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博爱眼科医院(471000)杨芳 杜秋霞
理想的屈光状态取决于人眼各屈光要素间的相互平衡,平衡失调会产生屈光异常。本组病例分析同样环境、同样遗传因素、同一个体,双眼明显不同程度的近视性高度屈光参差自身双眼间屈光要素的差异,探讨各屈光要素结构和关系变异对屈光状况的影响、遗传依从性与对屈光参差的影响,期望对进一步阐明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发生的机理有所帮助。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5年3月我院眼科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等效球镜>2.00D)263例。为统计学更严谨,取其中单纯近视、近视散光及复性近视散光病例,等效球镜度数>3.00D屈光参差者129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76例,女53例;16~34岁,平均(24.35±6.87)岁;同例两眼球镜参差3.00D~12.00D,柱镜参差1.50D~4.50D,平均屈光参差等效球镜(4.69±2.74)D。
1.2 检查方法 TOPCON自动验光仪睫状肌麻痹前、后客观验光,结合插片法确定屈光状况。TOMEY-Ⅲ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角膜屈光力,TCH4000 A型超声仪检查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记录其自动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病例分组:所有病例双眼按屈光状况分为高屈光眼组(等效球镜-3.75D~-16.00D)和低屈光眼组(等效球镜0D~-3.50D)两组。统计学处理:SPSS13.0软件系统分别对双眼高、低屈光组的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之差异进行配对t 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近视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各屈光要素的相关性。数据统计中,由于设备可能存在客观误差,角膜屈光力<0.5D;前房深度、晶体厚度<0.2mm;眼轴长度<0.3mm为相似。
2.1 双眼角膜屈光力比较 高屈光眼组角膜屈光力40.22D~48.68D,低屈光眼组40.42D~48.26D,同例双眼最大差值1.24D,高、低屈光眼组角膜屈光力均值接近,同例双眼角膜屈光力差异率为25.58%(见附表1)。
附表1 高、低屈光组各屈光要素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附表2 眼屈光力与各屈光要素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2.2 双眼前房深度比较 高屈光眼组前房深度2.22mm~4.48mm,低屈光眼组2.76mm~4.48mm,同例双眼最大差值0.69mm,高屈光眼组前房深度均值略小于低屈光眼组,前房深度同例双眼差异率占31.01%(见附表1)。
2.3 双眼晶状体厚度比较 高屈光眼组晶状体厚度2.85mm~5.25mm,低屈光眼3.10mm~4.40mm,同例双眼最大差值0.93mm;高、低屈光组晶体厚度均值接近。晶状体厚度同例双眼差异率占20.19%(见附表1)。
2.4 双眼眼轴长度比较 高屈光眼组眼轴长度23.07mm~29.87mm,低屈光眼组21.80mm~25.79mm,同例最大差值5.02mm;高屈光组均值明显高于低屈光组,眼轴长度同例双眼差异率占86.05%(见附表1)。
2.5 统计学分析 高、低屈光眼组同例双眼角膜屈光力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前房深度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晶状体厚度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眼轴长度差异(P <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眼球近视度数与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各屈光要素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0.836;1.406;2.279);与前房深度b值为-2.05,呈负相关(见附表2)。
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程度上有显著差异者称为屈光参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1985年)提出统一标准为两眼屈光度相差球镜≥1.50D、柱镜≥1.00D为病理性屈光参差。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双眼视网膜成像不等,为不等像视症(aniseikonia),视觉中枢不能融合影响立体视觉[1]。同一个体、同样环境、同样遗传,同例双眼为何出现高度屈光参差,应是临床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对近视性高度屈光参差病例双眼屈光结构进行生物学测量,应用双眼自身对照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方式,对近视性高度屈光参差(等效球镜≥3.00D)同例双眼各屈光要素差异性统计学分析。了解屈光参差眼的屈光结构差异,各屈光要素与眼屈光状况的关系,调查病例遗传依从性,探求高度屈光参差的发生机制。有研究认为,除眼部病变、创伤、屈光间质密度、屈光指数的变异外,角膜的整体屈光力大约占眼球总屈光的三分之二[1]。角膜曲率是影响屈光状况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发现,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呈负相关[2]。也有学者发现,屈光参差患者眼球屈光力与双眼的角膜屈光力不相关[3][4]。本文结果在其他屈光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角膜屈光力与眼屈光状态密切相关。统计学分析:角膜屈光力与近视屈光状况呈正相关。个案特殊性也客观存在:本组有角膜屈光力41.00D,而表现近视-16.00D的病例。
房水屈光指数与角膜屈光指数非常接近,角膜厚度较薄且与房水密切接触,理论上可以视为一个屈光单元。国外有研究结果发现,近视与前房深度并不相关[3];也有研究发现,前房深度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5]。国内有报道认为,屈光参差眼的前房深度不受年龄和眼轴的影响,而仅与屈光状态有关,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房深度明显较远视性屈光参差眼深[5][6]。有研究认为,在眼的总体屈光力中,假设其它因素不变,前房深度每减少1mm,眼的总屈光力约增加1.4D,前房的加深将会得到相反的结果[6]。本组高、低屈光组前房深度均值接近,双眼自身对照前房深度差异率较低,统计学t 检验无显著差异性。但从较多双眼自身前房深度差异分析,对眼屈光状况影向较大,高屈光组前房深度<低屈光组73例,占比56.59%,即前房浅而近视度较高。典型病例:20岁男性,右眼屈光力等效球镜-13.50D,角膜屈光力43.81D,眼轴长度23.07mm。前房深度2.22mm,提示不能单从均值看待其相关性。
晶状体是眼屈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由视远变为视近、保障全程清晰视力的调节作用。青春期前,晶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成年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有研究结果显示,晶状体的厚度与屈光状态不相关,但与眼轴相关,即眼轴越长晶状体的厚度越大[6]。本文病例单从高、低屈光眼对比的均值看较为接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近视屈光度数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P<0.05)。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屈光状态取决于眼轴径长度,眼轴长度或玻璃体腔径明显影响眼的屈光状态[2][7]。有研究者认为,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是屈光参差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5]。本文的结果显示,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眼轴长度有显著性差异(86.05%),眼的屈光状态、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P<0.01)。
双眼眼轴发育不等量应是屈光参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龄期前、后阶段,眼的发育过程中眼轴渐渐延伸,远视的度数降低,而近视的度数不断发展。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本文随机对部分屈光参差患者的直系亲属确定屈光状态、检查屈光要素,探索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的遗传性规律。发现遗传性相对存在,有明显相关性占比19.36%(6:31)。典型病例:刘氏母女左眼裸眼视力均为1.0,女儿:右眼球镜-4.00D、柱镜-1.00D、轴度180,角膜屈光力45.69D、眼轴24.79mm;母亲:右眼球镜-16.00D、角膜屈光力45.34D、眼轴27.38mm。母、女角膜地形图几乎无区别,提示屈光参差眼遗传依从性的存在。
眼各屈光要素与屈光状态、屈光状况关系非常微妙,有规律而违背规律者并不鲜见。临床工作中常发现,同例双眼中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相似,而两眼屈光状态、屈光状况不同或程度相差较大的情况。此种情况与眼屈光成分差异或各成分间组合异常相关,或因双眼前方深度有较大区别、或与晶状体厚度及在眼纵轴上的位置异常相关,称之为屈光媒质位置异常或特异性屈光不正。
本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角膜曲率、尤其是眼轴长度是影响屈光状况、高度屈光参差的主要因素。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在眼纵轴线上的位置对眼球屈光状态和屈光力的影响不容忽视。遗传依从性、双眼发育进度不等量可能是近视性高度病理性屈光参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