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名师”,对个人的专业成长似乎也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一切在实践变化中自然发展。可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成了影响深远的名师。我所熟悉的胡红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记得那年金秋十月,胡红和一群江苏省代表与我同去天津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会后,她叩门造访,与我聊语文、聊教研,问问题、说思考,娓娓描述她的课堂、她的学生,纯正的普通话中传递着满满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当我问她个人发展规划时,她淡淡一笑,说:“从教以来,我坚持一个信条,那就是‘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柔美的灯晕下,她的这句话,她那平淡坚定的语气与清澈纯真的目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以后十多年,通过一次次点评她的课堂教学、专题发言,研读她的随笔和论文,参与她工作室的活动、校园规划讨论,我对她逐步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因为“但问”的是“耕耘”,二十多年来,胡红躬行实践,心无旁骛。
作为语文教师,她对指导儿童阅读情有独钟,很有见地。她认定“语文教学不只是一本教材的事,重头戏在于引领学生大量阅读”,因此她的课堂总是溢满书香和童趣。“胡老师讲故事”是她对学生的随机奖励,“你读我读大家读”是每周一次的约定,“明星分享会”是每年一次的期许,她把学生引到了渴望阅读的门口。她还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借书给老师,请家长进课堂,请作家与学生对话……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把她与学生紧紧地拴在一起。
基于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成长的认识,她与同伴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创建家校阅读循环圈,研发了众多课外阅读系列课程。譬如,“绘本系列”让学生在画面与文字间游戏;“汉字系列”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汉字、自主快乐识字;“安全自护系列”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童年。除此之外,她在班级还开展了童话系列、神话系列、革命系列、成长系列等诸多阅读活动。她总是把重点放在阅读方法指导上,引导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知识。她把学生带进一个七彩斑斓的世界,于是,阅读成了学生童年生活的一种需要和乐事。
对于课外阅读,胡红并不满足于操作层面的辛勤耕耘和方法技能的革新,她还适时将“耕耘”深入到理论领域。多年前,她立足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和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高度,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年段,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小学生阅读及教师指导现状做深入调查,力图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相关研究,逐步构建了课外阅读的理论框架,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专著——《课外阅读,原来可以很好玩》。祁智先生曾评述这本书“由行到思,由思到行,书中展示的深度、高度,让人感到振奋和喜悦”。
其实,二十多年来,无论是改革教研、创建名校,还是帮带新秀、公益支教,哪个岗位、哪项任务她不是全力以赴、妙招频出、硕果骄人?“但问耕耘”使她在种种教育教学实践中激发了创造潜能,让青春热情、智慧和勇气在兢兢业业的耕耘中焕发光彩。
因为“但问”的是“耕耘”,二十多年来,胡红勤于反思,不断学习。
初上讲台,不会上课怎么办?学习,从零起步!她买来《小学生心理学》《怎样和小学生谈话》等书籍,向理论寻求武器。她细心观察老教师与学生说话的语气,听课时几乎把老教师和学生说的话全记录下来,然后再细细体会。从此,上课、听课、反思、向书本和同伴学习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承担新校建设,不会当校长怎么办?学习,向身边的校长们请教!大度包容的F校长,教管双佳的Y校长,谦和细心的G校长……一位位都成了她在管理实践中对照研读的一本本大书。通过学习、反思,她一步步地“从教学走向管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思考今天走向规划明天”。
这些年来,踏着课程改革的前行节拍,看着学生一双双充满渴求和幻想的眼睛,胡红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亟须提高。为此,她逼自己挤时间进修,捧回了教育硕士学位证书。学术讲座、名师上课,凡有观摩机会,她都积极争取。她曾在一年内用完了10本厚厚的笔记本,诸多作家、专家、名师的精彩讲学或点评都汇集在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里。
胡红笃信“把学生引到书的世界,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有赖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她强调“课外阅读,教师先行”,为此,她一次次跑图书馆借阅,一次次逛书店“蹭读”。她认真研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论著,同样,她读绘本、读童话、读小说,读她希望学生阅读的各类作品。
胡红说,每当获得专家、名师们传递的新思想时,她的精神都会受到一次洗礼;每当涉足一个全新的领域时,她都会因眼界得以开阔而欣喜。
胡红的学习与反思总是紧密相联的。拿到老同事杨树亚校长的《思辨行走》一书,她静坐默读五六个小时,忘了吃饭却不觉饥饿。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中,她发现自己实践中的粗浅与疏漏,收获了精神上的盛宴;参加儿童阅读研习营活动后,她解剖自己,“各种琐事还是常常成为我不能完成读书任务的借口”。愧疚中,她亡羊补牢,连续数十日猛啃了上百本儿童读物。此后,她每天都提醒自己:“学生今天看的书,我看了吗?”这样的反思自省,其实早已成了胡红生活的一部分。平日,她睡前总会提醒自己:“陶行知先生说‘每天四问’,今天我问了吗?”每次要求家长参与“亲子阅读”,她总是要问自己:“我‘亲身阅读’了吗?”
胡红老师的反思、学习与她的“耕耘”实践、角色转换、道德真诚、教育理念等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她对教育教学的深刻认知,没有“但问耕耘”的信念和长期坚持的实践,没有正视、修正缺错的真诚和勇气,哪来如此长足的发展!
“但问耕耘”的背后是什么?胡红曾说:“如果有什么梦想的话,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一辈子的小学语文老师。”她二十多年的“耕耘”都是在践行这一梦想。梦想,在耕耘过程中化为一个个角色的神圣使命,一项项任务的具体目标。
在一线教语文,她志在做每一个学生的“点灯人”。她说:“点灯是我的使命。”她潜心实践、研究儿童阅读,正是为了点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变得优秀、高雅和完美。
领衔工作室,她以“把教师引上幸福的合作共赢成长路”为目标和职责;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她要求自己做好领导的“助手”,教师的“导师”,教科研的“领军者”;担任新建学校的“一把手”,她一心想的是带领全校师生,秉承“心有根、创无限”的教育理念,合力创建“童心烂漫,智趣盎然,乐享生命的生态谷”,积极培养“有根有梦、创意无限的未来学子”。
胡红还是一位曾无数次赴贫困农村、山寨支教的志愿者,她把这种公益活动称为“太阳鸟行动”。她要做一只“向着阳光,给人温暖的太阳鸟,把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献给最需要的人群”。她不仅播撒阅读的种子,更播撒精神的种子,播撒阳光与光明,让生命更温暖。
显然,胡红“但问耕耘”的内蕴是丰富而深厚的,既包含着实践、反思、学习,更融注着人生梦想、师爱情怀和职责担当。她“莫问收获”,“莫问”的是对种种职称级别和荣誉称号,胡红认为这些都不重要,更不是她的追求。
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名师的胡红,今天已然是有着累累硕果的名师了。当青年教师向她讨教成功秘诀时,她说:“哪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有,那就是认认真真做好服务学生的孺子牛,教育改革的拓荒牛,无私奉献的老黄牛。”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胡红深知这一密码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她热爱自己的专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坚守自己的信念。她“但问耕耘”,努力把朴实的初心、梦想化为一个个目标,并把所思所学所行都锁定在这些目标上,不断增强角色意识和使命感,勤于学习,不断挑戰自我,坚定地进行新的探索。她淡泊名利,踏实前行,自觉进行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正是构成名师人格机制和行为机制的本质因素。
从没有一条鲜花、彩云铺就的捷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胡红及众多胡红式名师们的成长凸显了教师发展之道的根本,研究他们将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校长,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
304150190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