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2021-03-16 08:27陈思烨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钟面时针数学

陈思烨

《24时记时法》是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24时记时法之前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对钟面、经过时间等问题均有了解和掌握。学习24时记时法必然要接触普通记时法,作为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普通记时法,其实并不“普通”。在此前的教材中给出的是一个“熟悉又模糊”的说法,二年级教材上只关注认识钟面上的时间,没有呈现情景图,也没有强化时间词,这样就导致学生普通记时法只关注钟面上的时间而忽略时间词。

一、引入“时间尺”

1.初步感知“一對二”

第一环节以一天中两个10时,一个是上午10时,在上课;一个是晚上10时,在睡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一天中钟面上有两个10时。再出现两个8时的场景,让学生再次明白一天中钟面上有两个8时。此时想让学生明确一天中每个钟面时间出现两次是不可能的,以此提出质疑:一天中有没有两个7时?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一天中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都出现了2次。

2.感受一天的时间

我利用多媒体与课堂有效结合,时针旋转的动态演示和相应背景的衬托,以及学生的动手比划、动眼观察和动口表述,让学生明晰一天的时间变化。让学生在“看”“听”中感受时间的脚步,巧妙唤醒学生对钟面、指针、时间等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一天的24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2圈,是两个12时。钟面上时针走一圈,是从晚上12时(凌晨0时)走到中午12时,呈现白色时间尺,时针再走一圈,是从中午12时走到晚上12时,这样一天结束了,呈现绿色时间尺,学生有了钟面上时针走的这一天的时间的直观体验,由此将钟面上的曲面转化为直线,化曲为直、数形结合,这把“双色时间尺”就是学生思维的直观呈现。这样一天中出现两次1时、两次2时、两次3时……及时运用学生鲜活而真实的生活经验,把一天中的每个钟面时间出现2次诠释清晰,为后面引入普通记时法做好铺垫,让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

二、建构“时间尺”

对于24时记时法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多多少少都见识过,而且学生之前积累的数数经验、用尺量物体长度的经验等都会对当下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所以既然已经认识了普通记时法,就直接揭示生活中的另一种记时法——24时记时法。

通过直接呈现生活中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节目预告单,先让学生读一读节目预告单,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记时法,再呈现几个老师收集的具代表性的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对24时记时法的感觉,从而产生疑问:有了普通记时法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以此抓住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关键:时间词以及所表示的时间数不同。钟面上只有1~12这12个数,怎么会有13这个数呢,表达出想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从而教学24时记时法,初步感受24时记时法的简洁。此时,根据学生的感受,PPT同时呈现一天中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24个整时。

“数学很奇妙,关系最重要”,将多种关系之间的逻辑关联理顺畅,避免错位、错乱和错误。

有了PPT的呈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就比较直观了,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在区别中追问为什么普通记时法要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不要加时间词,让这两种记时法的本质凸显出来。两种记时法的联系比较复杂,知道了联系,它们之间的转换就简单了,但转换过程中思维的复杂性常使学生顾此失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就是那把双色时间尺发挥的巨大作用。此时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系不仅入心、内化,也得到了外显,学生的思维发展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有了自觉能动的特征。

24时记时法,这是本课的新授知识,但本节课不仅要学习24时记时法,实际上需要重点探究的是普通记时法,普通记时法学生早有接触,只是接触到的普通记时法是点状的,并没有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因此,由普通记时法自然引出24时记时法,并在观察、对比中发现两种记时法的区别和联系,会将两种记时法相互转换,我觉得以“两种记时法”为本课课题更恰当。

板书最后借助时间尺,今天的24时就是明天的0时,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24小时不是停留在一天中,一日又一日,每天都有24小时,让学生对时间有个整体建构感,体会到时间就在漫漫长河中一去不复返,提醒学生要把握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感受时间的连续性!

三、运用“时间尺”

1.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抢答游戏:老师给出普通记时法,学生说24时记时法,老师给出24时记时法,学生说普通记时法,从刚开始的允许学生在时间尺上去找,到后面让时间尺内化,目的就是让学生头脑中都有一把时间尺。进一步巩固两种记时法的特征与相互转化,强化本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让学生在感悟中慢慢懂得数学是怎么回事,数学学习是怎么回事,进而能轻松地学习数学、喜欢数学、乃至于整个人也成了“数学”。

学生通过两种记时法的学习、比较,渐渐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两种记时方法的具体转换过程中逐步掌握转换的方法,找到窍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有利于他们不断通过探索,提升学习品质。

2.利用“时间尺”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时间尺,在头脑中生成3个重要时刻点:起点0、中点12、终点12。借助想象和生活常识,解决几道生活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

猜你喜欢
钟面时针数学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画出的“认识”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