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荣,刘晓莉,王 姣,李泽虹,张立人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干渠道,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其他课程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培育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但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学生的抬头率偏低,获得感不强,教学的时效性不高。基于此很多学者致力于改变传统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较受推崇的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强调“注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相互支撑”,[2]但大多数思政课程改革关注的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而对该模式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考核等内容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构建。 皇甫全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手段与策略)、教学评价等五个要素。”[3]
2016年,学院思政部在学习借鉴了其他高职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构建高职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基础”课经过4年的探索和实践,从课程的设计到实施再反思改进,进一步补充完善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化的“四位一体·思政之星”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评价改革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下面从课程构建背景、设计、实施、考核和资源保障和实施效果几方面进行阐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既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明确提出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统一”的要求。2019年2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王成荣,龙洋认为:“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之间,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或教学模式)是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5]2019年8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6]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2020年又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用好“中国抗疫”教科书,加强培养学生政治鉴别与价值抉择能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把强化制度自信作为主线,用好中国抗疫这本深刻、鲜活、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培养广大学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忠诚情怀和责任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全球抗疫模式下,“教”与“学”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完善授课方式,实现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刻不容缓。
无论从党和国家、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企业用人需求层面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均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将“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整合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华传统文化、古往今来不同人生观的理论表现及其评析;理解新时代的内涵、中国精神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掌握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使命与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公民道德准则的内容、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和鉴别各种政治思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五观指导和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逻辑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扎根学生内心,听党话、跟党走,服务人民、奉献国家,做新时代坚定的爱国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人格,具有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的行使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通过雨课堂数据和课前问卷调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分析和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学生的优势主要是:思维活跃;关注热点;信息化水平偏高;具有学习思政课的动机;愿意合作学习和展现自己。也存在不足:基础薄弱;上网时间较长且不用于学习,自控力不足;缺乏自信;思想、道德和法律的践行难以持之以恒。
为了应对“新要求、新形势、新挑战”,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过实践完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出“四位一体·思政之星”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评价改革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新举措。
1.构建专题化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沈壮海认为“对于任何一门教材的教学使用而言, 都存在一个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问题。”[7]在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相对集中,精选、精讲重要的理论问题,这样既缓解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少、内容多的现实矛盾,又可以根据新形势下高校的教学实际,按照课堂教学学时的时间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黄建红,陈若松认为“通过专题型讲授,教师真正实现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提高了对教学的科学认识水平,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握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8]
2.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活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莫雷认为“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学习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克服思政课教学的弊端有积极意义。因此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思政之星”获取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重视在实践中深化对政治理论的理解领悟和运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切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引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理论观点,而是追求情感态度的共鸣。
鉴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缺乏和践行难以持之以恒,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形成运用理论客观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设置《重走长征路》情境体验红军长征,文明镜头话文明,校园网事,学院工业博览馆现场教学传承工业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爱情大拍卖,实践汇报,思想之星、道德之星、法律之星颁奖等课内外实践环节创新立德树人新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课程的理论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亲合力。
3.从知到行的课内外实践
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 (实践于) 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10 ]社会实践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 柳礼泉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实精神,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的目的。”[11]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任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中秉承“价值引领、融入专业、知行合一”的理念,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力争实现“八个统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础”课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专科通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 年版)。该教材突出一个“新”字,即“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
沈壮海指出“教材在修订时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7]教材体系分为绪论和六章(主体知识部分),共7个部分。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指南(2018年版·试行)和《课程标准》,坚持课程设计理念,进行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处理,实现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和专题化。将本课程原有体系整合为3大模块14个专题,3大模块即:思想引领、道德养成、法律践行。提出了“基础”课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以专题讲座为补充, 以网络学习为延伸, 以实践教学为深化、运用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12],具体见表1。
表1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分析与把握;专题讲座侧重对难点热点进行补充,实践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践行;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从现实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更加侧重于新信息的获取与反馈。这四种教学途径虽侧重点不同,但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彼此之间是一个相互联动、协同、融合、渗透和促进的统一系统。
对应三大模块分设思想之星、道德之星和法律之星,实施“思政之星”计划。将课堂所学延伸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中,根据学生所学、所思、所行综合评价,纳入思政之星测评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参考,与党政工团“齐管共育”落实学生的素质学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朋辈教育影响带动更多同学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者和示范者,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校园风貌和社会风尚。
总体实施思路:运用“四位一体·思政之星”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评选出与三个模块专题相对应的“思想之星”“道德之星”和“法律之星”,从而积成“思政之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思想引领、道德养成和法律践行”三模块,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引领”首先明方向找方位,再引导学生从“三观问题、方向问题、精神动力、价值引领”方面进行自我认识、完善、升华与践行,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又是“道德养成”部分中的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道德养成”部分以“道德认知—道德养成—道德践行”为逻辑主线,从“溯源明德、积善修德、砥砺行德” 三个层次分别陈述 “认知、养成和践行”。“法律践行”部分,遵从“知—信—行”逻辑结构,以“良法善治、金科玉律、法律践行”为专题,培养学生法律认知、养成和践行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目标。
下面以“模块二:以德润身·星照未来”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实施。该模块运用“四位一体·思政之星”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评选出与三个授课专题相对应的“明德之星”“修德之星”和“行德之星”,从而积成“道德之星”,将道德养成贯穿教学全过程。详见图1实施方案。
图1“四位一体·思政之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1)课前认知。教师精心设计问卷,通过对学生测试的数据分析,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国家教学资源库、院级精品课微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官方媒体收集信息,完成课前任务,提前了解教学主题,师生、生生在线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前问卷,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情,针对性优化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内化。以“溯源明德—积善修德—砥砺行德”为主线,完成“探、寻、承、扬、守、筑、炼、重、修、学、行”12个教学任务,在智慧教室、工业博览馆物流馆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创设情境,实现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具体来说,通过云参观“孔子博物馆”寻传统美德之美,仿真实验《飞夺泸定桥》体验红军长征体现出来的中国革命道德,文明镜头话文明等环节,结合新冠战疫案例体会物流人“以心传达服务,通达天下物流“的职业精神,析理解惑,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通过“唇枪舌战辩真理”“文明镜头话文明”“结合专业现场教学”等活动,将学生的道德养成落实到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强调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实践教学部分,结合物流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将专业学习充分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为实现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基础;充满仪式感的“道德之星”颁奖典礼,树立榜样作用,形成朋辈影响。
(3)课后拓展。通过完成拓展任务,在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修德行德,提升道德素养,学工团委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参与在线评价践行情况,融道德知识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为一体,实行“养成型”课程评价模式及操作方法,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再次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通过雨课堂App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和即时评价,主要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的评价构成,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评价
根据“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四种路径协同并举,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13 ]结合“思政之星”评价体系,该课程实行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融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与日常行为表现为一体的“思政之星”评价构成详见图3,专业课老师学工团委辅导员和生活老师共同参与评价。每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按雨课堂记录的分数对接到思政之星测评系统确认并发布;每个专题的全校前20名在学院官微宣传;每个模块前三名分别冠以“思想之星”“道德之星”和“法律之星”的荣誉称号;每学期全校排名前200的同学,可作为学生代表去校外实践基地;最后根据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推荐每班前三名参加全校的“思政之星”评选。评选出10名学生为“思政之星”,获得者可抵1分的素质学分,并在下一届新生中交流自己的成长心得;分数低于60分的同学不得参与学院的评优评先。
图3 评价构成
学院出台了《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着力开展“立体化思政”探索,构建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校友、合作企业、社会各界等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建立“师生协同”的师生结对机制、“家校协同”的沟通协调机制、“校企协同”内外评价机制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教育相融合、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堂教育与活动教育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思想引领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有助于形成合力、贡献资源,为思政课示范课推进与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教务处、思政部严格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 号)文件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规范教学常规等工作。规范建设思政部基础教研室,严格执行教研计划,开展集体备课。从学院成立了校、院二级督导,形成了全员、全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提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六条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明确了思政课好老师的标准[5]。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部门建立思政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思政部通过“五化”,即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规范化,“青蓝工程”制度化,交流培训常态化,教学竞赛标准化和课改、科研系统化来提升教师理论及教学水平。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参考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五分钟微课程,智慧职教、爱课程等课程平台资源,我们建设了与专题教学配套的院级精品课程,采用雨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和思政之星测评系统,结合学院工业博览馆校内实践基地和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敬老院等校外实践基地,使用“孔子博物馆网上展馆”和“飞夺泸定桥”仿真体验“国家博物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保障“四位一体”的实施。
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要积极推动学院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与党政工团“齐管共育”,协同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应进一步与党政工团齐抓共育,全面打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思政之星”评价体系的无缝对接。
通过4年的实施,“基础”课构建的“四位一体·思政之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
精心设计“唇枪舌战明真理”“文明镜头话文明”,云参观“孔子博物馆”,仿真体验“飞夺泸定桥”“学校工业博览馆现场教学”等大型课堂活动;穿插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集体宣誓、连线优秀毕业生现场解说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借用VR技术、视频、网上展馆等信息化手段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从抽象变形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养成和践行落实到具体生活之中。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为主体展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各环节的设置,层层递进。通过课前资源的学习、课堂活动的参与、课后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和设计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思政之星”评价体系借助雨课堂信息化平台量化思政课学习效果,融知识与学生课内外表现为一体,实行“养成型”课程评价,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再次优化教学策略。
助力于学生成长成才,学院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等荣誉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在新冠战疫期间,学生在各自家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见义勇为的杨珂焓,参与西昌救火受到通报表扬的沙伍合,积极参与社区、乡村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学生遵照国家和学校安排居家隔离、每日上报、通过网络为战“疫”加油鼓劲献爱心。
成功举办首届“思政之星”比赛,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新闻网、四川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数千名学生参与掀起全校热潮 成工职院做“新”思政课》为题全面报道该门课程实践活动,评选出的10名“思政之星”在新生中进行成长分享,发挥学生朋辈影响的作用。四川省教育厅在四川教育发布以《改革一年来,看四川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变化》中报道了我校思政课建设经验。“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分别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今日头条”报道。
通过“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教学能力及效果提升较快,近两年获得省教育厅组织的“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次,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围绕“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建成“基础”课院级精品课,立项省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4项,成功结题1项省级课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一体化研究”,2项院级课题,出版专著《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一本,并获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8篇。
通过在“基础”课中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再结合“思政之星”评价体系不断的发展完善,有计划,有落实,有测试,有反馈,形成学院竞学思政、量化思政学习、榜样示范的氛围,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实践教学由于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地点受限。可继续发掘更多更适合的网络资源, 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继续探索和丰富线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扩大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