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爱华
[摘 要]班级共读是落实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重要抓手。班级共读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基于问题,积极应对,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应针对班级共读问题,灵活筹措书籍 ,让学生有足够的书读;打造好阅读教室,用环境引领学生阅读;优化三种课型,让共读增效提能。
[关键词]班级共读;环境;效率;提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07-02
网络的迅猛发展 ,手机拇指化阅读猛烈冲击着纸质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势态必须转变。“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全民阅读”自2014年始,已连续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教育的使命担当。整本书阅读如何成为语文课程的“正规军”,课外阅读如何从“自由化”进入“课程化”轨道呢?班级共读就是有力的抓手。如何实施好班级共读呢?我和县域的教师们为此进行了长达6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可推广借鉴的策略。
一、灵活筹措书籍 ,让学生有足够的书读
读书,首先要有书可读。农村家庭的书籍购买力和阅读意识与城市家庭存在差异,那么如何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书籍呢?一是定期、不定期地召开面向家长的阅读促进会,争取家长的支持,让有购买力的家长尽可能地为孩子购买图书;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公益组织捐赠图书。如在担当者行动“班班有个图书角”项目、腾讯公益、彩虹花基金、心和公益、天幕公益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捐助、支持下,我们逐步做到了1至6年级,班班有个图书角,每个图书角最少配备70本不同的图书。图书角的书经过专家的论证遴选,每个年级都不一样。我们还鼓励每个学校用一个教室或办公室作为“图书漂流站”,开展“赠一本,读一百本”的活动,动员学生、教师将家里有的但图书角没有的书,汇聚至“漂流站”,让其“漂流”到合适的年级和班级,以丰富班级的共读书籍。
二、打造班级阅读环境,用环境引领学生阅读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班级共读必须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那么,如何打造呢?阅读环境包含隐性和显性两个维度,教师要结合实际,因班制宜。
1.打造班级阅读的显性环境
显性环境,顾名思义,就是外在呈现的,能够看得见的。
首先,我们可以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展示共读书籍的封面、作者、有趣的内容、发布会情况以及读者对它的评价,告诉学生“这本书值得你去读”;展示充满愉悦的亲子共读照片,告诉学生“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时光是蘸着蜜的”;张贴每个学生读书笔记中的阅读感言,哪怕是一句话也行,告诉学生“阅读不能没有你的参与”;公布每月评选的“阅读进步星”“阅读智慧星”“阅读快乐星”“好书推荐能手”“朗读能手”等,告诉学生“捧起书认认真真读,总有美丽的姿态属于你”;张贴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名言,告诉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需要阅读”……
其次,要让图书角“腹有诗书”、洁净圣雅。图书角要设书架,书架里要有充足的书。书架要保持洁净,不染污物,不放杂物。书要摆放整齐,不沾污秽,轻拿轻放不折损。为了培养学生对书的敬畏之心,建议他们尽量用双手捧书,不能有丢书的动作,不能用不干净的手触碰书,翻页时不能刮角,不能手指蘸唾液。图书角及周围的環境一定要净洁,不要放扫把、垃圾或其他杂物,要保持绝对的干净。班级共读主要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因此,最好让学生参与图书角的设计,打造他们喜爱的、赏心悦目的、书香迷人的创意图书角。图书角的环境和书本,要求学生自觉维护和爱护,但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因此,每个班必须培养好图书管理员,负责落实图书的登记造册和借阅制度的执行,保持图书角环境的洁净。
2.打造班级阅读的隐性环境
(1)成人把书读起来。钱伯斯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俞敏洪认为:“不读书的老师是没有教学力的。”薛瑞萍老师分析孩子不读书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教师、家长没有把书读起来。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要笃实,要常态化,要常与学生共读。共读不应该是命令,而应该是濡染。
(2)让阅读在每一天里,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让阅读常态化。可借助班级共读微信群,在家长、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利用课前5分钟、课间、课后、休息日,开展“7个一”活动:推荐一本书、朗读一段话、分享一句名言、讲述一个故事、交流一个人物、介绍一处风景、畅聊一位作者。不论时间长短与内容多少,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发声。我们要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鼓励和期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阅读都充满能量。
三、优化三种课型,提高共读的效益
整本书共读要依照语文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形成层递性阅读,教师要铺设好成长台阶,让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不断晋级。阅读内容呈现梯度:第一学段以桥梁书和童诗为主;第二学段以桥梁书为主;第三学段以纯文字的整本书阅读为主。共读形式呈现梯度:第一学段以大声朗读和表演读为主;第二学段以自读和表演读为主,同时以复述故事为辅助手段;第三学段以主题探讨为主。整本书共读的指导主要分为“读前导读课”“读中推进课”“读后交流课”三种。
1.读前导读课
课前导读课重在导趣,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好的导读就像精彩预告片,可以由故事、悬念、图片、作者、关键内容、关键人物、特殊写法导入,抓住兴趣点、困惑处、矛盾处导入。导读的方法因书、因生而异,怎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究的欲望就怎样导。导读的最高要义就是设法让学生把书读起来。读之前规则少一点,要求淡一点,即便要渗透一些阅读方法,也要以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前提。
2.读中推进课
读中推进课是对导读课的承接和反馈,看通过导读学生是否真感兴趣,真正去阅读了,这是对交流课的铺垫。推进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效益。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整本书共读的三种课型大抵也应如此。导读课用时短点,方法精中选优,用时小于或等于一课时;推进课做饱满些,用时应长些,往往需要好几节课。推进课要推进什么?对于成年人而言,孩子的兴趣显得随意、从众、单一、表象、不易持久,因此,推进课就是要给兴趣加油助燃。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小,思维比较浅表和单一,因此,推进课要让他们的阅读思维多元起来,深入下去,拓展开来。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学生在里面的人物群像中,更关注的是一个个人物的单个故事,他们很少能用联系的观点去解释一连串故事中共同的核心密码,也很少能宏观审辨和深入探究群像背后隐藏的密码,推进课就是要突破学生的思维盲区。学生的阅读力、意志力、学习态度都有差异,推进课要关注全体,因材施教,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肯定、鼓励和期望,要尽可能多地实施正向激励。推进课的推进不应只是盯住学生的状况。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揭示了有阅读力的成人协助孩子阅读很重要。共读要成为学生阅读的自然生态,家长、教师是不能缺位的。因此,在关注生与生、师与生的“共”的同时,还要注意孩子与家长的“共”,要推进亲子阅读。
3.读后交流课
读后交流课,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个人的阅读所得分享出来,进行交流,这是对导读课、推进课的承接、检测和完善。交流课的完结是一本书共读的结束,是后续阅读的开启。这后续阅读或许是共读,或许是自读。整本书共读要握住底牌:共读是为了更好地自读,旨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非常充分而有力的丰富自我生命的行为。也就是说,共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乐于读书、自能读书。为此,交流课要做的是:进一步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对阅读还处于沉睡状态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一星一点,也要尽可能用它去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交流课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字不落仔细阅读,通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不做“应声虫”,要尝试用审辨、创造的思维力去构建文本意义;要引导学生由一本向多本,由共读向更多的自读出发(如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再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各自的童年、各地的民情民生有何不同,造就的根源何在;读了拟人体童话,可以读读常人体和超人体童话,探究不同的写法,感受不同的韵味)。交流的方式很多,读、写、说、唱、演、知识抢答、观点辩论均可;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也可以邀请当地作家一起参与。交流要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吸纳多元的力量,不断通过阅读,欣欣然地向未知去探索。在美美与共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阅读的魅力,引发阅讀的期待,让每一次的交流课都能找到开启更充分、更强劲有力的后续阅读方式。
共读是旅行,在书的世界里徜徉,用上真心,用上全情,读出文字中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款款深意,读出作品中独特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这样的共读之旅就是丰富、美好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干国祥.破译教育密码——干国祥教育教学15年集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 魏智渊.教师阅读地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 王志江.寻找生命的枝枝蔓蔓:一位中学校长的教育随想[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4]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