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特色护理技术干预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2021-03-17 03:29:20高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情志

高丽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江苏泰兴 225400)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其发生与颈椎病变密切关联,因椎体退行性改变,使颈椎稳定性降低,同时在椎体发生代偿性骨质增生时,将会压迫交感神经以及椎动脉系统,引发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血供不足,进而出现颈性眩晕,患者常伴有颈项痛、头痛等症状,对其健康存在严重威胁[1-2]。在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弱机体调节功能,形成恶性循环[3]。对颈性眩晕,临床多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康复锻炼等方式进行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护理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结合颈性眩晕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可采用情志护理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方案进行干预[4]。基于此,该研究选择该院2020年1—8月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通过随机对照,探讨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特色护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纳入标准:(1)满足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5];(2)均存在颈项痛、头痛、眩晕症状且近期每月发作2次及以上;(3)生活自理能力良好;(4)临床资料完整,精神状态良好;(5)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者;(3)皮肤状态差者;(4)肢体功能障碍者;(5)临床资料缺失者。该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4~76(45.26±11.30)岁,病程0.5~6(2.71±0.75)年。试验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3~75(45.71±10.85)岁;病程0.5~6(2.65±0.72)年。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5 mg)治疗,每次5 mg,每日1次。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进行颈性眩晕疾病知识讲解,在患者住院期间随机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每次10~15 min。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在用药前对药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知识进行宣教。告知患者诱发颈性眩晕的因素,避免突然快速的颈部旋转、转头、抬头、站立、翻身等动作,头部维持同一位置不能过久,并注意肩颈部保暖等。指导患者进行颈项锻炼,锻炼时指导患者取坐位,颈部屈曲15°,下颌微收,保持头颈部自然放松;以手掌贴着患者前额,予以适当阻力,让患者增加屈曲力量进行对抗,每次维持5 s,间隔2 s,而后让患者双手十字交叉,扣在患者后枕部,施加向前的阻力,增加颈部后伸的力量,每次对抗5 s,间隔2 s。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持续训练4周。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特色护理技术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情志护理:在患者入院后通过望其神、观其色、闻其言、观其行等方式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辨证施护原则进行护理,在患者表现为“怒”时,通过沟通进行安抚,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息“怒”;对“忧思”者应予以心理疏导,强化疾病知识的讲解,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对“惊恐”者则在关心呵护的基础上消除导致其惊恐的原因,并辅助患者重构心理平衡。(2)音乐疗法:眩晕症患者常为肝阳上亢型,需要选择柔美、舒展、轻快的音乐干预,听音乐时让患者保持心态平和,并配合舒缓的呼吸集中意念感受自身,每次30 min左右,每日1次。(3)手法推拿:协助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倾,以拇指进行推揉,从颈根开始到双侧风池穴,反复推揉3 min。而后对肩颈部进行推滚,按压肩井穴、风府穴、百劳穴、天柱穴、肩外俞,每次5 min。而后托住患者下颌,以双前臂顶住患者双肩,用力向前拔,反复进行3次,时间为1 min。总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每日1次。(4)耳穴压豆:根据辨证选心、神门、交感、皮质下等穴,每次每穴按压0.5~2 min,每日按压3~5次,夏季留置1~3 d,冬季留置3~7 d。(5)辨证食疗:气郁体质则多食菊花、山药、枸杞等,以养阴熄风;痰虚体质多食冬瓜、玉米等,以健脾运胃;气虚体质则多食牛肉、小米等,以补充正气;湿热甚者多食山楂、冬瓜等。注意每日进食时应适量按照食疗原则进行补充,每日向患者推荐健康食谱。(6)调神锻炼:患者病情稳定时,指导患者从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在呼吸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位置,每次20 min,每日1次,也可指导患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的练习,每次15~30 min,每日1次,持续护理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症状评分降低情况进行评价。临床治愈:症状评分降低90%及以上;显效:症状评分降低75%~89%;有效:症状评分降低30%~74%;无效:症状评分降低不足30%。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比较两组症状评分。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比较,症状包括颈项痛、头痛、眩晕,每项症状按照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症状分别计0、1、2、3分。

(3)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评估,指标包括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4)比较两组负性情绪。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 密 尔 顿 抑 郁 量 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HAMA共14项,每项评分0~4分,总分高于14分提示患者存在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HAMD共17项,总分在17分以上提示患者存在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该两量表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s)与[n(%)]表示,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试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颈项痛、头痛、眩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分]

?

2.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各支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快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表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s),cm/s]

?

2.3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s),分]

表4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s),分]

?

3 讨 论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认为其发生与椎动脉下支、椎基底供血不足存在密切关联,影响脑组织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颈性眩晕的常规治疗与护理虽然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与患者依从性等密切关联,整体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6]。中医认为,颈性眩晕可归为“眩晕”范畴,其发生与肝肾亏虚、气机不畅、脑髓失养密切相关。情志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也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持续的情绪变化将会导致患者气机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影响脏腑功能[7]。因颈性眩晕患者普遍存在一定负性情绪,故可通过情志调节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该次研究所采用情志护理方案,以对患者的全面评估为基础,针对患者常见的不良情绪“怒”“忧思”“惊恐”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配合音乐疗法,可明显舒缓患者负性情绪,维持患者心理状态平衡[8]。针对患者颈部血供不足问题,可采用手法推拿、耳穴压豆,有行气导滞、疏通经络之功,可改善局部肌肉痉挛,缓解神经、血管压迫,可促进血流量的恢复,进而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9]。《灵枢·海论》中指出,髓海不足可引发眩晕,证型多虚,故需进行辨证施护,改善患者整体状态。该次研究还从辨证施膳的方案入手,针对气郁质、痰虚质、气虚质以及湿热甚者进行了饮食干预,可进一步调节机体状态,缓解患者症状[10]。在以上方式中配合调神,则能调节患者脏腑功能,使机体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可畅通身体气机,提高机体抵抗能力,这对促进患者康复也有极大的意义。

该次研究结果中,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说明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特色护理技术干预可提高对颈性眩晕的护理效果。干预后试验组的颈项痛、头痛、眩晕症状评分分别为(1.25±0.21)分、(1.52±0.23)分、(1.24±0.29)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次研究采用方案有利于缓解患者不适感,促进症状的改善。干预后试验组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 度 分 别 为 (38.30±3.51)cm/s、(40.06±1.93)cm/s、(39.24±1.87)cm/s,均快于对照组(P<0.05),则说明该干预方案可促进颈部血流量的提升,对改善脑部血供,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一定价值。干预后,试验组的HAMA、HAMD评分分别为(15.19±2.42)分、(17.05±2.0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则说明该干预方案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可促使患者保持心态平和。

综上所述,中医情志护理联合特色护理技术有利于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加快椎基底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情志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29:56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9:05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