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意义,提出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探析了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各高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完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形成有效的劳动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育人;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学校劳动教育提出总要求,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2]。由此可见,在新时代推行劳动教育已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需尽快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完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形成有效的劳动育人体系。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也正是一代代中国人付出的勤劳与汗水,才使我们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目前我国最主流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育人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劳动的动机与意义,促使其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与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应是与“德智体美”等传统素质指标相并重的第五大素质教育衡量指标。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就是要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当中去,解决长久以来劳动教育在高校中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充分发挥劳动育人效果,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是否拥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否具备合格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是否符合我国主流劳动精神,关乎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开展劳动教育能够避免学生被当前浮躁的社会影响,拒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对头脑和的价值观的侵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精神,理解大国工匠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进取精神。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片面的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体力劳动,仅围绕体力劳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来说是极其不足的。真正的劳动育人应该是全面科学成体系的劳动教育,不仅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通过课程、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案相结合,使学生全面理解劳动的意义,在劳动精神上得到丰富与提升。
(二)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学生本人都将重心放在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上,更加重视“智”的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也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缺失,直接表现为追求错误的职业道路,幻想不劳而获挣快钱,或是无法在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出现极大落差,更枉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三)没有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合力
当前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通常只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实习实践部分,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育人实践体系,如缺乏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劳动教育平台单调、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等。社会各方面对劳动教育重视皆不足,不能通过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形成合力,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容形式化、落实不到位等情况。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完善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在学校内部层面,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做好顶层建设,构建完善的劳动育人体系,在制定方案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人力物力,提供足够经费支撑,从高校党委、各级职能部门到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形成四级联动,全方位立体化配合劳动育人方案的制定,为劳动育人实践精准实施提供有效帮助。另外,要把握好高校团组织、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及学生干部队伍的力量,以此为推进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互相协同合作,最终形成育人合力,提升劳动育人质量。
在社会外部层面,学校要联合家庭、用人单位形成劳动教育联合培养机制。家长应鼓励学生热爱劳动,形成劳动光荣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主动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具备社会生存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用人单位应该积极与高校联动进行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劳动实践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学期间掌握所需工作技能,感受工作氛围。
(二)整合劳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4]”,劳动教育課程应该成为必修课、选修课并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贯穿大学生本科生涯培养始终。必修课可以主要设置在大一、大二阶段,为学生在今后重视劳动教育、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学会基础劳动技能以及梳理正确劳动价值观打好基础。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可以设置劳动教育相关选修课,如劳动法普及、创新创业理论指导等课程,丰富学生劳动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相关法规政策,更好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思想政治课应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引入其中,通过弘扬道德楷模、劳动模范事迹让学生切身体会真正的劳动精神,进而自发地向劳动模范学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打造育人平台,开展多样活动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打造更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平台。如在自身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建立学生自主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孵化器和专业的指导教师,让学生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既把握住机会,又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其次,高校还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带领学生到乡镇、到农村、到工厂去参与生产性劳动,通过辛苦的劳动感受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更加珍惜生活中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果实。最后,高校要抓好青年志愿者团体和党员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遭遇重大疫情时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组建服务先锋队,冲锋在前,既能够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毅力和劳动实践能力。
(四)、科学评价机制,提升综合素质
在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应结合课程学分、课外活动(如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获奖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等),设定具体评价指标,在每学期末进行统一汇总,形成学生劳动育人实践报告,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评奖评优体系当中。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应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热心志愿服务事业、取得相关比赛奖项的同学及时进行奖励,设立劳动育人专项奖项,通过表彰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光荣,从内心深处更加认可劳动教育。
总之,高校在进行劳动育人实践过程中,应从构建完善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整合劳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打造育人平台,开展多样活动;科学评价机制,提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考虑,形成完整的劳动育人实践方案和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输送优秀可靠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