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统编教材教学探索

2021-03-22 00:26曾鸿辉
高考·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日常教学主题教学学科素养

摘 要: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以“古代非洲与美洲”为例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主题教学;学科素养;日常教学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课文容量大,内容跨度大。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材信息量产生了矛盾。教学要面面俱到还是删繁就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探索新教材的教学及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思路:主题引领,内容情境化

聂幼犁教授指出:教学立意也称教学主题,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那么“以主题为引领”,就是确定一个主题,连贯课堂教学,在创设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其自主建构知识,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为讲知识点而讲”的模式为思考大问题的模式。备课时不需要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而是以主题为中心,让教材的知识为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学生需通过情境创设构建联想思维,充分动用一切历史因素为课程任务做出努力,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深入探讨,将整个学习生涯中的素材积累与知识储备作为行动的后备力量。

二、探索:统编教材常态课的教与学

(一)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单元第1课指出古代文明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表现明显。第2课则是最初的文明从联系甚少到文明的扩展,文明的交流。第2单元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根据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综合可知,从第1课到第5课主要体现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特点,同时随着发展,不同文明之间又有所联系与交流。由此确定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以 “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为主线贯穿课题,进而展现“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这一主题。

(二)精选切入的话题

主题需要一个话题进行串联。可以是新闻、观点、故事、问题等。在“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选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关于非洲是否与外界有联系的两个不同观点。观点一:非洲文明封闭、与世隔绝。观点二: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外界有联系。同一本著作为什么史学观点会发生变化?这一话题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需设置具备悬念、引人入胜的问题,能够在主观上优化学生的行动力,确保学生注意力充分被集中起来。另外,时事热点、热门话题、争议性事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评判过程中主动进行系统化的思考,能够利用多种不同角度进入思维代入。设置问题也要把握好节奏,确保不会揠苗助长,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制。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与困惑时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

(三)设疑与解疑

教师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在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古代非洲与美洲”一课中,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设问:在你印象中,非洲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两个不同观点。

投影:材料

观点一: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

观点二:与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欧洲扩张之前的时期中,非洲绝不是与世隔绝的,自7世纪以来,外部联系和内部关系开始增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

学生阅读材料后,概括并回答。

教师追问:非洲文明真的是封闭、与世隔绝的吗?如果非洲文明不封闭、内部外界有联系,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

环节1:结合第28页非洲地图从北非、东非、南非、西非等不同的方位说出代表的非洲文明并标注时间。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古代非洲的文明”,自主梳理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学生通过梳理,在课本地图上相应位置标注国家和时间,明确时空观念。了解古代非洲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并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将自己掌握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东非主要是城市国家,使用奴隶、发展园艺业、环印度洋贸易发展、城市繁荣。西非自公元3世纪起,先后出现了加纳、马里和桑海帝国,有黄金资源,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其中桑海确立西非霸主地位,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城市与文化繁荣。南非,班图人建立津巴布韦国家。石头城是其文明的代表。

环节2:学习了这一子目,非洲到底是封闭的还是存在联系的呢?

合作探究1:请结合所学知识及课本第32页【问题探究】材料,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用文字表达,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学生思考并动笔完成,展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对方的观点论证。师生互动中,得出共识:

从【探究材料】可以得出:赞同观点1,认为非洲文明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论证:撒哈拉沙漠与苏德沼泽地使非洲大陆内部各地区之间联系较少,相互影响较小;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与其他大陆联系困难,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响较少。直到近代,几乎还是封闭,未被开发,非洲受到殖民者客观上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影响晚于美洲,导致非洲现代化进程慢于美洲。

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可以得出:赞同观点2,认为非洲文明是开放的、与外界有联系。

论证:内部关系,西非居民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并将自己掌握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外部联系,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非洲,影响非洲历史文化发展;10—15世纪东非沿海城市国家进行环印度洋对外贸易,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贸易。

学生还可以从教材第27页的图片材料“中国瓷器发现于非洲陵墓”和【历史纵横】材料中《游历非洲的古代中国人》找到相应的依据,证明非洲文明与外界是有联系的,充分利用教材原有的材料进行学习和理解。

这一环节让历史教学不是为“讲知识点而讲”,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任务使用教材去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学生的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的掌握不是经由教师的讲授灌输而是学生在思考和运用中主动生成。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在课堂学习中也得到了落实。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美洲还没被开发、被殖民化之前,与其他文明有联系吗?

学生回答:新航路开辟前,美洲还没有被发现,与其他文明处于隔绝的状态。

教师继续追问:与其他文明隔绝的美洲,存在自己的文明吗?

环节3:请同学结合课本第30页地图分区域指出古代美洲的主要文明并标注时间。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古代美洲的文明”,自主学习,完成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美洲虽然被欧洲人称为“新大陆”,但早在哥伦布发现之前,当地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培育了很多独特的农作物。他们在中美洲、南美洲先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PPT课件图片,共同欣赏并加深对这些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

教师设问:玛雅人形成了众多城市国家,有祭祀用的金字塔、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零”的概念,而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则建立了大帝国,其中阿兹特克还有独特的“浮动园地”、城市建设,印加人采取中央集权措施加强帝国的统治。由此可知美洲文明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美洲文明各具特色。

教师追问:结合第3课和第4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的文明,从世界的角度看,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观点?

学生可以得出本课主题思想:古代非洲、美洲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明,同亚欧文明共同展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多元特征呢?大家可以联系第1课的内容进行思考。

预期回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最初的文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自所处时空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由此造成了上古中古时期各个地区文明的多元特征。

(四)总结提升

环节4:用时间轴画出中古时期的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时空定位。

教师设问:从时空定位上,我们发现在15世纪后期,美洲的印加帝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桑海帝国均达到全盛。那么为什么到16世纪这些文明大都消亡了呢?

展示材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西方的殖民侵略、屠杀,疾病、瘟疫等灾害传播是印第安文明衰亡的直接原因,另外,文明内部之间缺乏交往、学习,与外界孤立发展,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它们的衰落和消失,让我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的不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与共同发展。

三、思考:统编教材常态课教学策略

(一)思路的设定要确认“准”

主题的确定实际就是对课标要求和教材的整合。需要教师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理解教科书单元、课、课文子目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可以从单元的角度整体把握教学主题,也可以各课程独立确定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各课程的视角,注意单元之间和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明确教学思路,达到通过主题整合教学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大视角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史料的选取要把握“度”

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材料,如史料、图片和地图等。如需要另外补充,也应与课堂内容有直接关系,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理解。补充的史料要典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进而根据史料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忌选择与教材跨度过大的内容,无论是素材的投放还是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情境的演练等,需要规避繁冗枯燥的内容,不能加剧学生的疑惑,尽量利用由浅入深的代入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得到具象化的转变。有效的扩展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联想,强化学生思考与认知的来源,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的任务进程。

(三)教学的实施要注意“效”

有效教学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教学的“效”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题教学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了解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表达看法,思维进行交流与碰撞。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进行总结。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建构知识,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跟进课堂任务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把控教学节奏,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能够在不同阶段的课业任务之中对学生的反应能力、掌握节奏,甚至是情绪表达采取更多关注。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会充分融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这些也是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的关键内容。

结束语

这堂课的设计改变了之前只限于一课内的教学备课,而是从单元视角整合统编教材进行提取主题的探索。但是如何取舍,取决于课标要求和学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优化要体现在内容与质量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进行思路和方向的指引,以及错误内容的纠正,而不能干预学生的自主性。在同样时间之内学习到更高质量、更多元素的历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更大格局的历史价值观,充分符合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力量的渗透。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整合,能够确保自己的教学方案具备创新意识,努力为学生在历史课堂之中塑造更多的可能性,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蓝.核心素养统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徐蓝先生访谈录[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10).

[3]陈志刚,杜芳.基于主题教学的高中统编教材内容整合[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3).

作者简介:曾鸿辉(1986—)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福建省石狮市第八中学,一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学歷史教学。

1210500783351

猜你喜欢
日常教学主题教学学科素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研究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语文学科素养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培养
浅论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拓展训练引入体校教学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