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淄博 255400)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脑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仍有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偏瘫即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因此,临床予以脑梗死偏瘫患者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常规护理中健康教育多以口头宣教及纸质资料为主,难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多元化健康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满足不同个体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细分需求, 增强患者健康信念,实现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3]。该研究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患者知信行水平及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将该院收治的70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纳入该次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 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龄45~78 岁,平均(62.22±12.12)岁;偏瘫部位: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14 例;学历:小学6 例,初中13 例,高中/中专9例,≥大专7 例。 观察组男性22 例,女性13 例,年龄47~78 岁,平均(63.13±12.25)岁;偏瘫部位:左侧偏瘫23 例,右侧偏瘫12 例;学历:小学7 例,初中12 例,高中/中专10 例,≥大专6 例。 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中关于脑梗死偏瘫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者;(2)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3)临床资料齐全者等。
排除标准:(1)合并帕金森病等其他神经肌肉病变者;(2)合并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3)近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者;(4)近期出现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者;(5)量表填写不符合要求者;(6)随访期间确诊其他更严重疾病需要治疗者;(7)不愿配合,擅自退出研究者。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宣教。 编制《脑梗死偏瘫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危害,药物种类、服药剂量等药物管理,限制脂肪摄入、低盐饮食、增加蛋白质等饮食管理,康复锻炼、保证睡眠等健康生活管理。 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在住院期间对其进行集中宣教,每例患者至少进行1 次个体化指导。
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 (1)成立多元化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主治医师、专科护士、同伴支持者以及患者家属,定期组织学习《脑梗死偏瘫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寻找经循证医学支持的脑梗死偏瘫健康教育证据。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之前,评估患者的知信行水平,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分析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需求和能力,指导患者通过网络、微信接受健康教育。 (2)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置相应健康教育计划,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面对面讲解、播放宣讲视频、发放纸质宣传资料等方式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偏瘫的预防治疗知识、一级、二级及三级预防的饮食、训练、休息相关事项。定期组织具有主题性的活动讲座,指导患者网上观看。 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定期推送关于疾病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 (3)重塑健康信念。 护理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状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高其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让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督促患者积极完成康复锻炼,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分享战胜疾病的经验,发挥模范示范效应,使患者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康复信心。 每次30~40 min,住院期间至少干预2~3 次。 (4)规范康复训练行为。 护理人员每日指导患者进行上肢肩关节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腕关节被动掌屈、背屈,指关节被动屈伸,下肢髋关节屈伸、外旋、内旋,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16 min/次,2次/d。 待患者肌力恢复以后指导其进行关节控制训练、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训练,30 min/次,2 次/d。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穿插心理疏导,使患者意识到配合训练对预后的益处,使其坚持遵医嘱训练。患者出院后及时进行门诊随访、微信随访、电话随访。
两组均干预3周。
(1)干预前、干预3周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知信行水平,包括知识、态度、行为共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知信行水平越高。
(2)干预前、干预3周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认知程度, 包括生活自理、护理知识、用药常识、疾病知识共4 项,每项分值为0~25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越高。
(3)干预3周后,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问卷共涉及20 个题目,每个题目分数为5分,共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8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4)复发率。 随访12 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 随访期间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加重,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发现新的脑梗死病灶即判断为复发。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知信行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知识维度、态度维度、行为维度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知信行水平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知信行水平比较[(±s),分]
注:与各组干预前比较,*P<0.05
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组别60.86±3.4760.65±3.530.2510.80367.20±4.26*80.08±5.64*10.7810.00064.75±3.8264.56±3.530.2160.83081.13±4.17*85.08±5.79*3.2750.00260.16±3.8060.37±3.530.2400.81184.28±4.97*87.92±5.58*2.8820.005知识维度干预前 干预3周后态度维度干预前 干预3周后行为维度干预前 干预3周后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自理、护理知识、用药常识、疾病知识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比较[(±s),分]
注:与各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生活自理干预前 干预3周后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10.86±3.4710.65±3.530.2510.80317.31±3.21*19.12±3.25*2.3440.022护理知识干预前 干预3周后用药常识干预前 干预3周后10.78±2.3510.62±2.410.2810.77918.13±3.25*20.32±3.28*2.8060.00712.25±3.4912.31±3.670.0700.94418.31±3.28*19.93±3.35*2.0440.045疾病知识干预前 干预3周后10.74±2.3410.76±2.290.0360.97115.54±2.22*18.18±2.10*5.1110.000
干预3周后,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随访12 个月,对照组复发8 例(22.86%),观察组复发1 例 (2.86%), 两组均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12)。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常会出现肢体偏瘫、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故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会结合康复训练,但患者因受疾病认知程度及经济水平的影响,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其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不高[5]。 因此,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性障碍,纠正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的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着重于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对于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和遵医行为的改善效果较差,难以满足不同个体患者的个性需求[6]。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对新型护理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多元化健康教育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成为目前临床重点关注的内容。 该理论认为,通过传播健康信息,转变患者健康观念,使其在面临疾病与健康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行为选择,消除其面临的危险因素,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互联网时代,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应用于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健康教育通过采用互通互联的方法,使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患者的积极主动性,为实施有序、持续的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多元化健康教育将患者的健康行为转变分为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健康知识是基础,健康信念是动力,健康行为是目标。 既往有研究显示,多元化健康教育通过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能力,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且该种多元化宣教模式也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认同与接受[8]。
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知识维度、态度维度、行为维度评分以及生活自理、护理知识、用药常识、疾病知识评分均较各组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元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知信行水平、 疾病认知程度以及康复治疗依从性。多元化健康教育通过设计并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综合运用个体指导、微信教育、网站教育、电视宣传、随访教育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最大程度拓宽健康教育的边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域健康教育[5,9]。其中,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面对面讲解、播放宣讲视频、发放纸质宣传资料等方式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偏瘫的预防治疗知识以及饮食、训练、休息相关事项,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形成康复信念,进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10]。 通过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分享战胜疾病的经验,从而发挥模范示范效应和朋辈辅导效应,激发患者的自我潜能[10-11]。通过指导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促使其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和脑功能恢复,还可减少神经炎症的发生[13]。 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训练、坐位训练、站位训练等一系列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疾病复发率。该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和疾病认知程度,促进患者遵医行为的养成,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复发率。但如何把多元健康教育形式与具体健康教育内容有效结合,形成完整规范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案,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