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学校建设的重心转移

2021-03-17 21:18张大友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育资源

张大友

[摘   要]随着我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例证。调查显示,当前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阶段,逐步进入供给结构性过剩阶段。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学校出现“产能”过剩、师资供给总体富余、房舍闲置、生均占地面积超过标准等。为此,乡村学校应该从全面建设向重点建设转移,从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移,从重物力资源建设向重人力资源建设转移,从单一功能建设向综合功能建设转移。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学校建设

一、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乡村教育资源短缺落后,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随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深入实施了教育精准扶贫等政策,快速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使乡村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乡村学校“空心化”等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这种变化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例证,已经引起部分教育学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明确乡村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变化的实际情况,笔者选取国家连片贫困区武陵山区的部分乡村学校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该问题提供部分现实佐证。

武陵山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乡村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研究在该片区抽取了26所样本学校,包括高中、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等不同类型。这些样本学校均为区县级以下(不包括区县所在地)的乡镇学校,来自湖北恩施、重庆酉阳等8个区县,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对乡村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中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可以量化的显性的师资情况和物质性资源,不包括难以检测量化的精神性资源。而对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变化的判断则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学校的历史数据,并未涉及与城市学校的直接对比。

二、乡村学校建设重心转移的条件分析

不可否认,相比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特别是部分乡村教学点的教育资源仍然短缺、质量不高,甚至很难支撑基本的教学运行。但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阶段,逐步进入结构性过剩阶段,有的地方供给过剩甚至成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变化为学校建设重心的转移创造了基本条件。

1.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变化的表现

(1)部分学校出现“产能”过剩

班级数量是体现学校“产能”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26所受调研学校能够容纳的班级数量总计710个,而目前实际拥有的班级数量总计525个。以班级为单位衡量,受调研学校的产能总体过剩率达26%。调研发现,有的学校“产能”过剩率甚至高达67%,如A校可容纳20个班级,但实际只容纳了6个班级。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于2018年,目前受调研学校的实有班级总数减少了21个,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过剩趋势仍在持续。

(2)师资供给总体富余

师生比是衡量学校师资供给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中的标准,初中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3.5,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9。调研数据显示,26所样本学校现有学生共计24 666人,教职工共计2 193人,总体师生比为1∶11.2;按照学校类型分开计算,样本学校中的小學师生比为1∶12.2,初中师生比为1∶10.5,九年一贯制学校师生比为1∶13.3,三者差距不大。由于样本小学中有部分是教学点,有的只有几个学生,但根据不同学科教学和其他工作需要也配备了几名教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师生比。但总体来看,样本学校的师生比不仅超过国家对小学师生比的要求,也超过对初中师生比的要求,师资供给总体呈现富余状态。

(3)学生宿舍闲置率较高

学生宿舍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调研学校的学生宿舍合计可容纳22 167名学生,而目前实际住宿学生为15 705人,空余床位6 462个,闲置率平均达29.2%。其中部分学校的宿舍大部分闲置,如A校可容纳住宿生1 300人,而目前实际住宿学生为442人,闲置率高达66.0%。

(4)教师工作量不够饱满

关于教师的工作量,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的标准也不统一。根据海南省教育厅出台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试行)》(琼教师〔2015〕11号)(以下简称《标准》),小学普通专任教师周授课时数为14-18课时,初中普通专任教师周授课时数为12-15课时。而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学校教师平均周授课时数为12.8课时,其中小学教师周平均课时为13.8课时,初中教师周平均课时为11.6课时,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周平均课时为12.6课时,总体上低于《标准》的下限。因此,从课时数量来看,样本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够饱满。这一结果与用师生比衡量的师资供给总体富余的情况不完全吻合。究其原因,与样本学校的班额较小有关。具体来说,样本学校的平均班额约为29人/班,远低于当前各地通行的小学(不超过)45人/班,初中(不超过)50人/班的标准。其中,渝东北某校每班平均不到10名学生。

(5)学校生均用地面积超出标准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规定,农村普通中小学校生均用地面积,完全小学为20-29㎡,初中为25-30㎡。调查数据显示,26所样本学校占地总面积为949 148㎡,合计有学生24 666人,生均占地面积为38.48㎡,远超国家乡村普通中小学的用地标准,达到农村全寄宿制中小学生均用地面积的上限。而其中的一所学校占地50 000㎡,目前只有449名学生,生均用地面积达到111㎡,是标准的5倍。

可见,目前乡村学校不管是在学校房屋建筑、用地面积等物质资源供给方面,还是在教师资源配备方面,均存在一定的过剩现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乡村学校“空心化”的趋势。

2.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变化的主要原因

(1)乡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持续增加

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理念指导下,武陵山区各地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酉阳县在2016至2020年间,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达248所,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20所、普惠性幼儿园151所,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2019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5.41亿元,较上年增长4.59%。根据重庆黔江区2015、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该区在2015年投入了1.68亿元,推进了金溪中心校等24所学校改扩建,建成校舍面积7.8万平方米;在2016年继续推进了27个学校建设项目;到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2.42亿元,较上年增长7.63%。根据利川市201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该市在2015年的教育支出为10.84亿元,是预算的117.6%;到2020年,该市教育支出达到16.59亿元,比2015年增加53.04%。正是由于武陵山区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幅度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该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大幅度增加,逐步摆脱了教育资源短缺,特别是物质性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

(2)乡村教育投入的精准度不够,导致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

武陵山区各地在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时,由于精准度不够,影响了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在乡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各级财政不断增加的投入仍主要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扩建校舍等。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多以专项形式实施,要求专款专用,资金使用的原则性强而灵活性不够,导致部分投入与需求错位,出现部分学校的生源已经减少而学校建设规模仍在扩大等矛盾现象。而乡村学校需要的一些资源,如校车、图书资料等的供给仍然不足,特别是优秀教师的供给依然是老大难问题,这种情况加剧了部分学校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

(3)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减少,导致教育资源的需求总量下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学校就读,致使乡村学校生源大幅减少。调查数据显示,26所样本学校三年前共计有学生27 901人,而目前只有20 666人,总体降幅为25.93%。其中,部分学校的学生数量与三年前相比降幅达到50%以上。如某校三年前学生为126人,而目前只有26人,降幅高达79.4%。生源的减少大幅削减了对学校资源的需求,而学校班级数量、班额均不断减少,最终导致学校部分教室、宿舍闲置等。

(4)乡村教育质量总体不高,导致当地群众对乡村教育的有效需求降低

尽管武陵山区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等政策,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现阶段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仍然不能支撑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武陵山区乡村学校能够提供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有限,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而且乡村学校总体环境依然较差,这些都导致当地群众对乡村学校的教育服务需求大幅下降,乡村儿童不断流向城市学校。

供需双方在上述多方面的此消彼长,最终引起乡村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从资源短缺逐步转变为资源结构性过剩。

三、新时代乡村学校建设重心转移的策略

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转化必然导致乡村学校建设重心的转移。具体来说,乡村学校建设重心转移应遵循如下策略。

1.从全面建设转向重点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薄弱、总量不足,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诉求在于扩充学位、增加就学机会,尽力实现较高程度的普及教育,基本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在乡村学校生源普遍减少,教育资源特别是物质性资源局部过剩闲置,部分乡村学校“空心化”的情况下,必须精准配置教育资源增量,合理调控教育资源存量。

在优化现有乡村学校布局,加大资源共享力度,提升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新增资源应从全面的规模扩充转向重点的质量提升。一要将建设重点转向边远偏僻地区的乡村小学及教学点等基层小规模学校,因为这类学校的生源较少、条件艰苦、教学环境较差,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很大的困扰。二要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者的生存状态[1]。

2.从外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

近年来,乡村学校的建设,特别是部分专项建设,大多倾向于师生宿舍食堂、设施设备的添置配备,以外延建设为主。在新形势下,乡村学校建设需要更多地从外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改善学校内部治理,聚焦教育质量提升。一要因地制宜地确立学校办学思想,深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努力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二要与乡村文化建设、社区治理创新相结合,弘扬乡土文化精神,加强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构建和谐有爱的校园氛围,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学校。

3.从重物力资源建设转向重人力资源建设

目前,针对乡村学校的一些“提优工程”“扶持计划”等仍倾向于设施设备改善等物力资源建设。乡村学校建设要超越盖房添设备之类的显性工作,转向旨在发挥人力资源效力的师资建设、教学建设等隐性工作。当前乡村学校师资在数量上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短缺而不是总量的短缺,但在质量上总体较为薄弱。因此,乡村学校建设的重点要从物质资源取向转向人力资源取向,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师资在区域、校际之间的配置;另一方面则需要将建设重心放到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上,继续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采取多样化措施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吸纳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学校,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师资水平。

4.从单一功能建设转向综合功能建设

作为乡村的教育文化中心,乡村学校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和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由此,乡村学校的服务面向应由局限于学校内部拓展到整个乡村社会。乡村学校要完善服务功能,对接乡村社会对学校的多元化需求。

一方面,要充实学校的育人功能。乡村学校在为适龄儿童提供适切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面向乡村社区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比如,参与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与心理辅导,帮助村民提升自助能力和社会公共事务参与能力等,从而使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社区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回归社区,成为社区教育、文化、帮扶中心,推动乡村重振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拓展学校的服务功能。乡村社会面临的建设人才短缺、乡土文化衰落、社会功能退化等问题,都对乡村学校提出了新需求。乡村学校要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积极作为。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文化重建,促进乡村精神回归,在乡村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与乡村社会建立更为紧密的新型关系,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校发展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參考文献

[1]杨东平.农村教育需要“底部攻坚”[J].教育发展研究,2014,33(24):时评.

(责任编辑   姚力宁)

3214500316583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愈加受美国高校青睐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