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康复科,广东惠州 426000)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指因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尿失禁及急性尿潴留等相关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尿路感染、上尿路损伤等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 而且严重者甚至可引发肾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既往临床主要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但由于该病的恢复过程较为缓慢,在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尿潴留或大小便功能失调等不良症状,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2]。 因此,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除给予其针对性治疗外,还需尽早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3]。 基于此,该研究选择该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 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究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1~75 岁,平均年龄(36.71±4.9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1±0.54)年。 观察组患者年龄25~73 岁,平均年龄(41.12±3.7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65±0.7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 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诊断标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完成治疗及护理;既往膀胱、尿道结构及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完全性脊髓损伤;生命体征不稳定,存在意识障碍;因认知障碍等原因无法进行沟通;合并心、肺、肾等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既往存在膀胱、尿道结构及功能异常。 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病房内应有较为隐蔽的排尿空间,以保护患者隐私。给予患者入院宣教,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脂、低盐的原则,适量补充优质蛋白,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 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安排患者进行定时排尿、间歇导尿、盆底肌训练等。
观察组采用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具体如下:(1)入院建档并成立管理小组。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其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创建患者信息档案。 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成立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管理小组。 (2)完善患者膀胱功能评估与诊断。 ①基本病情:包括临床诊断,泌尿系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等;②查体: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估;③完善实验室检查:及时留取患者血、尿标本送检,留置尿管的患者需进行尿细菌培养;④超声检查:检查患者的肾、输尿管、膀胱,并测定其残余尿量;⑤尿流动力学及膀胱容量、压力测定;⑥为患者制定排尿日记并嘱其按时完成记录。 (3)膀胱训练。①意念排尿:适用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次放尿前5 min,嘱患者卧于床上,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处于一个安静、私密的卫生间中,在流水声中准备排尿,此时由陪同人员放尿,向患者强调应尽量运用全部感觉;②行为技巧: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为其提供排尿时间的参考,要求患者尽力在时间范围内排尿;③反射性排尿:对于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调,膀胱收缩容易触发,且收缩时压力在安全范围内,手功能允许或有陪同者参与训练的患者, 在导尿前30 min 先寻找扳机点,用手腕力量轻叩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 内侧,50~100 次/min,每次叩击2~3 min;或通过牵拉阴毛、挤压阴蒂诱发排尿;④代偿排尿:适用于逼尿肌和括约肌活动不足的患者, 嘱患者取坐位,将身体前倾,吸气后屏住呼吸以增加腹压,同时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出尿液;⑤盆底肌训练:对于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患者, 嘱其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5~10 s 后放松,重复10~20 次,每日训练3 次;⑥延时训练: 将患者的排尿间隔时间延长至3~4 h,期间若有尿意应尽量忍尿,以预防尿失禁的发生;⑦留置导尿:脊髓损伤初期、循环不稳定及确诊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宜留置导尿管;⑧间歇导尿:宜在病情基本稳定、无需大量输液、饮水规律、无尿路感染的情况下开始;导尿时间根据残余尿量确定,一般每日导尿4~6 次。(4)药物治疗护理。根据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如抗胆碱能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口干、尿潴留和意识障碍,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5)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通过温和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释放内心压力,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了解并掌握神经源性膀胱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及时解答其疑问,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6)并发症预防:①尿路感染: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在1500~2000 mL,如有必要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②尿路损伤及出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导尿动作应轻柔,尽量采用亲水性导尿管;③尿路结石:鼓励无禁忌证的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适当增加饮水量,以2000~3000 mL 为宜,增加排尿次数,保持充足的尿量(1500~2000 mL);④肾功能衰竭:在明确患者病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排尿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严禁误用。 (7)出院后随访。 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一般每月检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每3 个月进行泌尿系统B 超和肾功能检查,每6个月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8)健康宣教: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间歇导尿相关知识、尿路感染预防方法、膀胱训练方法等。
(1)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具体判定标准:拔除尿管后,患者小便前有尿意,并完全能控制排尿过程,无尿失禁为显效;拔除尿管后,患者小便前有尿意,可控制排尿过程,偶尔尿失禁为有效;拔除尿管后,患者无法控制排尿为无效。 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每组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膀胱功能指标,包括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的放置尿管时间。
(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主要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尿路损伤及泌尿系结石。
(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采用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技巧、应急能力、服务态度、医疗环境四项,每项目有5 小题,分值1~5分,即每个项目总分值2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5)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护理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进行评估,量表共五项,每项满分100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包括各项膀胱功能指标、年龄等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护理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性别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的护理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观察组护理后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放置尿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及放置尿管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及放置尿管时间对比(±s)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组别312.35±28.63425.65±25.6616.1410.000膀胱容量(mL)157.64±21.34258.68±18.9819.3770.000最大排尿量(mL)89.17±3.6442.82±1.4864.6080.00089.63±3.7344.42±1.9758.7030.000残余尿量(mL)放置尿管时间(d)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的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组别18.46±2.0121.52±3.016.5490.000护理技巧16.52±5.0220.41±3.544.9050.000应急能力17.51±3.4621.02±2.656.2380.00018.54±2.5222.15±1.589.4010.000服务态度 医疗环境
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组别79.45±3.4293.52±3.4115.9560.000社会功能80.44±4.1292.74±3.1712.9590.000心理功能76.71±3.8494.12±2.5720.6370.000角色功能81.41±4.2693.75±3.7411.9230.00083.52±3.6294.63±2.7313.4210.000躯体功能 认知功能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由脊髓损伤所致,脊髓损伤后,相应节段支配的神经失去原本功能,导致患者出现逼尿肌、括约肌以及尿道功能异常,还会引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4-5]。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 为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影响正常生活[6]。 临床除给予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症治疗外,还应配合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使其膀胱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7]。 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展开全面性护理服务,能够为每例患者制定科学的护理流程,使其获得优质护理服务,进而提高护理效果,使患者获得更好预后[8]。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该护理模式的内容很多,包括成立管理小组、完善评估与诊断、开展膀胱训练、针对性护理、出院后随访及健康宣教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为增大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内压,恢复有效储尿和排尿的正常泌尿功能,同时尽可能降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充分考虑到了上述目标,在了解患者心理、生理及疾病状况的前提下,为其选择最适合的训练方案,通过密切关注患者反应、给予其心理干预等一系列手段,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能够尽早拔除尿管,并更好地恢复神经功能,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与膀胱反射。
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护理后的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放置尿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 在提高护理效果、改善膀胱功能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自然更高。
综上所述,康复专科护理规范化流程管理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改善其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评分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