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江 胡静华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美术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研究、传承,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的现状。把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引入学校,这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美术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6-0011-02
2015年以来,我校组织美术组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进行调研,形成报告,得到了一些成果。我们对成果进行了推广,主要以学校美术教学和第二课活动教学进行融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达到了既使用现行教材,又融入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的实践、磨合、研讨、总结,效果十分显著。
一、盘州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整体概况
贵州省盘州市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全面,涵盖自然遗产、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手工制品等,很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有断层的危险。现针对我们自己的调查,做了简单整理。
1.盘州市大洞
课型:欣赏·评述;
实施过程:调查研究、查找资料,填写报告,收集图片;
简介:大洞遗址是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著名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也是目前世界已知文化堆积规模最大的古人类洞穴遗址,距今30万年。
2.盘州市砂陶
课型:造型·表现;
实施过程:调查了解、造型表现;
简介:盘州市砂陶的制作历史悠久,制作工艺非常古老,全为手工制作,是一种原始的陶窑形态。盘州市砂陶经历了日常生活器皿及辟邪祭祀物品、工艺美术制品、日常生活装饰品三个发展阶段。
3.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
课型:欣赏·评述、设计·应用;
实施过程:收集资料、线描或淡彩;
简介: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位于城关镇,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北门为省内明代城门中建筑年代最早之城门,门、楼俱存,2002年进行了维修,同年六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羊皮鼓舞
课型: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实施过程:调查了解、彩笔绘画、面具制作;
简介:盘州市羊皮鼓舞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流传于盘州市刘官屯、鸡场坪、羊场等乡镇,以鸡场坪乡的原生态成分保存得最为完好,最具特色,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坛娱神的傩舞,也称端公舞。
5.印染织绣(包括蜡染、刺绣、挑花等)
课型:综合·探索;
实施过程:收集资料、印染、扎染、挑花图案等;
简介: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工艺,我县苗族蜡染主要集中在马场滑石板村,挑花和刺绣都是苗族服饰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传统工艺,挑花多用于裙身、带帕、鞋面、背扇、批背等,刺绣有平绣、皱绣、绒绣、盘线绣等。
6.“三月三”玩丹山
课型:设计·应用;
实施过程:收集资料、故事传说、绘画创作;
简介:盘州市“三月三”玩丹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宗教祭祀、手工技艺、民间歌舞、商贸等,从明万历年间开始,“三月三”玩丹山民俗活动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二、美术教学内容与非物质文化的整合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其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就包含了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在美术教学中,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联系,有些教师和学生就生活在非物质文化的环境中,甚至亲自体验过非物质文化,这些内容为师生所熟知,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效果也比较好。如教学江西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8课《名楼明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三月三玩丹山”进行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教师播放丹霞山的观日楼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三月三”玩丹山的场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教学江西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8课《民间陶瓷》和四年级下册第18课《面具》时,可以结合“盘州市砂陶”来教学。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对盘州市砂陶的制作過程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析赏;然后,让学生用橡皮泥、面团、泥等材料进行制作。在教学江西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9课《老房子》时,教师可以结合“水塘清代院落群”进行教学。水塘李氏清代院落群是近几年发现的古建筑,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线描的方式去表现古建筑。教师也可以结合“普安卫城楼及古城垣”进行教学,教师先设计一个调查表,让学生从名称、建筑年代、主要材质、样式特征等方面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表,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拍照片或进行线描写生。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调查表,结合照片进行讲解,展示写生作品,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表现。学生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十分的丰富多彩且个性突出。在教学江西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9课《民间绝活》时,教师可以结合“羊皮鼓舞”进行教学,可对羊皮鼓舞中精彩的场面进行描绘,也可引导学生用卡纸制作羊皮鼓,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不断的探索融合和教学尝试,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认识并了解了盘州市的非物质文化,在运用中传承和发扬了非物质文化。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彰显出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表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非物质文化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机的和教学内容融合,在学校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也可以进行较好的教学融合。这能够丰富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既对地方非物质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又能培养学生的美术特长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年级段分模块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低年段,可开展以自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如盘州乌蒙大草原、世界古银杏之乡、十里大洞、万亩竹海、丹霞风光等,让学生了解家乡,描绘家乡。在中年段可以开展以民风民俗、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如苗族服饰、刺绣、彝族剪纸、大山砂陶、老厂竹编等,引领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年段可以开展以欣赏为主的教学,如彝族火把节、羊皮鼓舞、布依盘歌等,让学生去体会、去欣赏家乡的非物质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对教学充满了期待,参与度高,也有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表现彝族火把节的场面,有表现布依族盘歌的场面,有表现上刀山的情景,还有学生绘出了彝族服饰的局部,而且描绘得非常精致。在民间手工艺品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蜡染、刺绣、桃花、砂陶、编织等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如结合苗族蜡染的制作过程和蜡染作品,引导学生创造出许多独特的、具有个性的纹样。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融合,非物质文化得以在学生的兴趣中沐浴、在学生的作品中徜徉。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来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利用本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和友好合作的氛围中去获得美术知识,把地方非物质文化与校内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活动有机、有效地融合起来,这对学校校本教材的研究,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对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唐震,张金成. 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