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青霄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才资源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才也已经成为了企业急缺的人才资源。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供给端,必须针对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加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为视角,重点研究和探析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供给侧;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102-0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中去,会计作为反映经济情况的“晴雨表”,必须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形态相匹配,并利用其特有的功能,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发挥会计的职能,帮助企业打赢这场战争。
其中,会计人才的作用至关重大。民进中央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曾提出:“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也是教育领域的事,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应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会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致使会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质量、效率方面的新问题不断凸显。我国现有的会计教育理论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提供会计人才的供给侧——会计教育,尤其是高等会计教育理论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应变革会计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供给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
一、明确人才供给定位,树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成为重中之中。高校应首先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增加高质量的人才数量带动国家供给侧改革目标的成型。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属于应用型人才的培養。综合以上原因,可以将会计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义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成本计算、税收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财务预测、规划、决策、分析、控制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以“财务云”“管理会计”为新的结合点,培养适应生产、管理需要,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证券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机关从事财务、会计工作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为一体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增强供给针对性,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课程体系
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知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加强有效供给。作为人才输出的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统筹课程的设置,要确保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所供给的会计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及水平,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课程设置需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人文和科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通过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设置体育课程,通过选修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使得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设置心理课程、举办演讲、辩论赛使得学生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设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二)课程设置需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会计人才
对于会计行业,企业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财务工具和手段,从企业的研发、生产到供销等各个环节进行预测、规划、监控、分析、评价,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相应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以达到经营管理的目标。这就需要会计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区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首先应设置关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学科课程,使学生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扎实的知识背景。一般设置6-8门,包括基础会计、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财政学、统计学、金融概论、财务管理。在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后,学生需要系统掌握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内的会计专门知识。可设置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税法与税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服务于企业。
(三)课程设置需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
除了具备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能够处理会计事项,拥有职业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所有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控制。这就需要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实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真实业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会计信息化——用友供应链、财务分析与决策技能实训、纳税实务技能实训、统计分析实训、审计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云财务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在业财税融合的今天,财务人员不应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对内应当加强与各部门的共同协作能力,对外,则需要与银行、税务、工商、审计、合作企业等发生业务往来,因此还应提升会计人才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语言与文字沟通能力,以此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可以在设置选修课程时考虑这方面的能力。公共选修课可设置创新创业、办公自动化、商务谈判、经济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文献检索与论文协作课程,专业选修课可设置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政府会计学、银行会计学、证券投资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推动供给模式,构建新型会计课堂
会计这门学科充满了技术性,学生学习起来相对难以理解,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上时间并结合课下时间,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讲好一堂课,需要教师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所教的学生特点、将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1.备教材。明确掌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还要熟悉教材编写的全部内容以及与本教材相关的前后课程。狠抠教材,对教材全部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只有教师熟、精、透所要讲解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由于会计准则、政策近些年变动比较频繁,有些教材并不能够及时更新反映最新的知识,除了掌握教材之外,还应大量地阅读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扩充视野,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务必讲明白,难点务必讲清楚,使学生可以学有所得。
2.备学生。“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整个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共同活动。老师教得如何,重点看学生掌握得如何。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去了解所教授的班级。在短时间内,掌握班级学生的特点,整个班级的班风,以及这个班级的选修课程,从而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备教法。为了达到40分钟的高效课堂,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谈论等等。教学本身一种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线上课堂
课上教学是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课堂时间有限,教材里能夠承载的会计知识也是极其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知识传递的要求。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融合进了教育行业。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打破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变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创建网络课堂空间,在线上建设课程,学生可以使用手机、电脑进入课堂,以查阅课件、视频、延伸阅读及拓展资料进行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的网络共享课,对资源进行挑选甄别,筛选出适合所在院校教学对象的资源推荐给学生学习,或者本校教学团队根据生源特征、办学定位自己开发建设课程微课,供学生反复观看,并通过在线课堂发布课程相关的讨论及作业,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网上完成。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关注的学习重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记录跟踪,并根据线上课程反馈出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从教室延伸到互联网,丰富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将课堂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经济业务的记载主体,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而会计的职业道德不仅关乎会计行业自身的声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课堂思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授课程同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针对大一刚进入会计学堂的学生讲解基础的会计认知时,即引入诚信是美德:朱镕基总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讲话,让学生了解中华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懂得作为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四)赛教融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目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分离,教材滞后于发展,而会计技能大赛作为一个行业的方向标,体现了当前行业的新技术、新动向。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指导竞赛,了解社会上最新的会计信息,汲取最新的会计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竞赛中的内容带到课堂上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通过选拔校内的优秀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大赛,可以实现分层教育,将接受能力较快,且不满足于课堂现有知识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单独的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锻炼心理素质,拓宽知识面,认知本专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在赛事中体味企业财务不同岗位的职能,在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熟悉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四、加强会计人才供给保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拥有高水平专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整个经济的更新改造带来的会计准则变更到财经法律法规的更新,会计行业近年来变化巨大。也因此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能力的内容和结构需要紧跟专业岗位内容和结构的变动而变动。高校应着力建设专职教师与外聘兼职教师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一)加大会计专业教师师资培训,提升师资水平
随着会计行业近年来的变化,以及新型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对于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必不可少。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从学情分析、课程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手段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派遣教师参加国培、行业培训、教育机构培训、网络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接触会计行业的新鲜事物,转变教学理念;定期组织教研室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采用导师制,选择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导师,指导新进的年轻教师,以促进新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
(二)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
无论是当今业财税融合下,财务工作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而存在,必须与业务等其他部门相互融合,还是现代教育制度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要求,仅具备单一财务知识的教师将存在知识格局的限制,这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这就需要组建教学团队,不仅应包括会计专业教师,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教师,也应包括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教师,构建不同学科结构的教学队伍,才能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
(三)加强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是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包括会计师、经济师等在内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高校应着重自主培养会计“双师型”教师。大部分青年会计教师都是一毕业即进入高校做老师,理论足而实践能力较弱,学校应安排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并定期选派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以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充实“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改变过去主要由高校引进人才的方式,探索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种渠道引入人才,从而不断地优化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会计人员进入高校兼职,通过这些方式,将行业法规、实务案例、操作软件带进课堂,在一线会计人员与校方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会计从业能力,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
五、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特色相结合,实现人才供给合理配置
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的人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配置、要素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我国的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我国会计人才市场需求也存在着区域性差异。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与地方区域特色相结合,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下以广西为例。
(一)设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地方区域特色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首府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同时广西又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贸易成为广西地区重要经济支柱。广西地区高校在设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可特别结合这一特点,培养能够在中国-东盟外贸企业胜任会计工作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课程设置调整考虑区域企业需求
前文所述,课程设置应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上也应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区域企业所需的能力。例如,广西高校可开设与中國-东盟经济贸易相关的课程:涉外会计、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准则等,使得学生不仅掌握常规的会计理论及实务课程知识,还应掌握国际贸易中会计学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具备在中国——东盟外贸企业工作的能力,满足当地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宽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全面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企业与学校之间要形成多元化的联动模式。高校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等都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真正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另外,通过组织学生进入本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熟悉本地企业的会计应用环境,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在企业现场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企业高等财务人员的现场教学,引用企业真实的案例,可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务相通。推荐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专业学习从课堂走向会计实务的通道。
六、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会计工作为了适应新常态,顺应供给侧改革新环境,必须革除其陈旧、固守其成的状态,而会计人才的作用不可或缺。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侧,人才培养模式是会计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会计人才能力素质,因此,高校应转变会计人才培养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率。不断地完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会计人才培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发挥会计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的作用。
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JGA364
参考文献:
[1]诸波,张明薇,干胜道.论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财会月刊,2019.07
[2]吴舒洁.供给侧视角下会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3]王瑶,吴秋生,黄贤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会计之友,2018
[4]黄珍文,刘丽萍,范晓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能力培养导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8年16期
[5]马桂芬.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