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师工作室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形式,基于名师工作室推动区域课程建设是一种新尝试。泰州市叶荣根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以课题为载体,研课程范式;以研训为手段,育课程人才;以共建为追求,塑区域特色,为名师工作室建设、区域课程推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课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1-0050-04
【作者簡介】叶荣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江苏泰州,22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
2017年底,江苏省泰州市公布第三届名师工作室名单,笔者有幸成为泰州市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市级名师工作室承担着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经过4年的探索,泰州市叶荣根小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以课题驱动运转,为区域课程实施探索路径
一个课程必须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课程纲要只有具体目标,其他内容只做定性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开发和探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了课程实施的难点之一。我们利用名师工作室汇聚各县(区)优秀骨干教师的优势,以课题为抓手,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课程的完整样态,为教师实施课程提供样本和参照,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共研课程内容,形成资源特色
我们的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始于2013年,我们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地方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三维统整法”。所谓“三维统整”,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建构课程框架,让学生在自然场域中考察探究、在经济活动中体验生活、在社会(家政)服务中实践锻炼。
1.在自然场域中考察探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探究主题。以笔者所在的泰州市为例,这里景色优美、名胜众多,如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天目山遗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湿地公园、万竹园等都是本地风景名胜。依托这些自然资源,我们可以确立相应的活动主题,如依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白马庙、新四军黄桥战役指挥部曲江楼、蒋垛苏维埃革命纪念馆,构建一系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主题;依托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万竹园、姜堰区农业生态园,构建一系列绿色学农活动主题。这样的开发方式让课程内容充满生命活力。
2.在经济活动中体验生活。地方经济活动是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和进行职业体验的最好素材,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实践体验。以本校所在的姜堰区为例,这里经济较发达,特色鲜明,既有江苏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曙光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等众多龙头企业,又有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的沈高镇河横村。这些各具特色的经济生产实体,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劳动实践的舞台,我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生产过程;带领学生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新品开发,争做小创客。
3.在社会(家政)服务中实践锻炼。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场地的限制,这样才能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成长。社区、学校、家庭不仅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如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或义务劳动,各班轮流对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读书吧、食堂等进行维护,鼓励学生在家中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实践伸入这些空间,课程资源将取之不尽。基于此,工作室组织编写了校本课程——《水乡水韵》和《践行美丽》,前者获2013年度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活动一等奖,后者获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入选江苏省精品校本课程资源并正式出版。工作室的教师也在课程的开发中实现了自我蜕变,由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研发者、创作者。
(二)共研实施方法,形成项目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课程”又是“活动”,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了一条“基于项目化学习整合STEM教育”的课程之路。
1.早期探索执着于“课型”。综合实践活动早期的研究聚焦于各种课型,如开题指导课、中期指导课、成果展示课、方法指导课等,这个时期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教”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学”,课堂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2.项目化实施柳暗花明。2018年,工作室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推进研究”,把项目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我们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实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提出了“问题驱动—任务分解—策略供给—活动建构—评价反思”五步教学法: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作为项目的驱动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任务分解与落实;从组织、规划、分工、协作等方面,给予教师有效指导;在考察、探究、实验、调查、统计、访谈、设计、制作等活动中完成项目任务;在作品展示、评价、总结、反思中将活动引向纵深。
3.整合STEM教育再谱新篇。2020年,工作室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又新增了STEM教育。STEM教育的跨学科学习特征、项目化运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非常契合,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STEM教育中汲取营养。一个好的STEM项目就是一次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两年来,工作室以“聚焦4C素养,促进深度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为主题,自主研发《小车动起来》《建高塔》等十多个STEM教育案例,丰富了课程实践。
(三)共研评价方式,形成模型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质性评价,反对简单的量化和等级评判。我们研究了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和CIPP模型评价等方式。
1.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是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倡的评价方式,通过搜集、整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料、标志性成果以及对现实性表现的描述,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评价方式。
2.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以“活动任务单”的形式设置具体的问题和任务情境,根据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如表1所示,根据学习小组完成的“课外阅读时间”调查统计情况,评判小组内各成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3.CIPP模型评价。我们借鉴了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评价。CIPP模型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1]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CIPP评价模型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方式的不足,但专业性较强,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掌握。
二、以研训助力成长,为区域课程实施培育人才
课程的高质量依赖于师资的高素质。工作室以“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两轮驱动战略促进教师发展,把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使命,每个月举行一次线下的专题教学研讨活动。
(一)区域一体互联动
工作室以成员所在的学校为基地校开展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工作室不仅全员参与,而且以联动教研的方式,整合市、县(区)、校的资源,为各地送教送培。各县(区)的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参与观摩和研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是请设区市教研员进行现场指导。邀请教研员到场指导,既为活动开展提供了专业支持,又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与各区(县)教研员协调工作。我们的工作室成员来自全市各个县、区,工作室开展活动时提前与区(县)教研员联系,由当地教研部门发文,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活动,有时与当地的学科教研活动或学科中心組活动相结合,提高活动的辐射能力。三是为基地校送培到校。工作室走进基地校,各校抓住机会,相关课程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学习。同时,我们还为基地校提供课程问诊服务,以讲座、座谈或个别交流为主要形式,助力基地校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
(二)线上线下共研修
工作室的线下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深度掘进。每次活动的基本动作是“三个一”:一节公开课、一个微讲座、一场研讨会。公开课一般由工作室成员轮流执教,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做好选题和教学设计。微讲座由领衔人和核心成员轮流主讲,每场讲座时间为40分钟左右。研讨会由领衔人主持,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围绕一个学术话题(预先布置),大家轮流发言,要求有深度思考,并制作PPT;二是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主要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
我们一般基于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的“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和“腾讯会议”系统开展线上活动,每月进行专题研修。一是视频会议,围绕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二是话题研讨,由领衔人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布话题,大家进行跟帖交流;三是成果发布,将工作室完成的公开课、活动案例、简报等及时在平台发布。
三、以共享推动共建,为区域课程实施提供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推进是建立在共享基础上的,共享课题成果、共享培训资源,共同促进区域课程质量的提升。
(一)课题引领,创设项目
近年来,工作室承担了市级以上课题6项,并将研究成果在基地校先行先试,让基地校形成特色项目。目前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几乎都有了特色项目,如泰州市姜堰区马庄中心小学的软陶、兴化市景范学校的少年邮局、泰州市滨江实验学校的微课题研究、泰州市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的非遗项目。一个成员带动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带动一个地区,目前成员所在校都已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学校。
(二)县域共研,放大效应
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主题研修不仅惠及工作室的成员,也带动了各区(县)骨干教师的学习热情。各区(县)在安排教研活动时都有意识地将他们的活动和本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整合起来,工作室成为助力各地教研质量提高的引擎之一。
(三)示范推广,区域共进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专题培训在泰州市举行,工作室承担了两节观摩课和一场学生素质展示活动。3年来,工作室举行线下教研活动30多次,开设公开课、讲座50多场,受益教师三千多人次。工作室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功结题,工作室成员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两名教师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两名教师成长为泰州市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目前,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质量不断提高,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实施成为特色,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探索也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柯清超.超越与变革:翻转课堂与项目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6-179.
38705019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