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梦莹
[摘 要]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放权给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质疑、会探究、会合作,由“学会”变为“会学”,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习能力;主体作用;创新能力
数学在高中阶段的学科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效率,部分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应以教师为主,通过多讲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节省课堂时间,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然而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常常会出现“懂而不会”的现象,学生的解题能力难以提升,课堂也缺乏活力,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认为高中数学时间紧、任务重,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那么教学进度恐难以实现,因此直接采用“讲授法”来控制教学进度,使其可以完全按照预设完成,然而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直接采用“讲授法”会掩盖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当学生解题的思路或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或冲突时,教师常常置之不理或叫停,迫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从而形成枯燥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课堂缺乏生机. 为此,数学课堂必须打破这一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从而达到百花齐鸣、百花齐放的效果,使课堂迸发勃勃生机.
[⇩] 关注质疑,拓展思维
高效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追求,那么何为高效呢?有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概念、定理,并应用所学知识顺利完成相应的例习题,课上的内容在课上完成,这就是高效. 然而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应从全局出发,重视课堂教学的启发性、参与性和拓展性. 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本节(或本节课)知识的积累,应着眼于本章、本学期甚至整个学习阶段,用全局的眼光看待本节(或本节课)内容,注意新知与旧知相关联,发挥好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将知识形成体系,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学会转化和迁移,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敢于质疑和表达,从而不断拓展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案例1 已知sinα+cosα=(0<α<π),求tanα的值.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给出题目后,学生积极解答,教师巡视,很快有了答案)
生1:将sin2α+cos2α=1和sinα+cosα=联立并解得cosα=-,sinα=或cosα=,sinα=-. 因为0<α<π,故cosα=-,sinα=,所以tanα=-.
师:很多学生都应用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否正确呢?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生1在讲解时,下面已经有学生跃跃欲试准备抢答)
生2:将sinα+cosα=两边平方,得sinαcosα=-,所以== -,即12tan2α+25tanα+12=0,解得tanα= -或tanα=-.
生2给出解题过程后,课堂沸腾了起来:生1和生2的解题过程看似都很完美,但为什么答案不同呢?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教师此时没有评价,而是让学生自主交流和争辩.
生3:生1每一步的转化都是等价的,所以生1的答案应该是正确的. 生2的解题思路虽然没有问题,然而条件0<α<π没有应用,这个会不会就是求解不一致的原因呢?
生4:将sinα+cosα=两边平方,得sinαcosα=-,这一步等价吗?
对生2的解题过程生3和生4提出了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完善了生2的解题过程,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生5:将sinα+cosα=两边平方,得sinαcosα=-. 因为0<α<π,所以sinα>0,cosα<0,而sinα+cosα=>0,故sinα>cosα,sinα>-cosα,所以tanα<-1. 结合生2的解题过程可知tanα=-是正確答案.
通过争辩使学生更加关注等价,使思维更加严谨,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因不等价转化而产生的错解.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放手让学生对结果质疑和分析,从而根据自己的想法释疑,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纠错、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若只展示正解,对学生的错解没有有效地分析和释疑,则学生无法找到真正的错因,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善于对不同解法进行整合和探究,充分展现不同思维的魅力,让学生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解题过程、不断提升解题能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
[⇩] 关注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因为遗忘而困扰:在学习本节(或本节课)内容时可以轻松应用该知识进行求解,然而当该知识出现在本章考试或学期考试时却常常感觉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学生常常关注结果,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分析,致使学生没有将瞬时记忆转化为解题能力,从而当知识被遗忘时不能通过自我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便出现了束手无策的现象. 故在数学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过程,提升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教师在教学时直接给出两点(点A(x1,y1),B(x2,y2))间的距离公式AB=,接下来给出具体的坐标,如A(6,0),B(-2,0),让学生直接套用公式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显然,学生可以轻松地求出答案,顺利地完成例习题,然而缺失过程,若出现遗忘状态就很难正确求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公式或定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这样即使出现了遗忘状态也可以根据过程重新推理验证;同时,在推理过程中常隐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这无疑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如图1所示,已知A(x,y),B(x,y),求线段AB的长度.
师:想要求线段AB的长度,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呢?
生6:可以构建直接三角形,通过勾股定理求解.
师:很好,那么本题该如何构建直接三角形呢?
生7:过点A,B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使之相交于点C,则点C(x,y),BC=
x
-x,AC=
y
-y,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
x
-x2+
y
-y2=(x-x)2+(y-y)2,故AB=.
生8:如果AB平行于x轴或y轴,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公式呢?
经过验证发现,公式同样适用,然而可以直接求出这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线段长度,所以不需要再代入公式求解.
师:如图3所示,已知OA为一座长60 m的古桥,為保护古桥欲规划建设一座新桥BC. 按照规划,新桥BC与河岸AB垂直,点C位于点O的正东方向170 m处(OC为河岸),tan∠BCO=,求BC的长.
本题是江苏高考的一个变形题,教师将高考题目改编,完美地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本节课所学内容构建直角三角形,以及应用tan∠BCO=解答本题. 高考题目的引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可以消除学生对高考的恐惧,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
[⇩] 关注合作,引导探究
“学会”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而“会学”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了让学生“会学”,教师要针对高中数学时间紧、课业重的现状,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和科学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案例3 等差数列.
师:假如在a,b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构成等差数列,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师:请以同桌为小组,合作探究,给出答案. (问题较简单,很快有了答案)
生9: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若想使a,A,b构成等差数列,则A-a=b-A,即A=.
该题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同时,教师选择一个较简单的题目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避免以学优生为主导进行探究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有所提高.
从案例3不难发现,这个内容仅是等差数列的一小部分内容,这样简短的、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小问题更能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在学习中,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小问题,也可以是小分歧,这些触手可及的探究往往是主体,既不过多地消耗时间,又让学生经历质疑、讨论、释疑等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避免课堂沦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做中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学习.
334850058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