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电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以电影《长津湖》为例

2022-01-01 01:40:32郝国强杨慧荣
关键词:长津湖爱国共同体

郝国强,杨慧荣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其中[1],这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源起可从各民族汇融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谈起,该学术理论源于费孝通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这个理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讨论基础和理论基础,建立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框架。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含义、意义等方面。如青觉等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反馈为回路的系统循环进行输出,并且通过实践发挥意识能动性[4]。陆卫明等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方面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5]。赵刚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表现为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关系的认同和对民族社会发展道路的认同[6]。樊欣从理论根基、文化基因、实践路径等考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内涵[7]。刘吉昌等认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凝聚和团结人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往交融交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动力[8]。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宋全认为,可以从思想、物质、法治等方面着手[9];李林认为,应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在交往交融中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10];杨鹍飞认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11];乔秀丽提出,可以把高校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阵地,使其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12];詹小美等提出,应把握教育活动的传授之道,以文化认同为主线,坚持教育类型的协同发力,将“三个融入”贯穿教育过程[13];姜永志等认为,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进路研究[14];沈桂萍认为,应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从中凝练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成共有国家认同打下文化和心理基础[15];王延中认为,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16]。

前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视角,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还可从其教育的有效现实媒介与可行实践路径着手。近些年,越来越多具有深刻历史教育意义的爱国主旋律电影涌现,如《我和我的祖国》《建军大业》《八佰》,以及2021年国庆期间热映的《长津湖》等。爱国电影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实践表征,以意义生产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使观众自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要的中华民族精神、集体记忆、情感价值态度形成互动,逐渐发挥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作用。这类爱国电影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浪潮,不断取得社会认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载体。

从长远来看,爱国电影作为一种再现集体记忆的现代化媒介形式,能够推动人们对共同的文化与情感的接续性和创新性发展,其以一种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形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空间。讨论新时代背景下爱国电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战争类爱国电影《长津湖》为例,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媒介出发,通过爱国电影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阐释与载体作用的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形象塑造:爱国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及其精神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近现代开始形成的民族和国家相统一的意识或概念。爱国电影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往往与时代相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贴近普通观众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影片如《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地道战》《英雄儿女》《血战台儿庄》《南昌起义》 等爱国电影应运而生。这些爱国电影表现了人民的抗争抗战精神,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时期爱国电影的创作和播放主要依靠电影厂,且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宣传,组织群众一起观看。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主要以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主,进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这一时期的爱国电影主要塑造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阶段有杰出贡献的时代人物,如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这些杰出人物凝聚榜样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精神。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以来,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政治化、人文化、消费娱乐化的语境对中国爱国电影的制作与改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电影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个时期爱国题材电影特点是:电影制作不仅体现了主流意识,还加入了更具可观赏性、娱乐性的元素,不断探索主流电影的新领域以及营造更好的语境。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爱国电影不断推陈出新,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流意识”在爱国电影当中得到更多的凝练和发扬。通过对革命历史的回顾、伟大革命人物的塑造,爱国电影发展为更接近时代发展精神和承载主流意识的影片,其在叙述过程中更加关注宏大事件下的平凡个体,与时代主旋律共响,如《战狼》《八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弘扬红色经典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观众与主流意识产生温情互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电影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华民族精神和主流意识更具内涵,弘扬和表达的方式更具有时代特色。

纵观中国爱国电影的创作发展,爱国电影已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媒介。电影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题材故事,创新表现形式。中国爱国电影发展到如今,创作者已经可以娴熟地将类型化叙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手段结合,将主流价值观和红色经典融合其中,成为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赢家。中国爱国电影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形象、唤起观众的爱国情感方面,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二、情感共鸣:爱国电影的“活性”教育特征

《长津湖》作为2021年“国庆档”的大势电影,其感人至深的战友情、惨烈悲壮并存的战斗戏在“十一”假期第一天就以4.1亿元的单日票房,创下了“国庆档”史上单日最高票房纪录[17],《长津湖》电影因此掀起了一股热议。

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初步统计,2021年10月1日至7日的国庆假期中,全国电影市场共产出票房43.85亿元,对比2020年国庆档期(8天,39.67亿元)增长10.54%,与2019年国庆档期(44.66亿元)相比仅差8 000万元。其中,影片《长津湖》档期内产出的票房为34.096 2亿元,刷新了国庆档单片票房纪录(此前为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19.56亿元),10月6日,《长津湖》单日产出的票房5.13亿元,打破了包括中国电影市场非春节档国产片单日票房纪录(此前为2017年8月6日《战狼2》4.27亿元)、国庆档历史单日单片纪录(此前为2019年10月1日《我和我的祖国》3.88亿元)在内的多项票房纪录,截至2021年10月7日,影片《长津湖》累计票房34.09亿元[18]。这与电影上映前后网民互动性强、活跃度高的平台发挥作用有关。如微博上关于《长津湖》的话题讨论超100万条,话题阅读量超100亿次,抖音短视频平台关于“长津湖”话题播放量飙升,知乎《长津湖》话题量增多,网络信息量中占比98%以上,从关于该电影的网络热词来看,正面情绪比高达72%以上[19]。电影《长津湖》感人至深的友情、艰苦的战争环境、惨烈悲壮的战斗戏,在“十一”假期圈粉无数,许多观众表示“场面震撼”“太好哭了”。

为何《长津湖》这一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电影能带来如此大的效应?仝美慧认为:“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有其不断发展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视听媒介,电影借助表现力向观众呈现着各种类型的电影,并且用逼真、刺激的画面和声音帮助紧凑的故事情节,不断吸引电影观众,成为人们首选的娱乐形式。”[20]爱国电影是人与历史实现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爱国电影不仅着重于讲故事,而且在内容上极其丰富。对于观众来说,观影的过程实际也是提取信息和构建认同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其潜在教育影响和价值观影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会更倾向于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和接受意识教育。因此,相比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电影更具有“活性”的教育特征,即将主流价值观通过爱国电影这种媒介激发观众的情感,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

康宁提出新主流电影通过新的叙事形态来形成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认同机制,通过合理的叙事手段、新的叙事形式来吸引观众,在弥合宏大叙事和个体表达当中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如此一来,影像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实现意义共生,完成主流价值观的呼唤[21]。《长津湖》影片中冻土豆与火鸡的强烈刺激、伍万里欲跳车时夕阳余晖当中万里长城的雄壮巍峨、美军为之动容的冰雕连等画面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在电影之外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不免将之与电影中的诸多情节进行比较,如“超市特地供应冻土豆”“家长为孩子准备冻土豆”等现实体验,通过这种积极正向的比较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的对比之下更加深刻地获得关于当下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积极体验。爱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在影片中以诸多电影片段实现爱国电影与现实中的价值意义共生,使得观众的正向情感得到加强,认同不断加深,爱国电影这种意识载体形式的“活性”教育特征得到不断强化。

爱国电影能够通过情感表达和艺术化的手段来重塑更加鲜活的记忆,从而作为文化的一种实践表征以意义生产的形式介入社会生活当中。爱国电影以其恢宏庞大的电影场景再现历史画面,进一步深化观众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观影的过程中,爱国电影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积极正面的情感倾向体验,在正向加强情感和价值态度的过程当中实现对观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作用。

三、集体记忆:爱国电影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性建构

“集体记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即“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构建的事或物,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2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通过以集体记忆为线索唤醒、激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性建构。爱国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集体记忆进行创作、深化、渲染,通过对特定群体意识的投射,突出观众的内心需求和心理情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感染其情感倾向和价值意义。爱国电影中历史事件作为集体记忆,其建构伴随着对一个共同体的历史、现实、将来进行自觉地判断和支持召唤的仪式性的一个过程,呈现出仪式性建构特征。这种仪式不仅能在观众认知层面准确表达和强化特定的观念,而且能在情感层面准确表达和强化特定的观念,在情感层面激发强烈的心理共鸣继而影响人们对现实的感知。

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大众审美的变迁,爱国电影在故事题材、叙事手法、话语视角等方面得到不断突破,更加立足于观众的现实情感。爱国电影中抽象的意识形态得到呈现,以其仪式建构的作用实现信息传递、价值体现、意义共享的意义。中国丰富和波澜起伏的历史事件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也使电影成为建构民族集体记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之一。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当中一次伟大的战役,为电影《长津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发扬以及集体记忆的承载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记忆。其聚焦在一场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之上,从历史人物的影像视角出发,丰富了爱国电影的叙事表达,将影像化的历史事件置于国家仪式的文化语境当中,能够体现出特定的政治象征意义,有利于营造正面的网络舆论,强化、规范、凝聚观众社会认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习近平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23]长津湖战役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登上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长津湖战役无论是从指挥的艺术性、战争的残酷性还是胜利的影响力来看,都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被《长津湖》以宏伟的战争全景叙事承载并唤醒。电影形象再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以及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节点与战役中的地位,在观众记忆和国家民族命运之间逐渐架起了情感桥梁。在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电影也凸显个体在国家集体中的重要作用。电影建构英雄形象,塑造英雄的大量符号伴随着仪式而出现,如“雷公”哼唱《沂蒙山小调》、伍万里围着代表后方温暖和祖国关怀的围巾。这满足了观众对于无私奉献于国家的情感需求,展示爱国电影特有的艺术张力。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影长期承担着展示历史文化记忆和代际延伸的功能。电影《长津湖》通过这段集体记忆的呈现实现这一功能并达到强化集体记忆与实现意识仪式性建构的效果。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们国家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强化需要通过载体,“人们从社会当中得到记忆,而记忆是一种集体行为,社会群体有其相对应的记忆,借此来维护群体的延续,这种记忆的传承依赖于媒介,包括仪式等,而作为族群内的个体,可以通过这种记忆来增强族群的内部凝聚力”[24]。爱国电影的“媒介仪式作为一种惯例,其意义生产体现在对传统的崇敬”,通过仪式将过去、现在、将来串联起来,丰富参与仪式的人的心理情感和本体性安全[25],即观众在爱国电影中得到肯定自己的身份标签,将自己置于《长津湖》所建构的语境之中,观众在这种氛围中不断实现仪式性意识建构,不断认识到自己所认可的价值和意义是正向的,更进一步强化集体记忆。

仪式重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事物,将与仪式相关的形象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实际参与仪式意义的过程。观众在仪式当中获得情感共鸣,便更容易激发在各大网络平台的参与行为,如点赞、转发、评论相关的话题,进而成为网民群体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维系的重要心理纽带,依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社会记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继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意识,形成维护共同体荣誉的自觉,这种共同的记忆所带来的意识让各民族有了血脉相连的关系。“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社会群体或组织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记忆本身就具有群体性、相互影响性和带动性。”[26]中华民族中各族人民是从相同的历史中走来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共同体,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集体记忆。作为历史叙事载体的爱国电影,通过展现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凸显一个国家的爱国主义文化特征,呈现主流的价值观与意识。在这样不断反映主流意识的叙事过程当中,观众的自我感受和认同建构不断增强。

国家与民族集体记忆的激活与建构,为观众从历史、现实、将来的时间维度视角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是仪式性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溯源与力量根源,也是对“过去事物形成的群体认同的共同表征,作为一种由社会维持并存储的符号,这一符号可以被其他社会成员获得”[27]。爱国电影的媒介形式基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新塑造,再现集体记忆,被观众所共享、内化、认同,并在集体记忆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仪式性建构,这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既根植于过去,也立足于现在,展望于未来,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连续性符号线索。

四、意义生产:爱国电影的认同建构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28]爱国电影通过认同建构实现意义生产,即“五个认同”,“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体现在爱国,表现为对国家产生的一种崇敬和个人情感;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体现在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有机体,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三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四是对政党认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首先表现为本质认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29]。“五个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不断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电影通过其叙事形式实现意义生产。爱国电影在叙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主流意识的支配,观众在电影消费当中也会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情感和意义认同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就已经被设定,进而推动观众建构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中的一员,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不断实现壮举,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繁荣发展,提到中华民族时会产生民族自豪感;这种与生俱来的骄傲是人们骨子里的情感态度倾向。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手段,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性的认知得到不断的加强,从而更深一步形成理性的意识。

电影《长津湖》重拾抗美援朝题材,致力以现代电影技术再现抗美援朝战争史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正面主导的宏伟战役,一方面注重后期特效与动作奇观并重,营造战争的宏大场景,极具观赏性和临场感;另一方面注重影片中各个角色人情人性描摹。全片以志愿军战士、指战员和国家领导人等多重视角出发,从个体角度体验和反思战争创痛,全景叙事式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和峥嵘岁月,再现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捍卫国家主权荣誉的英雄气概。全片运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将宏大的历史与微观的视角相结合,以小见大,从个人、群体、国家三个维度进行叙述。新时代背景下,《长津湖》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是这段历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回响,发挥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功能。

爱国电影是体现情感态度和传递文化的一种方式,电影制作本身是服饰、科技、音乐等诸多文化元素的集合。这些集合的文化元素能够传递出所要反映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观众不仅受到情节设定的影响,还会受到文化元素的感染。这种极具丰富性的因素在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上有着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观众,对于观众建构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有着深刻的意义。电影《长津湖》艺术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乱石阵上的隐忍、通信塔之战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气壮山河、指导员梅生退伍了亦重返战场、老兵雷公壮烈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

爱国电影展示中华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观众的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凸显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共同意识。各个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由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塑造的。爱国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如展现人物性格和重要情节的转折点,在更加强调历史文化、情感价值的重要以及逼真的战争场面当中,将个人情感与特殊时代背景相融合,并通过其独特表达情感的视听手段在家国叙事的过程中影响观众的情感、文化、心理等。传统的语境当中,家国叙事本身伴随着传统文化与情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主流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引导意义。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爱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实践表征,常常寄托着创作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想象”[30],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电影通过家国叙事将电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文化不断地发展与传递下去,不断增强建构认同的过程,使观众能够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自觉地加深认同。认同建立在集体记忆之上,观众通过自我意识和社会影响选择电影,长津湖战役通过电影的艺术化呈现方式和加工重建的形式满足观众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碰撞。

“对于个体心理而言,情绪不仅先于观念存在,而且是意志行为的发起因素和推动力。”[31]《长津湖》当中许多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带动了观众情绪,是激发观众产生理性认同的动力。长津湖战役的历史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展示历史记忆和人物家国情感,给观众们渲染了一种感性的氛围。这种感性的认知对于形成理性的认识与认同至关重要,只有观众形成了整体的理性意识,才能通过个体的认识能力不断自觉增强认同,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众在感性的刺激下产生自觉性的行为,自觉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共鸣,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认同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当中,这种认同的形成是精神到实践,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总的来说,爱国电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手段,不断唤醒观众的共同情感,使其在观影过程中增强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认同的集合体,作为主流的意识,被人们所自觉接受和熟知。爱国电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拉近与观众的现实距离,对于提升观众对“五个认同”的认知和理解有着重要作用。爱国电影这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伟大的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其重要过程,探索其现实路径和载体具有现实意义。新时代背景下追求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成为人们首选的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电影以其独有的休闲与娱乐方式成为接受意识教育的一个新式载体。中国的电影机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化产业机制,而是将主流价值观融合其中,成为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赢家,承载着文化与主流意识发展的双重功能。爱国电影在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形象、唤起观众的爱国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实践表征,以意义生产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不断弘扬主流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观众与主流的意识、情感价值等形成互动,推动认同的建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

爱国电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种阐释和载体,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现途径。爱国电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更具有“活性”的教育特征,能够在电影之外引起情感共鸣,并且通过电影独特的叙事手法实现情感的渲染,推动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刻的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过程与目标的关系,当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介,以爱国电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长津湖爱国共同体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学与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2:48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爱的共同体
The Review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长津湖》观后感
长津湖归来
环球人物(2021年20期)2021-10-27 01:04:59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