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韵,吟咏诗情

2021-03-19 22:59许梦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用典曹操古诗词

许梦雅

摘 要:古诗词内涵丰富,格调高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作品的占比很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质量堪忧,学生对诗词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级上。鉴于此,笔者以部编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9.035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诗意诵读、把握主旨、品析炼字、分析用典、审美鉴赏五个方面来探析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让学生领略古韵,吟咏诗情。

一、返璞归真,诗意诵读

温儒敏教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以诵读为先,因为诵读能够还原诗词最本真的魅力。据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的诵读返璞归真,进而充分感知诗意。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组织诵读活动:首先,在初读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诗中的生僻字,做到读准字音,同时思考作者在诗中主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步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其次,在第二遍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重音、停顿及节奏,对诗歌进行合理划分。比如第一联,就可以从语意的角度将其划分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需要注意的是,在划分节奏时,一定要确保每一个语意单位是独立的,是具有完整意义的。比如“黑云”就是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不可将其划分为“黑/云”。一首诗的情感到底是激昂还是沉郁,是悲伤还是喜悦,要通过诵读者的语调变化显示出来,所以在划分节奏以后,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力求准确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这样,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学生就能领悟诗情、意境,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在初中诗词课堂中,诵读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策略,诵读不只需要读得准确,更需要读得合适,读出诗词的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

二、唯有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主旨

古诗詞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如果学生对作品主旨一无所知,就谈不上真正理解作品。基于此,教师不妨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诗人生平与作品背景相关知识,从而实现对诗词主旨的把握。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教师首先要解决作者曹操的“形象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认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他们对曹操的印象深受小说的影响。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乱世奸雄,“狡猾”“奸诈”“心狠”是其性格特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曹操的认识。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向学生说明,《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人物曹操并不能代表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历史上,曹操除了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特别擅长借助诗歌表达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民生的关注,其诗慷慨悲凉,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为了进一步走近、认识真实的曹操,教师可从军事、文学、政治三个层面为学生展示其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摆脱成见,认识到曹操心系天下、积极向上、勇敢机智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这对学生理解《观沧海》一诗中表达出的“一统天下”“志在千里”的情怀有着积极意义。

三、通过品析练字,把握诗词意蕴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突破这一障碍,打通语言的品读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重要内涵。例如,在教学《春望》时,教师可从品词析句的角度让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如果教师认真观察,会发现这首诗中包含很多值得赏析的字,比如“破”“深”“溅”“惊”“抵”。但站在学生的立场,这些字似乎并无奇特之处。鉴于此,教师应带领学生逐句赏析,如针对“国破山河在”一句,可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相关的字代替这个“破”字。经过一番思考,学生相继提出了“陷”“败”“灭”等字。教师让学生依次套入这些字,再重新读句子,试着比较替换字和原字的区别以及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换上‘陷’字,读起来就像是国家遭遇了自然灾害一样,失去了原句中的荒凉之感。”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换成‘国败山河在’,‘败’字强调的是国家败落,更多的是描述事实,读起来没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国破山河在”中的“破”字运用得极其精妙,该字带有极其鲜明的荒凉、伤感以及悲愤之情,使人印象深刻。从这个“破”字中,学生读出了诗人杜甫感时伤世的内心世界,读出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了这首千古名作,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古诗词的魅力。

四、分析诗歌用典,理解情绪意志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诗歌内容产生误读,是因为诗人的用典脱离了学生的理解范畴,从而产生认知偏差。事实上,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技巧,它可以增添作品的内涵和层次,使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含蓄、深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对古诗词用典技巧的探究上,这样才能增进学生对诗歌情绪意志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渔家傲》时,词中的两处典故值得深入分析:其一,在“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中,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作者又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两处典故的化用增添了整首词的人文内涵,但也使作品意象变得朦胧难懂,导致学生一时间很难理解词人表达的深意。对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背景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探寻词人的用典“奥秘”。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创作背景及上下文,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在此处运用典故,其目的是什么。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意外地发现这两处典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前者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后者却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意味。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恰恰是词人内心矛盾纠结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典故,学生对作者李清照的创作心路及情绪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和感受。在古诗词学习中,对用典技巧的探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典故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而是彰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理解了这些典故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到位。

五、咀嚼诗歌精华,品味审美风格

入选部编教材的诗词作品大多具备很高的研读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诗词艺术,领略诗词的审美风格,进而提升审美素养。例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按照如下步骤开展教学:首先,从标题入手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首词的标题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而‘密州出猎’才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透过这个题目,你对这首词的内容有哪些预判呢?”在学生交流分享对词作内容的猜想之后,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经典词句,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比如“左牵黄……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教师可要求学生逐句翻译,深入体会这些词句中展现出的情感与气势,从中领略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为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将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对比赏析素材,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词中的景物描写,并针对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这类带有明显情绪的句子,试着代入作者的情感,提醒学生读出这句词的豪迈之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苏轼豪放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切的领悟,同时加深了对其审美风格的认知。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古诗词的翻译和理解上,却忽略了古诗词中蕴藏的审美元素和艺术风格。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诗词只能学到皮毛,根本学不到诗词的真正精华。为此,教师必须从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入手,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品读诗词之美。

参考文献:

[1] 张宗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年第5期。

[2] 陈梦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现状及开发路径探索》,《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21期。

1694501705352

猜你喜欢
用典曹操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漫谈诗词“用典”
古诗词中的新年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