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态势及推进策略研究

2021-03-22 06:47罗启轩钟秉林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罗启轩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一、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198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出台,首次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这可以说是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最早设想。随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相关部门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1)高新才.改革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0-27;胡梅娟等.京三角合作历程[J].瞭望新闻周刊,2006,(32):26-27.1986年,包括京津冀在内的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成为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最早尝试。(2)中共河北省委党史.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1986-2018)[EB/OL]. http://www.hebeidangshi.gov.cn/article/20190311/2-2019-11482.html,2019-03-11/2021-01-22.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地的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正式拉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序幕(3)国家发改委新闻办.京津冀发展和改革部门就推进经济发展达成共识[EB/OL].http://news.sohu.com/2004/02/26/32/news219213219.shtml,2004-02-26/2021-01-22.;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七省在廊坊召开会议,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了京津冀区域的合作机制建设;(4)人民日报.环渤海经济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06-28/04242923339s.shtml,2004-06-28/2021-01-22.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5)第一财经.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国务院[EB/OL]. https://www.yicai.com/news/393676.html,2010-08-19/2021-01-22.2008年2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三地发改委部门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6)天津日报.京津冀地区建立联席会制度推动都市圈发展[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2/073813455269s.shtml,2008-02-22/2021-01-22.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在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层面的推动下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进行了制度设计,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国内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最终确立,从制度设计阶段迈向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正式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7)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EB/OL]. http://www.gov.cn/ldhd/2014-02/27/content_2624901.htm,2014-02-27/2021-01-22.;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实施,肯定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突出位置和重要贡献,指出三个区域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8)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2014-03-16/2021-01-22.。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的功能定位,即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9)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bjchp.gov.cn/cpqzf/315734/tzgg27/1277896/,2018-04-13/2021-01-22.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确定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群等九大重点任务,(10)中国市场调查网.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EB/OL]. https://www.sohu.com/a/59620976_361162,2016-02-16/2021-01-22.京津冀区域产业、交通、科技、卫生、生态环保等12个专项规划印发实施(11)经济日报.协同发展机制体制加快构建[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5/content_5368169.htm,2019-02-25/2021-01-22.;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既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12)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5/27/content_5077392.htm,2016-05-27/2021-01-22.。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1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4/01/content_5182824.htm,2017-04-01/2021-01-22.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核两翼”空间格局正式形成。

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人才、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支撑。然而,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的同时,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步伐却稍显缓慢,甚至在实践层面举步维艰(14)桑锦龙.持续深化新时代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9,40,(12):122-128.,这势必会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制约。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围绕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做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发现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思路尚不清晰、制度壁垒阻隔、合作进展过于务虚和泛化等问题,并基于京津冀区域整体和三地的现实情况从思想认识定位、制度机制设计、共享平台建设、发展新理念新路径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15)田汉族,王超.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困境的制度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2-132;郭清梅,梁捍东.试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63-264;许可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优化结构的对策[J].教育评论,2016,(7):44-47;齐艳杰,薛彦华.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5-20;21 王福建,孙继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8):92-96;杨振军.推动形成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7,(8):52-54;郭清梅,梁捍东.试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63-264;张亚,王世龙.高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新发展理念为分析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51-56.,并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为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出谋划策(16)张喜才,房风文.美国“研究三角园”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7,(2):60-63;闫志利,王伟哲.国内外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对京津冀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8):14-18.。

笔者以2013-2019年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指标为依据,系统梳理十八大以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在当前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下厘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十四五”期间以及面向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远景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明显

京津冀区域人口数量2019年的全国占比和2013-2019年占比的平均值均为8.08%,GDP的两项数值分别为8.54%和9.87%(1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20.。通过表1中京津冀、长三角、川渝陕、粤港澳四大区域的对比可以看出,京津冀区域以相对较小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集聚了较为丰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2019年,京津冀区域拥有全国10.08%的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本科院校占到了全国的12.57%,明显高于该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在优质高校方面,京津冀区域坐拥40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占全国总数的近三成,在我国京津冀、川渝陕、长三角、粤港澳四大区域中位居榜首。根据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京津冀区域进入世界前五百名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4所,占全国总数的23.53%,其中,清华大学(第20名)和北京大学(第23名)位居前100名,占全国总数的66.67%(18)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EB/OL].http://www.betteredu.net/rankings/THE/2020-2021/top-1000.html,2020-09-04/2021-01-22.。另外,在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比重方面,全国范围2019年数值和2013-2019年的平均数值分别为47.06%和47.26%,而京津冀区域2019年数值和2013-2019年的平均数值分别达到了58.67%和58.17%,均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反映了该区域高校的较高的层次结构。

⑤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6-10/2021-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广东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EB/OL]. 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ztzl/ztzl_tjsylpt/sylpt_jsgx/201712/t20171206_320667.html,2017-12-06/2021-02-17.

同时,京津冀区域在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层次、师资队伍、教育经费投入、高校资产、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资源集聚优势(见表2)。在学生培养层次方面,不论是从2019年当年还是从2013-2019年期间平均值来看,京津冀区域在不到全国一成的在校生规模下,拥有着全国两成左右的研究生,其中博士生数量更是超过了全国总数的三成,反映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层次较高。在师资队伍方面,京津冀区域高校师资队伍规模(校本部教职工数量和专任教师数量)在2019年的数值和2013-2019年的平均数值均超过了该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同时,其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指标(副高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比重和正高级专任教师比重)及学历层次指标(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比重、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量比重)均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重均超过全国12个百分点以上,京津冀区域高校师资力量明显领先全国水平。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京津冀区域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在全国的2018年占比和2013-2018年占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5.92%和16.34%,明显高于该区域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较大。在高校资产方面,高校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教室三类资产中,京津冀区域只有教室一项资产不及该地区2013-2019年期间经济规模在全国的比重,其他两项资产在2019年占比和2013-2019年占比的平均值均超过了该区域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可以说,京津冀区域虽然教学空间有限,但高校资产整体颇丰。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方面,京津冀区域在高校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R&D产出(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和专利申请数量)在全国的2018年占比和2013-2018年占比的平均值均超过了该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在全国中的比重,反映出该区域高校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方面优势凸显,拥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6-10/2021-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其中,高等学校(机构)在校生数量=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高等学校(机构)研究生在校生数,下同。

(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失衡状态有所缓和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十八大以来,这种状态已有所改观。表3显示,2013-2019年,河北省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指标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京津两地。在20个涉及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关指标中,河北省除了正高级专任教师数量、教育经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四项指标的年均增速逊于北京,在校研究生数量、教育经费支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价值、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四项指标的年均增速逊于天津之外,在其他各项指标上的年均增速均优于京津两地,尤其R&D经费内部支出数量、出版科技著作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三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京津两地接近或者超过10%。反映出十八大以来河北省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加速追赶京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状态正在逐步缓解。但是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一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指标增速显著的部分原因是由其基础相对薄弱,基数水平较低所致;二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内部需求快速增长,2013-2019年河北省高等学校(机构)在校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京津两地1.37%和1.75%,对资源总量的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河北省在教育经费支出等关键资源指标的增长上仍然表现相对疲软。因此,河北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依然大幅落后京津两地,仍将面对长期追赶的现实。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6-10/2021-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

(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多元

高等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在政策框架设计和实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多种协同发展模式。

在政策设计层面,2015年10月,京冀两地签署了《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和《京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旨在加强京冀两地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协同发展水平。(19)新华网. 京冀建立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5-10/17/c_1116853369.htm,2015-10-17/2021-01-22.2016年9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具体行动方案。(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未来5年北京将控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609/t20160928_282496.html,2016-09-28/2021-01-22.2017年2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及京津冀对口帮扶项目计划,并明确了下一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十个重点项目。(21)中国新闻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工作计划发布[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7/02-17/8153023.shtml,2017-02-17/2021-01-22.2019年1月,京津冀教育主管部门在雄安新区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给出了三地协同行动的具体举措。(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发布.[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15/201901/t20190124_367949.html, 2019-01-24/2021-01-22;新华网.京津冀联合发布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EB/OL]. http://education.news.cn/2019-01/08/c_1210032934.htm,2019-01-08/2021-01-22.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891号建议的答复》,对《关于部属院校对河北高等教育予以结队发展的建议》做出回应,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京津冀三地高校在师资共享、教育教学、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并明确指出将通过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加大对河北省高校资金支持力度等方式努力提升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继续加大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EB/OL].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13_2036495.shtml,2020-11-13/2021-01-22.

在实践探索层面,京津冀区域通过成立高校联盟、共建科研院所、共建大学和建立分校等形式将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推向立体化、多样化探索阶段。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京津冀区域成立了多个高校联盟,通过签署框架协议等明确了科技创新、学科促进、行业发展等多个合作主题(如表4所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24)李旭.京津冀区域高校联盟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8,(6):42-50.。同时,河北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三地共建单位相继成立,促进了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跨省服务。另外,雄安大学相关学院筹建工作推进会的召开(25)中国教育新闻网. 雄安大学相关学院筹建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大学举行[EB/OL].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09/t20190917_261332.html,2019-09-17/2021-01-22.、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的正式揭牌(26)北京交通大学新闻网.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在雄安新区揭牌[EB/OL]. http://news.bjtu.edu.cn/info/1044/32910.htm,2020-08-26/2021-01-22.⑦数据来源:根据网上公开资源整理、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

区的破土动工(27)北青网. 北京理工大学怀来校区全面开工,5年后建成![EB/OL]. https://www.sohu.com/a/418092516_255783,2020-09-13/2021-01-22.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6-10/2021-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为京津冀区域优质高校共建大学、建立分校等协同发展模式埋下了伏笔,有利于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增速放缓

虽然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呈现出了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的趋势。如表5所示,在2013-2018/2019年期间,京津冀区域虽然在高校数量、教师资源、教育经费、科技研发等方面都保持着在全国较高的占比,但从年均增速角度来看,其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已呈现出了增长放缓的迹象,在17项指标中,只有教室数量一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全国水平,其他指标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国,其中,专利申请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18.29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基础良好,导致数字基数较大,进而在增速指标上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全国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加速集聚,京津冀区域不能安于现状,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才能保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

必须指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增速放缓从某种角度而言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该区域的发展现状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北京市人口膨胀,核心城区首都功能强化,伴随着对全国人口的吸引以及居住功能向非核心区的外迁,导致交通堵塞、房价高企、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紧张,发展空间受限,对北京总体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北京聚集的大量资源当中,包含了广大高校师生人口和高等教育资源,若不能基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疏解、优化布局结构,处理好集聚与溢出、引领与辐射的辩证关系,缓解过度拥挤的窘境,纵有丰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要素,也难以对津冀两地人口和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起到引领与带动作用,最终影响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差距仍然悬殊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虽有所弥合,但总体而言差距依然悬殊。

在高等教育规模方面,河北省行政区划面积为18.8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北京市(1.64万平方千米)的11.51倍,天津市(1.20万平方千米)的15.73倍;河北省人口为7592万人,相当于北京市(2154万人)的3.52倍,天津市(1562万人)的4.86倍。然而,2019年,河北高校(机构)在校生总数为1532391人,仅为北京的1.51倍、天津的2.48倍;高校(机构)教职工总数为112944人,仅为北京的0.76倍、天津的2.30倍。2013-2019年期间,河北高校(机构)在校生平均人数为1306122人,是北京的1.38倍、天津的2.26倍;高校(机构)教职工平均人数为106261.29人,是北京的0.73倍、天津的2.19倍。(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6-10/2021-01-22.

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北京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6所;天津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所;河北虽然拥有122所普通高等学校,但仅有1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且该校校址位于天津境内。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是京津冀区域唯一拥有前100名高校的省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京津两地还拥有世界排名前300到400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此区间同样没有河北高校的身影。(29)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EB/OL]. http://www.betteredu.net/rankings/THE/2020-2021/top-1000.html,2020-09-04/2021-01-22.③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6-10/2021-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19.

另外,尽管表3显示出河北省近年来大部分高等教育资源指标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京津两地,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但如表6所示,在高校规模、在校生培养层次、教师资源、高校资产、教育经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方面,河北仍然整体落后于京津两地。在20个细分指标中,河北省仅在教室数量指标上优于北京,在生师比、高校资产(包括三项细分指标)、教育经费支出、R&D人员数量、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出版科技著数量等指标上优于天津,而在其他大部分指标中均在三地中处于末位;并且,考虑到年均130余万在校生的规模,这些总量指标上的优势也有待商榷。相比之下,北京各项资源指标几乎全面领先津冀两地,在博士生、硕士生培养规模方面甚至分别超过了河北的40倍和10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的局面依然严峻。

以上情况的产生缘于京津冀三地不同的发展地位和现状。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天津作为直辖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功能溢出的作用,反而形成了对河北高等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和整个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河北省由于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科教文化等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较为薄弱,在资源水平和发展水平与京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三地合作空间与合作可能性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这进一步加大了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进中的阻力。

(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成效有待增强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探索已有多年,并在政策设计层面和实践探索层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2013-2019年京津冀区域各项数据指标来看,京津冀三地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虽有收窄,但仍然比较悬殊,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水平方面尚未呈现出明显的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整体优势尚未充分显现。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一些重大高教改革和协同发展举措的论证实施和效果显现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京津冀三地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中,要更加重视内容的协同而不是形式的协同,在高等教育协同推进过程中探求务实有效的对接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深度,力争实现从简单关联式的互动发展向深度融合式的协同发展的跨越。

在地方本位主义的惯性影响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受到相关体制机制的束缚,三地在人、财、事等方面属地化管理格局均有各自明显的特征,在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特别是,京津冀三地所涵盖的高校除了地方院校外,还包含众多部属院校,相对于长三角、粤港澳、川渝陕等地区,京津冀高等教育所涉及的管理主体较多,协调难度更大。同时,国家层面目前尚未出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文件,现实中更多的是发布协作性文件和组建松散的合作组织,有的合作与协同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高等教育区域性协同发展缺乏有效的统筹性和执行力。因此,虽然近年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多个涉及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规划,但是实施成效的凸显尚需时日。

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策略

如前所述,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保有水平仍然领先全国,但发展增速放缓,大多指标增速低于全国总体水平,面临着被国内其他地区赶超的“危机感”;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存在,但河北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势头,三地差距有弥合向好的“欣慰感”;虽然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已经持续了多年探索,但仍然存在收效有待增强的“无力感”。面向未来,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深入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和对策建议。

(一)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新发展格局下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对京津冀区域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中也特别指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30)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4/c64094-31917780.html,2020-11-04/2020-01-22.。如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成为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也成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把握战略高度,增强战略自信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与贡献作用。第一,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国家战略部署中,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具有清晰的目标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该战略的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因此,应加大力度对北京部分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序疏解、优化布局,充分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当地功能定位和经济产业结构,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第二,着眼于区域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打破地方本位主义的思维局限,克服短期功利主义思想,将京津冀区域作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整体,系统论证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规划,在大区域概念下制定政策、调配资源、共谋发展,形成共担成本、共享收益、示范全国的高位发展理念,使得京津冀三地根据自身战略定位,观念一致、行动一体、步调相和地持续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第三,服务于全局战略目标的实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注重提高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协同建设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的社会公平和谐,增进人民福祉,助力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当前,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京津冀高校应全力协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和学生就业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增强协同意识,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具特点、各有优劣。北京高等教育资源规模庞大、质量优良,但面临着发展空间收窄、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天津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平衡,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高等职业教育领先全国,但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科专业设置等相较北京存在同质化现象;河北拱卫京津两大直辖市,地广人丰,可塑性较强,但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由此可见,京津冀三地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发展空间和水平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但同时也体现出三地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天然互补性,这也成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近年来国家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加大了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在此内外驱动之下,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已有弥合趋势。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中,要强化协同意识,研究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互补性,找准结合点,通力协调配合,加速推进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协同发展水平。第一,北京应继续疏解与首都功能关联甚远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精力和资源,特别是宝贵的空间资源投入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拔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之中,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引领作用和智力支持,并对津冀两地的共同发展起到资源补充和龙头带动作用。第二,天津在抓好“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应在承接北京高等教育资源和支持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调整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利用既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培养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动能在产业上的输出与转化。第三,河北应积极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配套体系,主动承接京津两地高校及其研究院所等附属机构的迁入以及分校的建设,加强对优秀师资队伍的引入和培养,为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在高等教育政策规划制定等软性维度上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合作,利用京津冀区域领先的科技研发优势培植符合本省功能定位的优质企业,增加当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机会。第四,高度关注雄安新区建设,在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培育和吸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摇篮和基地,并以此为契机增加河北高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增强改革意识,保障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落实

针对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统筹力度不够、执行力不足、成效待增强等问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从稚嫩到成熟、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长期的动态建设过程,高等教育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需要培育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发展空间、政策配套环境、治理体系和人才队伍保障等要素,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因此,对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逐渐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体系和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稳定支撑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动能的积累与释放。第一,完善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体系,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在国家战略部署中的重要角色,尽快从国家层面设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统御全局;尽早制定出台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区域全局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明确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第二,加强中央和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相关部门的协调。倾听和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明确各方努力方向、阶段性任务和近期及中长期目标,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热情,实现协同治理。第三,进一步强化京津冀三地高校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落实和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激发高校的发展活力,推进其在协同发展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内部治理水平,避免改革流于形式,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地实施,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有序高效流动。第四,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根据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情况对任务目标进行动态监测、反馈与调整,并将其纳入到各方的绩效考核之中,根据在本项工作中的投入力度和参与程度及实施效果给予相应的激励与补偿。

(四)增强质量意识,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急切期盼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凸显,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缓解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是要扎实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促进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中,要尊重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规律,注重高等教育资源的长期积累,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拓展,引导区域内高等学校励精图治,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第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绩效观、现代的人才观和教学观,明晰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定位,在干部师生中形成改革发展共识与合力。第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和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支撑和反哺人才培养。第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创新教师聘任和考核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第四,创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化学校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五,营造优良大学文化。注重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办学声誉的培育和传承,发挥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潜移默化的熏陶催化作用,优化育人氛围和环境,为实现立德树人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