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瓦房店第三医院,辽宁 大连 1163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起病急、危害大、预后差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治疗不及时,及时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也很容易留下后遗症。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手段,阿替普酶是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溶栓药物,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但临床研究显示[1]:在不同时间窗应用阿替普酶,临床疗效也存在差异。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比较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h、3~4.5h两个时间窗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9年3月~2020年5月期间入院治疗,且全部符合《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2],经影像学检查明确确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最近三个月行大型外科手术、合并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回顾性分析86例患者发病后到治疗时的时间间隔,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为发病后3h内接受治疗的,实验组为发病后3.0~4.5h接受治疗的。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46~81岁,平均(57.84±3.26)岁;梗死部位:额叶19例、小脑10例、基底节脑室旁17例。实验组43例,男、女分别有30例、13例;年龄区间47~80岁,中位年龄(58.14±2.86)岁;梗死部位:小脑9例、额叶17例、基底节脑室旁2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的治疗时间为发病后<3h;对照组在发病后的3.0~4.5h内接受治疗。
用药方案:静脉推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10051),剂量:0.9mg/kg;推注1min后,再连续静脉滴注剩余的药物,在60min内滴注完。溶栓治疗开始的最初2h,每隔15min测量一次患者的血压,24h后,确认患者无脑出血症状后,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剂量100mg/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83 ),剂量75mg/次,1次/d。连续治疗10d。
1.3观察评定标准[3]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7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指标包括视野、意识、语言、指令、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面瘫、凝视、忽视、上下肢运动、感觉等,评分区间0~42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两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d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治疗后7d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分,
急性脑梗死的病灶主要包括缺血中心区域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缺血病灶会改变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状态,病情严重时会在中央坏死区域引起坏死,而且具有不可逆性,对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均造成严重威胁。发病时间越长,病灶的缺血程度就越严重,缺血性半影范围就越大。资料表明:因脑血流供应急剧下降,脑细胞的存储能力降低,所以患者极易出现酸中毒症状,继而促使炎性反应以及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对脑部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同时,在缺血再灌注状态下,各种炎性因子还会诱发局部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脑部微循环障碍。
静脉溶栓是促进闭塞脑血管迅速开放的有效手段,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有效的促进局部缺血区域的再灌注,尽可能的恢复可逆性损伤的神经细胞,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从而实现改善预后的效果。阿替普酶是一种内源性酶,属于第三代溶栓药物,尽管在没有纤维蛋白的环境中很难激活纤溶酶原,但药物进入血栓体内后,却能轻易的激活纤溶酶原,继而转化为纤溶酶,促进血栓的溶解,最终起到局部溶栓作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动态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科学的把握用药剂量,将药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后3h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其效果要优于发病后3.0~4.5h治疗(P<0.05)。说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早期实施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窗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也不同,建议发病后3h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