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英,杨爱福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甘肃 陇南 746000)
阑尾炎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阑尾炎症,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阑尾梗阻,梗阻后会增加管腔内分泌物,进而增大管腔内压,从而引发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下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1]。现如今,我国医疗微创技术已经成熟,临床将其应用于治疗阑尾炎,微创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均是临床常用的微创切除手术。微创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存在寻找阑尾过程中增加误伤周围组织的风险,对肠管刺激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吸尽腹腔内较多的脓液,降低脓液残留的可能,且具有创口小、痛苦较小及恢复快等优势,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微创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阑尾炎患者炎性水平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32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66例。A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16~63岁,平均(38.65±5.29)岁。B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17~64岁,平均(39.28±5.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3]中关于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证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存在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沟通障碍者等。
1.2 方法 A组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体措施: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患者全麻,于脐部上方作切口为1 cm左右的手术造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实施穿刺并建立人工气腹,置入10 mm 套管针(Trocar),进镜成功后在耻骨、麦氏点及脐联合中点将5 mm、10 mm Trocar置入,观察胃十二指肠、肝胆及结肠等情况,找到阑尾,将阑尾动脉夹闭后离断,将阑尾分离至根部,采用0.5 cm丝线结扎阑尾,完成阑尾切除并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出现,检查无误后退出Trocar,确定腹腔无出血症状,视情况留置引流管,分别将戳孔缝合,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B组患者行微创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具体措施:取患者平卧位后行硬膜外麻醉,于腹部右侧麦氏点位置作一长1.5~3 cm左右切口,钝性逐层分离其基层、脂肪层、筋膜层,将局部组织完全暴露并检查有无出血情况。接着用卵圆钳在腹腔镜辅助下缓慢拉起回盲部,充分暴露阑尾,直到拉出阑尾及其系膜。此过程要保证动作轻柔,以防触及盲肠管。然后通过常规切除、包埋等方式处理阑尾,并将阑尾残端进行局部缝扎,操作完成后用无菌纱布将阑尾周围渗出液体沾除,再用碘伏对阑尾残段消毒处理。待消毒结束检查切口处,逐层缝合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②取术前、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③观察两组患者肠梗阻、出血、皮下积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炎性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相关指标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A 组 66 42.68±3.25 8.26±1.72 4.49±0.96 B 组 66 45.94±4.51 14.37±2.64 5.28±1.31 t值 4.764 15.754 3.952 P值 < 0.05 < 0.05 < 0.05
2.2 炎性指标 与术前比,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均升高,但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比较(±s, pg/mL)
表2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比较(±s, pg/mL)
注:与术前比,*P<0.05。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组别 例数 IL-6 IL-8术前 术后第3天 术前 术后第3天A 组 66 7.92±2.16 21.65±6.16* 7.58±2.24 20.57±5.29*B 组 66 7.88±2.13 30.52±6.45* 7.62±2.28 32.73±6.36*t值 0.107 8.079 0.101 11.941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TNF-α术前 术后第3天A 组 66 3.05±0.46 4.26±0.21*B组 66 3.09±0.49 4.75±0.34*t值 0.484 9.961 P值 > 0.05 < 0.05
2.3 并发症 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阑尾炎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引发感染、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故一经确诊需立即采取相应治疗。微创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相对较多,故临床需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阑尾炎切除手术以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且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其推广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不会因患者肥胖而导致的阑尾位置偏离、腹壁厚等情况影响手术效果,能极大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术式可将阑尾及其系膜通过腹腔镜等器械在可视情况下进行精确地操作,利于顺利完成切除工作,还能通过建立气腹观察其他脏器有无出血或感染,手术创伤相对更小,并发症更少,预后恢复快,针对各年龄段患者均适用,临床应用前景更好[4-5]。本研究中,A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表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于阑尾炎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IL-6、IL-8及TNF-α可反映阑尾炎患者机体的炎性程度,其指标升高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提高血管通透性,同时还会引发疼痛、发热等不良症状,患者会出现炎性症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造成的切口更小,可减少对腹腔肠管的牵扯,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炎性症状,利于患者术后机体恢复,可避免产生较多术后并发症,大大缩短预后恢复周期,美观度相对较好[6]。本研究中,A组患者术后的炎性指标水平低于B组,表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减轻阑尾炎患者的炎性症状,对患者预后恢复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与微创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于阑尾炎治疗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炎性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