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目前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相比,音乐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说,音乐课程在美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过于注重乐理技巧
在目前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教学的重点在对于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教授上,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因此,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已经偏离了教学的初衷,更加注重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在教授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不高。比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学习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音律入手,向学生说明具体的唱法,然后将歌词抄写出来,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标记进行歌唱,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唱法。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忽视音乐教学方法
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家长和学生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对应试的基础类学科,如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的重视度会更高,而对音乐这类课程的重视度普遍不够。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音乐课时经常被其他文化课程占用,这种情况普遍发生于考试前夕。如此一来,音乐教师本身也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在上课时只对课本内容进行简要阐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唱法,就认为是完成了课程教学内容,没有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的教师经常一个课件使用好几年,课程没有紧贴社会发展的趋势,导致音乐课程与社会脱节,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最终让音乐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副科。
(三)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在傳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给学生播放一遍歌曲,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唱法。即便有一些教师意识到应该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只是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动画和音频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唱歌,没有任何互动,几乎每堂课都是遵循这种流程。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麻木,提不起兴趣,导致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四)忽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在音乐课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深度挖掘歌曲中包含的音乐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和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但是就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只对歌曲的唱法进行讲解,对音乐中的创作理念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没有过多地涉及,这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学习唱歌方面。如此教学与音乐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使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知度不够,教师在教学方面过于片面,导致音乐课程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小学音乐课程的意义
对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审美素质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音乐学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释放学生的负面情绪,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生在学音乐时,可以让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效果,教师通过让学生之间合作表演歌曲,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与平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小学音乐具体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具体的课程实施,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考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歌曲《秧歌舞》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特点进行教案设计。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对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接受能力更高,教师可以在教学前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舞蹈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民俗特点,知道秧歌舞的基本动作。相对于传统的书本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秧歌舞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课堂表现形式,让学生对载歌载舞有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该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授课前,首先要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情感为主要方向。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教学内容,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爱的人间》歌曲学习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制订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歌曲教学,来激发学生对盲童的同理之心,从而让学生与歌曲之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次,通过示范歌唱的方式,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最后,教师可以结合舞蹈动作,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中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制订出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相关音乐技巧的同时,提高其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对歌曲的感受能力。
(三)采用情境教学法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够打动人的音乐都是情感丰富的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思考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音频、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龟兔赛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体会两者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龟兔赛跑故事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通过情境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对音乐进行探究,开拓其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徜徉在音乐之海中的快乐。
比如在《小星星变奏曲》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在课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晚上观察天上的星星,并且思考星星像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星星都像什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来设计舞蹈动作,引导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跳舞,从而形成不同的记忆点,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音乐体验,并且根据不同的舞蹈动作来感受不同节点下的音乐。在进行乐理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行找出这首歌中的主旋律,然后绘制出旋律曲线,让学生根据曲线来形象地感受到音乐节奏起伏的变化。在这种教学设计下,让学生通过编舞的动作,来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节点下表达的情感。再根据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掌握歌曲的唱法、节奏以及韵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和秩序
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来自音乐的独特魅力。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自控能力比较弱,如果放任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发挥,将会使得课堂的秩序受到干扰,影响到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约束,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掌握好课堂的節奏和秩序,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
比如在《喜洋洋》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在学习前可以先通过欢快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活泼的音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歌词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歌曲中的节奏和歌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剧的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对音乐的把控,在演唱时要准确掌握节奏。还可以让学生描述对音乐的感受,比如在听到这首歌曲时是怎样的心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感知力,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来把握课堂的节奏,维护课堂的秩序。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结合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展开想象,让学生与歌曲之间的融合度更高,从而用心感受歌曲。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并不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程的教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小学生成为新时代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佳慧.新课标下如何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J].戏剧之家,2020(6):159.
[2]江茂琳.小学音乐课堂“音乐结构”趣味教学设计与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01):34-37.
(作者简介:阚昕,女,本科,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