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红
【摘要】就中职教育工作而言,语文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处事态度、行为修养都有非常关键的教育作用。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同样重在对人的全方位教育,在新时代下的学生应当对此进行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就目前的教育实践结果而言,我国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在传统文化渗透方面依旧有所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传统文化,更无法有效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鉴于此,本文将就“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同仁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培养综合化、实用化的新型劳动者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有效渗透
我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只会,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我国人民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刚刚成型,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观念,对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导作用。所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在实际上,很多中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也缺少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语文课程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应当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从而提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效果。
一、以课文为教育载体
中职语文课文当中有很多与我国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些内容,并从中提炼出住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的研究课本,揣测教材编撰者的意图,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进行多重分析,利用课文当中传递出的精神,引导学生批判式的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并以正确的方式发扬传统文化。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劝学》一文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通过逐字逐句带领学生翻译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产生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教师便可以请几名学生走上讲台,简单的谈一谈自己在阅读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想,并立足于文章内容本身,说一说自己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当保持怎样的态度。随后,教师围绕重难点进行教学。在这些步骤结束后,教师就能够对学生讲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待学习的态度,然后结合课文当中的名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与学生一起探讨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继承传统文化中对待学习“重视积累,重视思考,重视坚持”的态度。
二、以活动为教育形式
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们广泛接受,且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此期间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从而更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结合时,教师应当重视这种教育形式,并将这种教育形式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体验,不断感悟,最终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一般来说,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其一是立足语文教材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二是在特定情境中和学情中有针对性组织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進家乡”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查阅记录当地风土人情的古代文献或者后人对当地情况的总结,去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并以小见大,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在学校中就读于模具专业,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访大师”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的寻找本地的能工巧匠,并对他们进行采访和记录,从传统手工业中获取经验,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形成帮助。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就能够了解“大师”身上的匠人精神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手艺的坚守。
三、以阅读为教育进阶
高尔基有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就应当利用好阅读环节,让课外的书本、文章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之中。为此,教师可以适当的抽出时间,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具书单,让学生以书单为基础,阅读书单中的书籍或文章,也允许学生阅读书单之外的书籍或文章,并以跟进式总结作为汇报形式。
例如,教师可以想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文章主要抨击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解法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迫害。其中,分别三次对“祝福”场面的描写,也使学生了解并非要全盘继承传统文化,而是要批判式的继承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渗透需要教师灵活采用以上三种方法,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落实,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志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教育,2017(43).
[2]李世芬.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思[J].文化产业,2022(0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