间形成一个凹槽,在里面灌水。父亲脱去鞋袜,挽起裤脚,开始泡水,还不时地把一些麦糠揉加进去,泥水终究是柔软的,还得长出骨骼,才能支起炕墼的柔韧和坚固。
这个过程,贪玩的我们一直跃跃欲试。看着泥水从脚趾缝里冒出来,“噗”出一朵朵混浊的大水花,笑声就钻进了泥水里,这份热情不啻一份亲情,脱出的炕墼从入世开始就被揉进了感情,想不一家亲都难。
等到泥巴和麦糠搅和均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处融洽,磨合愉快之后,父亲就开始脱墼了。
脱墼的模具是一个长方形木板,四块扁木板,两长两短的,叫墼挂子。父亲把墼挂子平放在地上,女人拿铁锨铲泥进入墼挂子,父亲两只手抹着泥土,把墼挂子填平,再蘸水把表面抹平,然后力道均匀、快速稳当地抽出墼挂子,一块长方形墼块就成型了。墼挂子上爱沾湿泥,父亲在旁边的水盆里把墼挂子过水,冲洗干净,才开始脱下一个墼。墼与墼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就像一列列方阵,威风凛凛地伫立着。
脱完墼,父亲就开始关注天气的变化,尽管在脱墼之前已经看过无数次天气预报,但不是还有一句话吗?天有不测风云。要是天色变脸,就得拿塑料布盖上墼坯,最糟糕的是遇到雨天,把辛苦脱好的墼淋成了一团糨糊,几天的工夫就白费了。
晾晒几天,墼坯硬朗了,还得给它们翻个身,墼坯齐刷刷地站起来,溜溜小风,把身子干透。
等到晾晒透了,得拿砍刀给墼坯修修型,整整容,总有一些墼坯拖泥带水地粘上多出来的一溜不规则的泥儿,等细致地給墼坯塑完身,一方方出挑的墼坯就可以进入家门盘炕了。自此,老炕历经风霜,退出了历史舞台。
老炕也很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品质,那些黑乎乎的老墼坯虽说挂着黑油渍,还有黑烟灰,但千万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挂件”,它们可是上好的肥料。然而,这肥料太足,庄稼嫌太腻,不但吸收不了,还有可能因营养过剩而被毁,这就需要给这些黑家伙稀释一下了。浇上水,淋透了,沤起来,上好的肥料就静静地等待出征的日子了。
盘炕是一个技术活,有专门的盘炕师傅,墼块的摆放都有一定的规则。所以,盘炕师傅要吃一顿丰盛的饭菜,吃得心满意足,干的活计才漂亮。
家乡曾经流传过一个笑话,有一家人得罪了盘炕师傅,盘出来的炕看似平平整整的,可是一烧炕,炕洞里犯烟,家里浓烟滚滚,火还不爱着,烟囱里不冒烟,烟都捂在家里。这家父亲是一个明白人,立马另摆酒席向盘炕师傅赔罪。盘炕师傅又倒腾了几下,烟囱里冒烟顺了,家里也不冒烟了。
一盘炕就是一盘温暖。人们吃饭在炕上,养育娃娃也在炕上,老人有个腰腿疼的毛病,烧了炕,热乎乎地一躺,去了寒气,腰身轻快多了。
一盘炕就是一盘火热的生活。人们在风风雨雨里走过,回到家里,在土炕上盘腿一坐,再阴郁的心情都在暖和和的炕上重塑晴朗。
宫佳: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多家报刊。
编辑 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