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张莹莹,吴朝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河南郑州450042)
股骨颈骨折作为临床较常见的下肢骨折之一,多发于老年人群,已成为影响当今老年人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1-2]。其中,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也是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的两大难题,目前有关该病的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3]。2016年5月1日~2018年5月31日,我们对4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递进式护理目标,探讨其对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患髋正侧位X线片检查,符合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60岁;有明确外伤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骨质疏松症、血管或神经损伤;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合并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障碍类疾病;身体机能较差,不能耐受手术;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临床治疗依从性差;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骨折。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69.08±5.1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7.69±10.04)h;受伤原因:砸伤2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15例,摔伤14例;受伤部位:左侧22例,右侧19例;骨折类型:经颈型11例,头颈型13例,基低型9例,头下型8例。实验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67.98±4.2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0.88±13.63)h;受伤原因:砸伤4例,交通事故伤7例,高处坠落伤9例,摔伤21例;骨折类型:经颈型15例,头颈型7例,基低型7例,头下型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手术方式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递进式护理目标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护理前评估 采用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价量表,综合评价患者骨折情况、术式、软组织损伤情况等,依据患者评分结果分为3类。第1类为量表评分71~100分,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踝关节的康复训练,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行直腿抬高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疼痛较重者可待疼痛减轻后,进行个体化训练;第2类为量表评分41~70分,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注意骨折稳定、骨折固定及组织损伤情况;第3类为量表评分≤40分,此类患者软组织损伤较重,骨折固定、可靠性较差,不便于早期康复训练。
1.2.2 递进式护理目标管理 根据患者康复训练量表评分结果将训练总目标划分为可逐步提升且易于实现的若干个小目标,由责任护士引导患者按递进式护理目标进行锻炼,起初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待患者熟悉并掌握康复训练的要领后,由患者进行自我训练。在患者完成某一具体目标训练后,护理人员可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依从性。第1类患者可充分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强度由轻到重。可先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随后进行侧抬腿训练。术后3~4 d进行多角度训练,逐步增加角度,每个方向2~3次,每次30~40 min。在膝关节屈曲可达120°时,可停止下肢关节训练器的训练。术后5周时,依据不同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适当进行膝关节的伸展训练。术后8周时,患者复查X线片,依据影像结果明确是否行负重训练。对术后骨折愈合较好的患者,可在术后8周时行负重训练;骨折愈合不良的患者负重训练可延迟几周进行。第2类患者可在术后1周行直腿抬高训练,随后的训练步骤可参照第1类患者,直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为止。第3类患者可在术后2~4周鼓励其适当进行等张训练,慎重考虑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随后进行第2类患者的训练,接着进行第1类患者的训练,直至完成训练目标。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简化版自我效能量表对患者自我效能进行评估,包括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2个维度[4]。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5]。应用Harris评分法[6]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MB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M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情况比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股骨颈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其原因可能为老年患者激素调节能力和物质吸收及营养代谢能力减弱,且大多数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平衡能力的下降使其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股骨颈骨折[7-8]。手术治疗虽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案,但仍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半年难以完全康复[9-10]。此类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是减少并发症发生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大多年龄较大且生理机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其骨折发生后不仅自理能力较差,还常伴随心理变化,导致其在术后功能康复过程中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从而出现自主运动差及恢复缓慢的情况[11],导致患者骨骼和肌肉出现失用性改变,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其自身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12]。
递进式护理目标在传统护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并优化,主要是在不同患者康复训练的实际情况下,将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目标划分为可逐步完成的若干个小目标,在完成小目标的同时逐渐树立治疗信心,由护理人员科学指导不同患者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康复训练,过程中不断鼓励患者调整心态,坚持主动完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促进意义[13]。有研究报道,在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进行递进式护理目标管理,能够较好地提升其治疗积极性、依从性和参与度,从而取得较好的康复训练效果[14]。本研究中,干预后实验组自我效能期望评分、结果期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递进式护理目标管理能够有效增强术后康复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术后8、12周实验组Harris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实行递进式护理目标管理,可有效增加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同感,在提高训练效果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患者在接受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中,通过被动按摩、挤压和主动肌肉屈伸运动,促进自身血液循环和炎性物质的吸收,在维持自身水电解质平衡的同时增加其关节的活动,促进了髋关节稳定性的恢复,提高了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进行递进式护理目标管理,可有效提升康复训练的自我效能,改善训练效果,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