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良
1985年,18岁的我走上讲台,从此便与《江苏教育》结缘。尤其是1992年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并获得一等奖后(当时只设一等奖),我开始关注“教海探航”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先后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是《江苏教育》和“教海探航”给了我精神食粮。
专业成长路上的第一盏明灯
199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赛颁奖典礼在江苏省泗洪县举行。学校教导处王主任让我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竞赛,我带着“我能行吗?”的疑问写了一篇文章。当时,作为教导处副主任的我喜欢上公开课,正热衷于和大家一起开展集体备课、磨课,于是我就写了关于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内容。写好之后,我慕名到泗洪县实验小学请张强校长给我的文章提一提修改建议。张校长是我县有名的教科研能手,张校长肯定了我的选题,并说这篇文章若修改得好就有可能获奖,他还提出了很多详细的修改建议。我信心倍增,按照张校长的建议又修改了整整3天,字字斟酌、句句考究、认真誊抄。
当年9月,我的论文获得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农村学校可算是爆炸性新闻,我得知消息后简直热血沸腾。参加那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典礼之后,我时常将证书拿出来看一看,满怀喜悦与憧憬。从此,“教海探航”以及《江苏教育》便成为我成长征途中的一盏明灯。
从那时起,我开始引导教师读《江苏教育》杂志,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阅读分享会。我每次带头分享阅读体会,每年还汇编教师阅读体会文集。后来,我无论是做中层干部、副校长还是校长,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一直坚持上课、参与教学研究,做到以专业发展为圆心,以阅读与写作为半径,画着自己的教育生活之“圆”。
此后的每一年,我都会借来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一等奖文章反复研读。我的写作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在《江苏教育》等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诸多教育教学论文。我仔细打磨每一篇论文,带上“读者意识”进行审视,和优秀论文比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是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给了我成长的动力,是《江苏教育》教我“睁开了双眼”。
“教海探航”加速了我教育思想拔节
在我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后,我便在全县小有名气了,大家都说我是科研型教师,加之工作实干、勤读、善写,1993年我走上业务副校长的岗位,1995年我便成为镇教育助理兼中心小学校长,1998年我成为全县首批三个名校长之一,1999年我担任泗洪县实验小学校长。2002年,我又经过公开竞聘成为宿迁市实验学校校长。2008年,我调任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校长。2006年、2017年,《江苏教育》又分别在《专题》与《独家报道》栏目报道我在江苏两所学校的办学成就。
从2005年到2017年,这十多年我和“教海探航”的联系更加紧密,既是读者、作者,又是评审专家组成员。尤其是我多次受邀成为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评委,我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参加评选活动是一次高强度的研修,几天内要阅读评判数百篇文章,是一次次的淬炼与提升。评审期间,我会将闪光的思想观点加以记录,回来后认真思考消化。江苏省内许许多多教师的新思想、新表达加速我这一年教育思想拔节。
当一名“教海探航”南中国的使者
30年来,《江苏教育》与“教海探航”一直是我的“良师诤友”。2017年秋季,我作为“基础教育杰出人才”被引进广州。一到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我就订阅《江苏教育》,时常带领教师阅读《江苏教育》,传播《江苏教育》与推介“江苏教育”。我一直因自己是江苏教育人而骄傲。2018年,我出版了《教师成长的秘密:漫步于校本培训的阡陌》一书,我在书中多次写到“教海探航”的故事。在广东的许多教育场合里,我都介绍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高贵与壮美”,得到许多广东教育同行的羡慕和赞誉。
是江苏这一片教育沃土滋养了我,我永远爱着江苏教育,我把自己当作江苏教育“南中国的使者”。2021年,我写了一篇与30年前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同题的文章,表达我对“教海探航”的信仰。今后我还准备发动广州的教师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
这些年,我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的虔诚、对江苏教育的信仰。诚挚祝愿我们江苏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征途上行健致远!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督学)
30625019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