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鼓励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理念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我們应该积极地把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搭建有效桥梁,赋予历史课堂伟大的现实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命价值
历史是什么?狭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爱德华·卡尔认为:历史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历史是凝固的现实,而现实是流动的历史。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高中历史课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努力促使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打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联,使历史教学的内容能够立足于生活和社会,为历史学科赋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能够真正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现实,用现实的思维来评判历史,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所认识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它也是推动世界教育改革的路径。例如:夸美纽斯的“适应自然”的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观念,再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诸多言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努力促使各种学科课程的生活化。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积极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大的环境中去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这也是与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即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内容应该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高中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是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参考书的方案,从复习旧知,到讲述新课,然后再到布置作业,模式老套,无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脱离了实际生活。课堂仅仅是把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使整体的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因此,若要进行正确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向生活化方向转变。
笔者认为:我们就应该从课前准备着手,因为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够为取得成功的效果做好铺垫。而这个准备工作首先表现在教师的备课上。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树立一种大历史的观念,要将所要教学的内容,置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广大背景下,设立明确的生活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上通过参加教学活动,预期应该达到的结果或者是标准。它以课程标准为参考依据,秉承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若要秉承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就要真正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历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连,要使设计的课程内容真正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结构,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提升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把握诸子百家的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图。过程与方法上我们设定从身边的历史着手,收集孔子、孟子、庄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形成生活中的思想和积淀。这样的教学目标的阐述,可操作性很强,概念不空洞,落实具体化,从而能够从生活层面指导学生的历史学习。
教师准备的同时,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同样需要为历史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学实践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没有预习,没有课前准备的习惯。有的学生不阅读、不看书、不标注、不提出问题,不难想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展历史学习,教师讲述的知识要点,课堂上多向且高频的信息交互,其必然难以有效地把握,因而学习时总会产生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感受。有的学生情况要好一些,会主动预习,但预习的方法非常单一,只是粗粗浏览一遍课文,而从不涉及其他。客观来说,仅仅是阅读教材文本,课前准备的深度和宽度都十分有限,预习的效果整体不佳。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前准备?生活是广阔的课堂,生活是无声的教师。历史学习,应不拘一格,大胆地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认真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场景,学生熟悉的事物,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交际,无一例外均含有历史的身影。
历史并不是一笔带过的“昨天”和“过去”。当然,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驰骋沙场的风云人物,已然随着时间流逝沉寂于历史长河中,但是,历史人物、事迹、现象,并没有完全消逝,它依然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围。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开展预习和完全前置性作业时,可从生活的点滴寻找、感受历史的魅力。比如:语言中的历史,在教学某个时段的历史时,鼓励学生搜集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成语、俗语、古诗词,等等。又如:食物中的历史。“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在吃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愈加丰富,学生吃的食物中,有哪些是本土培育的?有哪些是从异域引入的?还如:建筑中的历史。逐步拉长时间维度,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图片的方式,对比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在造型、用料、功能、审美等多方面的差异和传承。总而言之,生活中的历史俯拾皆是,生活中并不缺乏历史,而我们的学生应该从生活中多方位地观察、思考,以小见大,为历史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备课时,教师能够依据生活化的理念,为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积极与学生互动合作,引导学生积极质疑、调查和探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实践中发展。教师应该努力地去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我们从教学语言上要力求生活化。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和学生完成互动交流,课堂语言运用得好,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简洁高效。
例如:笔者在教授“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我们学到“辛亥革命”爆发前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以及“辛亥革命”志士投身革命的教学片断时,我们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这些起义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享受幸福时光也已经很久了。但是回想往事,依然令人唏嘘。革命志士们虽然起义失败,但是依然没有动摇他们坚定的决心,对革命,他们抱着必死的信念也要闯出一条血路……通过这样一段结合现实幸福生活的对比发言,让学生的精神接受了洗礼,心灵得到了陶冶。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除了教学语言的生活化策略外,教师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式也要争取生活化。首先,便是用社会上热门的话题作为媒介,直击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重,教师要针对这个特点,利用身边的事情,或者国际国内的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时,我们便从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这个话题着手。网络上所评选出来的改革开放40年流行语录中,关键词找得最多的便是“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流行用语,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时事话题引导学生搭建课堂学习的框架。如开始探索的阶段是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基本形成的过程中,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摸索边总结经验,而一直到具体深入阶段,悟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在继承发展时,总结出三个代表的思想。这样的社会案例的教学,都是通过社会热点的加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能够主动把历史知识和现实话题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关注。
其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历史课堂上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客观来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有的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古人语:“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创设充满趣味元素的课堂,积极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在帮助学生拓展历史学习视角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的翻转。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群体,好玩好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如有的学生喜欢追星,有的学生喜欢音乐,有的学生喜欢电影,有的学生喜欢运动,有的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等。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将其有机融入历史课堂上。比如说,学生喜欢看电影,而有关历史题材的高分佳作并不少见。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导入阶段,我應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狂怒》《钢琴家》《兵临城下》等电影中的某几个片段。电影中的细节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扭曲及纳粹的滔天罪行。从电影而回归历史学习,学生的学习印象变得更为深刻、立体。
最后,则是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创设现实性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的兴趣。历史事件离我们当今的生活年代非常久远。如果要想激发学生投入课堂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真切地联系起来,提升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我们在教学“苏联的经济改革”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单纯采用框架的结构方式步步提问,那么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去记忆和背诵,不仅记忆不牢,还容易出现遗漏。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便积极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呈现问题: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时期。那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针对此种情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大型的经济改革,但是成效均不大。那么我们创设的情境便是希望大家能够用经济学家的眼光,为这一时期的苏联来做一份鉴定书,帮助当时的执政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样,学生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真正把每一任政府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找清问题的根源,做出正确的诊断。认识到苏联经济问题的根由,并且对这些执政者执政所带来的成效以及不足展开具体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观点和概念,要进行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要让他们的探究学习变得有的放矢,而不是随心所欲。
三、历史作业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教材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他们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方式,提升了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热情。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和突破,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即课堂作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抛弃原来的传统意识,课堂作业不应以简单的问答式呈现,或者是直来直去的选择题,而应该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综合训练的机会,使课堂作业成为检验学生能力、获得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作业的形式设计上要活泼多样,将一堂课的历史知识能够转化为充满生命和活力的各种题型,力求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刺激,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例如:我们在教学“王安石变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的研读,即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了解决政府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假如你是王安石,你准备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三个方面如何推广你的改革方案,以寻求百姓的支持呢?我们这样的问题设置主题是王安石变法标语创作大赛,学生能够集思广益,合作讨论。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要点中,凸显关键字词,懂得阐述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课堂作业,走出了单一和封闭的误区,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体的回顾和糅合创新,让整个的历史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其他生活化的作业形式还有很多,如可以开展一场小型辩论会,让学生针对课堂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得出最佳结论。
结束语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搭建现实生活与历史学科的桥梁,既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新课标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不小的挑战,我们只有积极地把生活因素融入高中历史课堂,让历史和现实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才能逐渐打破教材内外的界限,真正去感受历史的智慧,体味生活的价值,激发学生全新的思考,为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凤.“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
[2]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3]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参考(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8).
作者简介:殷伟涛(1981—),男,汉族,江苏宜兴人,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257550078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