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斌,李 娜,王兆峰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长沙 410081)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本科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制定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采取本科教学评估手段,全国各本科高校基本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网络环境、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也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进行教学改革的动态调整。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准确分析了影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课堂革命,建好教学质量文化。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性教学是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再次引起国内相关研究者对研究性教学的关注。然而,目前学者们对研究性教学质量的研究多停留在逻辑思辨性的阐述层面,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可供借鉴推广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仍然很缺乏。同时,大学生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否接受,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程度以及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
研究性教学热潮开始于美国博耶学会发布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之后,博耶学会对研究性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做了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博耶报告三年回顾》。随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国内外政府对本科研究性教学的重视和提倡,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也纷纷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础研究。如周序等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应以原有的知识内容为主, 坚持原有知识的确定性, 以便合理设计研究问题, 让学生明确自己收获的知识[1];杨冬提出了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2]。国外学者主要着眼于对研究性教学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3—4]。二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如孙雷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探讨[5];许晓东等初步建立了一套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学体系[6];D.Gremler和Michael.Mc Collough等学者设计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7]。Mavondo Felix T等人为了研究大学生对于研究性教学的满意度,设计了研究性满意度概念评价模型[8]。三是国外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和启示研究。如曾祥志提出了美国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对我国研究性教学的启示[9]。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作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备受学者们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具体因素的研究。如Carroll强调了有效的学习时间和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10]。赵军提出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实践教学与课程设置[11]。二是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研究。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Zelda F.Gamson教授开始对精英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进行全面研究,随后美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麦森大学Arthur W Chickering教授正式立项开展这一研究,同时约翰逊基金会(Johnson Foundation)也对这一研究进行了资助。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努力,他们提出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七项措施[12]。倪超美提出了本科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措施与内部保障保障措施。外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法规等等,内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师资等等[13]。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研究性教学和本科教学质量研究文献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有关高校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很少。研究性教学与本科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途径研究还很缺乏,但是从本质上来讲,研究性教学模式凸显的就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追求。因此,从学生满意度视角对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性教学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其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更好地去实施和改善研究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选取了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这6所高校的本科生,专业方向涉及到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共发放了988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874份,有效回收率为88.46%。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研究中借助已有教学质量的相关文献和书籍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对专家、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初步设置了调查问卷的测量变量,对15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预调查。随后根据大学生的反馈建议对调查问卷的测量变量进行了修订。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受访学生所在高校、专业方向、性别、年级、学习态度等个人基本情况,并针对学校实力、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技术模式这六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利用正向计分法,每个问题设置成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5级,为了便于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每一个变量进行赋值。具体测量变量分布见表1。
表1 量表预设逻辑结构
本调查问卷采用多重计分法 ,故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估算问卷的一致性信度系数,通过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发现整份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7,说明总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运用SPSS 20.0作为数据统计软件,并且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进行适用性检验,通过采用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82,决策标准极佳,说明调查问卷测量结果可以被接受,各个项目间的相关程度差异较小。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27 161.071,自由度666,显著性P值小于0.000,球形假设被拒绝,说明调查问卷各项目并不是独立的,取值是非常有效的。这两个指标显示的测量结果都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和方差极大旋转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最后,依据满意度理论模型和陡阶检验这两个标准提取了6个影响因素,删除负荷量小于0.50的变量以后,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6个因素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982%,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所得结果基本涵盖了整个量表所包含的信息。根据表1所列出来的变量内容,可以将X1设置为学校实力、X2为科研能力、X3为课程设置、X4为教学管理、X5为教学资源、X6为技术模式。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大学生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受学校实力、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技术模式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与上述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同时使用数学模型表现出来。因为回归分析中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并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所以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将大学生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设为Y,将6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设为X,则回归方程可表示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
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行进入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模型运算结果
通过表3可以看出,旅游专业研究性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0.142X1+0.572X2+0.344X3+0.122X4+0.784X5+0.188X6。根据决定系数R2可以看出,这6个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总量的70.6%,说明该旅游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模型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度,P值为0.000,已达到0.01显著性水平,数据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现显著相关的关系,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因此拟合的模型具备统计学意义,所得到的结论能够推及整体。从上述因子分析的研究结果得出影响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因素有学校实力、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技术模式。从回归系数来看, 所调查的大学生认为, 教学资源、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是影响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784、0.572、0.344;技术模式、学校实力次之, 回归系数分别为0.188、0.142;教学管理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最小,回归系数为0.122。
本文研究发现,学校实力、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技术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类本科研究性教学满意度有影响,其影响关系主要分析如下:
教学资源对旅游管理专业类本科研究性教学满意度影响最大,其影响系数为0.784,影响程度排名第一。因为教学资源是研究性教学的起源,如果没有教学资源,那么就无法进行研究性教学。所有的教学都源于有教学资源[14],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也不例外。教学资源是为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可以被利用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图书馆数据库、研讨室、多媒体教室、自习室等等。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学习是必然要求,这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规划与开发》这些课程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教学资源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教学资源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影响最大。
科研能力对旅游管理专业类本科研究性教学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其影响系数为0.572,影响程度排名第二。在旅游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持续指导,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重要方法、教学手段都是通过任课教师的科研与教研活动体现出来的[15]。同时,优秀的科研能力和持续的科研课题是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潜在源头,科研与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16]。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旅游管理专业类本科研究性教学满意度影响较大。
课程设置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居中,其影响系数为0.344,影响程度排名第三。课程设置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课程教学是学校提供的核心服务,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起着引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17]。课程设置体系的合理程度与本专业已设置的研究方法课程均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模式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较小,其影响系数为0.188,影响程度排名第四。技术模式是运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是传统的板书式与说教式教学,而是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现代化学习理论教学。例如,翻转课堂与慕课、掌握式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技术模式主要突出的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更加符合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与教学资源与科研能力相比,技术模式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产生较小的影响,但是与学校实力与教学管理这两个影响因素相比,技术模式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仍然产生较大的影响。
学校实力对旅游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较小,其影响系数为0.142,影响程度排名第五。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相对宏观和宽泛,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相对较小,调查问卷显示,“211工程”院校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满意度略高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 但差异并不是太明显,可以看出学校实力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程度较小。
教学管理对研究性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其影响系数为0.122,影响程度排名第六。在高校中,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者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准则,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使教学活动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过程,是实现教学、科研以及校园服务的保障[18]。教学管理涵盖了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等一系列专门活动。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教学管理对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更为间接,其更多的是对教学人员、行政人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约束以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基本能够达到规范的水平,教学管理中安排的社团活动以及营造的校园文化与学习氛围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根据结论,为了提升旅游管理类研究性教学满意度及质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一是高校应该加大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资金的投入。高校要集中一部分财力, 加大对多媒体教室、电子和纸质图书资源、研究性教学研究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满足研究性教学对场地和数据库、期刊文献的需要。二是高校应该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应该及时维修出现故障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对研讨室与自习室的利用效率,防止图书馆占座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不断契合旅游管理专业类研究性教学提倡的开放而完善的教学资源的要求,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条件。
2.注重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融合能力培养。一是高校应建立一套将研究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为建立研究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但有助于促使教师结合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科研工作,而且可以通过科研提高研究性教学质量。同时,高校要建设一支科研教学团队, 促进科研与教学研讨, 提高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二是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科研推进教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性教学能力,不断改进研究性教学方法,不断获取旅游新动态并植入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研究性学习兴趣。三是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教师应当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因为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在未知的科研道路上共同前行,最终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践行教科研一体化的创新型学习理念。
3.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一是教学课程设计人员要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迎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教学课程设计人员要善于建立科学的课程库并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前沿不断更新, 以避免课程设置断层或者开设课程的部分章节重复。二是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要将学习与发现和探索过程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高校要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训练。例如,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需要一些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不断完善旅游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质量。
4.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手段。一是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技术模式的独特之处。技术模式是一项富有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研究性教学手段,其对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利用雨课堂、课堂派、智慧树等现代信息平台加强教学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突破教学与信息单一化的局面。
5.增强学校的总体实力。一是高校要树立鲜明而独特的办学理念来开展研究性教学。高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来增强学校实力,不可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二是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并拓宽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市场。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优良的学术氛围也对研究性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性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会反映在教学效果及输出环节上,因此学校拥有良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
6.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该利用大数据开展研究性教学。一是在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性教学中,使用大数据帮助学生选课。通过建立一个选课平台,并为这个平台制定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然后按照制度选课并进行管理。二是在旅游管理类专业研究性教学中,使用大数据帮助学生进行学业预警。使用大数据帮助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建立学生个人学业预警平台,在这个预警平台上,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业信息以督促自己进行相关的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业,不断提高研究性教学质量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