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模型

2021-03-23 06:58:36颜志雄颜志强
关键词:领悟个体青少年

颜志雄,颜志强,李 赏,邹 霞

1.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2.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3.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引 言

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学校和家庭生活往往充满期待,喜欢与老师、同学和父母相处,能感受到安全和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高年级后,受学业压力、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学校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逐渐表现出焦虑、抑郁、厌学或离群等行为,开始与周围生活隔离[1]。这一阶段的孩子一般处于青春叛逆期,自我同一性尚未建立,其自我认识和价值取向等受父母和教师态度的影响较大。如果父母或教师在这一阶段存在忽视、苛责、打骂或体罚等行为,孩子容易对学校和家长形成负面评价,之前所形成的归属感、愉悦感降低,开始回避周围的生活,即疏离感。当前,疏离感成为困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孩子心理“顽疾”而受到了高度关注[2]。

疏离感(Alienation)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涉及面广,没有统一的界定,与脱离(Disengagement)、无动机(Amotivation)和不满(Disaffection)等概念通用。广义的疏离感指个体感觉失去与他人亲密接触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与周围的生活保持距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狭义的疏离感专指学校疏离感(School Alienation),即对学校、教师和同学产生的疏离感。本文所探讨的疏离感为广义的疏离感。

疏离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是阻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诱因,使个体产生无安全感、无意义感和压迫拘束感,主观幸福感降低,从而出现厌学、辍学等行为问题[3]。与伴有肢体接触的显性的、即时的校园欺凌不同,疏离感并不具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果自身无法调适,又缺乏适宜的家庭和学校资源的支持,可能会恶化为自闭、社交障碍甚至是反社会行为等严重的心理疾患,影响青少年毕生的发展[4]5。

疏离感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5]。根据以往研究,主要诱因有自身素质,如身体缺陷、胆小拘谨、学业期待低等;年龄特征,如童年期、青春期等;负性经验,如能力低、失败经历、受教师和父母责罚等;社会关系,如受到教师的忽视、歧视、不公正待遇等;家庭与社会氛围,如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和教师管理方法、敌对的同伴关系等。综上,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社会环境(同伴/师生关系、学校/班级氛围)等可能是引发疏离感的客观原因。同时,个体自身对社会关系的感知和心理期待等因素可能是形成疏离感的主观原因。从以往研究来看,较少有研究同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考察多个因素对疏离感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试图从童年经历(心理虐待与忽视)、基本心理需要和社会关系(领悟社会支持)3个方面来综合探讨与疏离感的关系,较全面地揭示疏离感的作用机制。

虐待与忽视是当前公认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焦点问题,具体可分为身体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和忽视4种类型[6]。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情况较为普遍,90%的儿童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忽视、苛责和辱骂。实施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父母或教师在主观意愿上可能只是希望孩子更优秀、更符合社会规范,并非有意伤害或诋毁。因此,其影响具有隐蔽性,发现通常滞后,导致干预不及时,对儿童造成广泛、漫长而深远的伤害[7]697-714。其对儿童在认知、情绪、行为和人际等方面的发展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低自尊、恐惧、焦虑等情绪问题,抵抗、寻求关注、无责任感、反社会等行为问题,学业水平低、校园疏离等发展问题,欺凌、攻击、退缩等同伴交往问题,以及身体发育不良及身体疾病等。来自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创伤经历可能在中学阶段出现继发性心理及行为问题。幼年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个体在与同辈群体相处中,其心理韧性较低[8],处于被疏远、隔离的人际状态,到青年期更容易感受到孤独[9],其影响甚至可延续到个体成年以后[7]697-711。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心理虐待与忽视的主要因素,家长的过度控制、斥责会导致儿童压抑、退缩、自卑,对他人产生排斥、疏远[10]。

幸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经历过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都无法适应之后的生活,同伴支持、学业顺利、朋友关心等可能是缓解疏离感的保护性因素,这些青少年也可以与其他未经历虐待与忽视的同伴一样,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其中,朋辈、亲友等的社会支持和信任、自信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能是重要的保护因素。

社会支持是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支撑。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是个体对自己被家庭、朋友以及重要他人支持程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个体在应对压力性事件时能表现出弹性人格,以缓解消极情绪和行为[11]。相反,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个体对现实中的社会支持不敏感,更易产生抑郁[12]。在影响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的诸多因素中,依恋关系是核心内容,相比恐惧、焦虑和回避型依恋个体,安全型依恋个体的人际关系更稳定,具有更为积极的自我和他人观念,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更高[13]。依据领悟社会支持缓冲器模型,心理虐待、心理忽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负性影响可能来自家庭、同伴、亲友和教师支持等多个方面,如较高的家庭经济地位、亲密的同伴关系可调节心理虐待与忽视的不良影响[14]。

基本心理需要(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如自主(Autonomy)、胜任(Competence)和关系(Relatedness)等需要,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驱动力[15]10-11。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在焦虑型依恋和忧虑(羞耻、抑郁、孤独)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回避型依恋和忧虑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6]。另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作为中介变量可解释工作环境对工作行为、态度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7]。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个体往往身心和谐、人际关系融洽,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情感[18]和亲社会动机[19]。而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基本心理需要缺失,容易产生疏离感并出现不良行为[20]。综上,基本心理需要可能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还可能受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更好地满足个体的自主、胜任和关系等需要,增强其内部动机(如兴趣)或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使其在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21]。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青少年,关系需要容易得到满足,其人际信任易增强、孤独感易缓解[22]。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还能缓解其急性心理应激反应,更好地满足其自主需要[23]。可见,基本心理需要与孤独感、社会支持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

以往研究从心理虐待与忽视、领悟社会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和疏离感等各个角度探讨其对个体社会功能、情绪表现的影响,主要从单个视角考察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事实上,疏离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对社会环境和关系的综合体验。从单一方面探讨与疏离感的关系还不足以全面揭示疏离感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特征,同时综合考虑多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从整体上较为全面地考察疏离感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综合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这两类重要的社会功能保护性因素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疏离感的影响机制、探索缓解青少年疏离感的可能途径提供参考。

一、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宁市3所中学共830名初中学生,共发放问卷830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0份,问卷回收率96%。被试年龄范围为12~16岁(10.5±2.5岁)。其中,男生423人,占52.87%;初一学生270人,占33.75%;初二学生285人,占35.62%,初三学生245人,占30.63%。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信度和效度经过检验的4个量表,分别是:

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该量表由潘辰等人于2010年编制,包括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忽视2个分量表,共31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法(1=无,5=总是)测量。其中心理虐待分量表分为责骂、恐吓、干涉3个维度,共14个题项;心理忽视分量表分为情感忽视、教育忽视、监督忽视3个维度,共17个题项。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被试个体受到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程度越严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2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该量表由姜乾金等修订,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共12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测量。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5]。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cale,BPNS):该量表由喻承甫等人2012年修订,包括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3个维度,共21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6]。

青少年疏离感量表(Adolescent Students’Alienation Scale,ASAS):该量表由杨东等人2002年编制,共52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分为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3个维度。其中,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压迫拘束感和不可控制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疏离感。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27]。

(三)程序

问卷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经过培训的研究生主试阅读指导语,明确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回答学生疑问。问卷当场回收。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 25.0和Amos 26.0。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8]。对量表涉及的所有测量题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有10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被提出,公共因子的解释率为26.47%,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考察各个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心理虐待与忽视、疏离感、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之间相关显著(见表1)。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领悟社会支持(r=-0.43)、基本心理需要(r=-0.44)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疏离感的3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领悟社会支持与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正相关(r=0.63),与疏离感的3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基本心理需要与疏离感的3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40)。

表1 各个变量之间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三)模型验证分析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疏离感的直接效应显著(β=0.52,t=9.08,p<0.001)。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多重中介效应分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链式中介模型和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本研究依据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2个中介变量间的关系建立5个模型(见表2)。

表2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疏离感影响的模型拟合指数

从表2所列的5个结构方程模型上看,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与模型1差异显著。依照嵌套模型拟合标准,如果Δχ2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显著不同,选取较为复杂的模型;如果Δχ2不显著,2个模型拟合程度相似,应选取较为简洁的模型。由此,模型1为最优模型。对模型1进行修正(见图1),修正后各指数均能达到模型适配度标准(χ2=286.44,df=77,χ2/df=3.720,P=0.000,RMSEA=0.078,CFI=0.955,NFI=0.940,TLI=0.939,IFI=0.956,GFI=0.919)。路径模型上所有直接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心理虐待与忽视直接正向预测疏离感(β=0.30,p<0.01),负向预测领悟社会支持(β=-0.39,p<0.01),负向预测基本心理需要(β=-0.25,p<0.01);领悟社会支持负向预测疏离感(β=-0.34,p<0.01),正向预测基本心理需要(β=0.59,p<0.01);基本心理需要负向预测疏离感(β=-0.74,p<0.01)。

图1 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的多重中介模型

进一步使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 000次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计算出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结果如表3所示,上述中介路径的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可以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来预测青少年疏离感,中介效应分别为0.13和0.18,占比分别为16.88%和23.27%,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为0.17,占比21.87%。

表3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三、讨论与结论

疏离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社会性情感,其影响广泛、持续时间长。疏离感的影响机制和发展特点已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4]2。本研究探讨了环境影响(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内在因素(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与疏离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在控制年龄、性别等因素后,心理虐待与忽视、领悟社会支持、基本心理需要与疏离感呈显著相关。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领悟社会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呈负相关,表明童年时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越严重,其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就越少。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程度越高,其疏离感就越强。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呈显著正相关,和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基本心理需要就越多,疏离感水平就越低。四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可直接预测疏离感,可解释疏离感30%的变异。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即心理虐待与忽视对疏离感的影响主要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来实现。在四者构成的最优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3类路径可显著预测疏离感,分别为:心理虐待与忽视经领悟社会支持中介预测疏离感,可解释疏离感13%的变异;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基本心理需要中介预测疏离感,可解释疏离感18%的变异;心理虐待与忽视经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链式中介预测疏离感,可解释疏离感17%的变异。以上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不仅单独影响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的关系,还可以共同影响两者的关系,其总效应达到48%,是干预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关系的重要保护因素。

青少年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和校园生活环境是获取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其疏离感形成的主要外因。民主和谐、信任友爱的环境为青少年社会性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营造积极友好的氛围,使其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升主观幸福感。专制独裁式、负性评价为主的教养教育方式可能束缚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父母和教师的打(辱)骂、训斥、讥讽、专横、轻蔑、忽视等方式,即使主观上并没有要伤害青少年的意图和动机,但实质上使青少年感觉到受歧视、受排挤,阻碍了其自主能力、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使青少年形成自我受控制、自卑和无意义感等负性认知,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29]。青少年自身的心理资源是影响其疏离感形成的根本内因。自主、胜任和关系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获取自身心理资源的前提,可帮助个体重新找回自我、感受温暖快乐,弥补心理虐待与忽视对疏离感的消极影响。同时,所处环境外因与心理需要内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的关系。

(一)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关系中的作用

社会支持是个体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和不良环境的人际支撑,是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社会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学校(教师和同学)等与个体有人际交互并提供支持的所有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或心理支持。根据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良好稳定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个体形成自尊、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有效应对欺凌、孤独感等。社会支持的作用对个体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个体感知支持的程度,即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客观的社会支持只有通过个体感知并内化为心理支撑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心理弹性和缓冲作用,可以削弱其他不利因素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30]。

在本研究中,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显著影响了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即虐待与忽视对疏离感的作用实际上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得以实现。因此,领悟社会支持是经历虐待与忽视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以往研究也证实,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与青少年疏离感关系密切[31]。领悟社会支持在心理虐待与负性情绪[32]、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33]等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童年时期的心理虐待经历在个体所感知的社会支持作用下,负性情绪和攻击行为显著降低。青少年在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主要来自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但随着个体社会接触的拓展,虽然与家庭冲突升级、情感联结减弱,但个体会寻求朋辈或教师等其他途径的情感支持以缓解疏离感,提升社会适应力和主观幸福感[34]。综上,领悟社会支持是缓解由心理虐待与忽视而引发疏离感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二)基本心理需要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关系中的作用

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充分条件。与氧气、水和基本营养物等必需物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一样,自主、胜任和关系等基本需要是个体获取发展、整合与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基础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价值观和喜好而转移。个体获取自身的心理资源和能力禀赋、增强心理韧性、应对环境变化等都要依赖于这一基础[35]。

当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心理需要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的相互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由于基本心理需要的缓冲和保护,心理虐待与忽视的负面影响降低,疏离感得到缓解,使个体同样能融入社会。这一结果得到以往研究结果的印证,比如:基本心理需要缺失的个体容易出现道德推脱、产生攻击行为,导致社会适应困难[36];在虐待与忽视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父母的过度控制、责骂和恐吓等使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其基本心理需要缺失,更容易出现防御心理和退缩行为,产生严重的疏离感甚至焦虑障碍[37];基本心理需要可负向预测疏离感,即基本心理需要水平越高,疏离感水平就越低[38]。可见,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关系密切,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通过基本心理需要来实现,即基本心理需要是影响疏离感的保护性因素。心理虐待与忽视的经历并不必然引发疏离感,如果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可以运用自身的心理资源,缓冲心理虐待与忽视带来的伤害,最终重建稳定、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成长平台。

(三)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共同影响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的关系

心理虐待与忽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负性影响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不良影响可能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得以缓解或加剧。领悟社会支持与基本心理需要是诸多影响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个体具备心理发展的基础,并通过与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的互动,来获得社会支持、实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环境[15]561。和谐、友好和支持的环境促使个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为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创造了条件,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和幸福感。而专制、控制和忽视的环境导致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缺失,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使个体产生对社会的敌意和疏离[15]616。本研究同样证实,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相当程度的疏离感(17%)可能来自心理虐待与忽视导致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降低、基本心理需要缺失,最终形成与社会的疏离。这一结果得到以往研究的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基本心理需要,通过链式中介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39]。

由此可见,个体早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并不一定是导致青少年疏离感的唯一原因,而是通过其他因素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早期的负面经历经过朋辈、教师和其他社会支持,弥补心理需要的缺失,使负性情绪和疏离感得以缓解[40]。从心理干预角度来看,可以从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发现和利用朋辈、教师等资源,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建立有效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给予青少年鼓励、肯定、信任和自主权,使其产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41],这可能是缓解青少年疏离感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实践中进行探索和验证。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发现从提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和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入手可能是缓解青少年疏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深入理解心理虐待与忽视和疏离感的关系、缓解疏离感的消极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可行路径。

本研究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首先,当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青少年心理虐待与忽视、领悟社会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和疏离感4个心理成分的问卷测查,是基于青少年的自我报告数据建构的关系模型,后续研究中,可采用更为客观的实验研究方法,如社交情境模拟、传球范式等,运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探讨疏离感的生物标记物和作用机制。其次,本研究基于横向数据,缺乏对被试的纵向追踪,无法揭示四者关系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后续研究可采用多队列纵向追踪研究疏离感的发展变化。最后,影响疏离感因素是多方位的。除了心理虐待与忽视、领悟社会支持和基本心理需要,重大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等可能也是影响疏离感的重要因素。建立更为全面、系统和综合的考察体系,展示疏离感影响因素的全貌也应是未来研究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领悟个体青少年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青少年发明家
多么痛的领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