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刚
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药剂科,河北 廊坊 065201
恶性血液疾病较多,最常见的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目前临床对部分恶性血液疾病患者采取化疗方法,对于复发难治性患者多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该方法在实际使用期间存在较大的风险,典型的问题如急性GvHD,造成患者造血与免疫系统重建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患者预后[1-2]。目前研究指出白细胞介素11对急性GvHD可产生预防作用,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本文以2015年1月-2019年1月1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白细胞介素11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详细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5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1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2.80±5.45)岁,疾病类型:25例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5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2.84±5.50)岁,疾病类型:27例ALL,23例AML。患者均同意相应的治疗方案,了解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符合统计学中的可比性(P>0.05)。
1.2方法 ALL患者采取大剂量马法兰、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MAC方案),其余患者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方案)。
对照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规处理,加强患者病情观察。
观察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白细胞介素11,具体在移植后7-21天,皮下注射,剂量为50μg/(Kg·d)。
所有患者同时采取GvH预防措施,包括;HLA配型相同使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与霉酚酸酯,非亲缘关系与HLA配型不同的在HLA配型相同的基础上增加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剂量为7.5-10mg/Kg。
1.3观察指标 (1)造血重建时间;
(2)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GvHD发生情况;
(3)移植后(18.00±0.10)个月内生存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取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百分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造血重建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造血重建指标较对照组更有优势,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患者造血重建情况比较
2.2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GvHD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率为24.00%(12/50),对照组发生率为48.00%(24/50),有统计学意义(χ2=6.250,P=0.012)。
2.3随访结束生存情况分析 随访结束后,观察组生存率70.00%(35/50),对照组生存率50.00%(25/50),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
恶性血液病患者普遍存在血细胞减少、无效造血等问题,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恶性血液疾病治疗方面得到了重要应用,即通过大量化疗药物的使用,将患者体内存在的异常细胞或者肿瘤有效清除,然后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帮助患者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当然具体选择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获益[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是降低复发率以及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采取白细胞介素11予以治疗,目前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11与造血调控有着密切关系[4]。白细胞介素11存在多种生物学活性,比如白细胞介素11能够对较多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产生刺激,使其出现增殖、分化以及成熟,白细胞介素11还是一种有效的红细胞生成因子,促进体内红细胞的增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通过合理使用白细胞介素11,可依靠上述作用帮助患者加快造血恢复,改善患者体内血小板与红细胞,实现造血重建,此外,白细胞介素11还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5]。通过白细胞介素11可依靠其功能调节作用,使其在淋巴系统疾病、骨髓造血过程中发挥作用。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白细胞介素11,其对应的白细胞植入以及红细胞植入时间明显提前,同时减少了血小板输注量,使得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率从48.00%下降到24.00%,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杨建良等[6]部分研究结论存在高度一致性。
综上所述,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白细胞介素11,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