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PT、TT、FIB的影响

2021-03-23 08:20
关键词:凝血酶尿激酶溶栓

温 良

(龙岩市武平县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龙岩 364300)

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其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昏迷、语言障碍及半身不遂,该疾病具有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低分子肝素钠是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部血流供应,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不理想,应用受限。为脑栓塞患者提供超早期溶栓治疗,可避免患者因缺血时间过程长引起的脑组织不可逆坏死,有效恢复梗死区域血液、改善不适症状,而尿激酶静脉溶栓为临床首选方式[2]。本研究旨在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龙岩市武平县医院就诊的6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患者病程2~5 h,平均(3.32±0.56) h;年龄34~76岁,平均(62.35±8.24)岁;体质量45~71 kg,平均(51.32±4.67) kg;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B组患者病程 3~6 h,平均(3.84±0.52) h;年龄 35~77岁,平均(62.41±8.39)岁;体质量46~72 kg,平均(51.68±4.73) kg;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CT显示未有低密度病灶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无过敏史等。排除标准:近期接受外科手术者;合并器质性病变者;伴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症者等。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控制颅内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自由基清除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0.9%的250 mL生理盐水加100万U注射用尿激酶(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226,规格:10万U/剂)静脉滴注治疗,45 min滴注完成,1次/d。B组患者给予100 IU/kg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199,规格:0.4 mL∶4 250 IU aXa)皮下注射治疗,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并于治疗后观察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4]中的相关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显效: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5]评分≥95分,病残程度0级,未存在语言、感觉等障碍;有效:BI评分75~94分,病残程度1~3级,未存在语言、感觉等障碍;无效:BI评分< 75分,存在语言、感觉等障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包括上肢、下肢、语言及感觉等,总分42分,得分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B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自理能力,其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h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④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牙龈出血、肢体瘫痪加重及意识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A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NIHSS、BI评分 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A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而BI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A 组 30 27.05±5.34 7.29±1.65* 45.62±10.23 89.67±8.53*B 组 30 26.85±4.92 12.64±2.36* 45.28±10.36 72.38±7.74*t值 0.151 10.176 0.128 8.22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凝血功能 治疗后6 h A组患者PT、TT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A组患者PT、TT较B组显著延长;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

组别 例数 PT(s) TT(s) FIB(g/L)治疗前 治疗后6 h 治疗前 治疗后6 h 治疗前 治疗后6 h A 组 30 13.45±2.22 16.48±2.83* 16.52±2.17 26.04±5.62* 3.58±0.51 1.72±0.65*B 组 30 13.51±2.16 14.01±1.92 16.43±2.21 17.32±2.07 3.63±0.54 3.29±0.42*t值 0.106 3.956 0.159 7.975 0.369 11.11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并发症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当患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时较易引起脑梗死,若未及时治疗会使中心坏死区域增大,增加治疗难度。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能稳定患者病情,同时有效缓解脑部缺氧缺血、改善血液黏稠度,可抑制疾病进展,但其效果欠佳,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尿激酶是常见溶栓药,其为尿液中提取的碱性蛋白水解酶,具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性,经血栓外部到达纤溶,渗透于血栓内部、将纤溶酶原激活,起到良好的溶栓作用,有效减少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进而改善其神经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7-9]。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治疗后1个月A组患者BI评分显著高于B组,而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两组患者并发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PT表示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PT延长可减少患者血栓形成,缓解患者脑梗死状况;凝血酶为凝血发生的条件,TT延长可降低凝血酶活性,可有效减轻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病情;FIB是一种具有止血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血浆FIB水平升高会加重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脑栓塞,使病情加重。局部注入尿激酶可快速在血栓处发挥作用,静脉滴注至溶栓处,所需时间较长,但能将体内活纤维酶激活,具备表面及内纤溶功效,达到良好的溶解血栓功效,严格控制疾病进展[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6 h A组患者PT、TT较B组显著延长,而A组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低于B组,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可改善患者机体凝血功能,溶栓效果较好。

综上,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溶栓效果较好,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其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尿激酶溶栓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