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 石志伟
[摘要]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冠疫情爆发引起全球各国对医药产业的重视。中国多地出台政策,将其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苏州是江苏医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之一,也是医药创新的重要载体。文章梳理和分析了苏州医药产业发展特点,在全球医药大背景下,结合当前相关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苏州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量质提升的路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当前各地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医药产业主要包括化学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在我国还包括中医药产业。在发达国家,医药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支撑[1]。在我国,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看,医药产业成长稳定,投资快速增长,医药大数据、互联网医疗等成为热门投资领域。一是市场稳定增长。据全球知名医药健康咨询服务商IMS统计,2013—2018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约为3.2%,2019年市场规模1.21万亿美元。其中,生物创新药迅猛发展,近5年年均增长8.7%。二是创新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全球70%的新药1,其中,美国创新成果数量全球第一,2008—2019年累计获批新药380件2,全球新药总贡献率达到50%。三是医药投资快速增长,医药大数据等领域成为热门。2019年全球医药領域投资事件达到1943起,金额3304亿元,相较于2013年增长4.5倍3。其中,医药大数据、互联网医疗投资增速达到60%以上,成为最热门领域。从全国看,经过70多年发展,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到创新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当前我国医药企业水平与国际顶尖差距逐渐缩小,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也加速进行。一是产业增速是全球两倍以上。2019年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147.3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利润总额3457亿元,同比增长7.0%4。二是企业水平与国际顶尖差距逐渐缩小。从企业规模上看,2019年全国排名第一的扬子江药业实现销售收入901.8亿元,只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医药企业强生公司总量的16%5。但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恒瑞的研发投入占比为16.7%,在国内研发综合实力排名第一,已超过强生公司的研发投入比例(13.8%)6。三是制度改革加速进行。近年来,国家加速推进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创新医疗器械等一系列政策,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也激发了对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新需求,医药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机制
产业界、学术界对于产业集群的诞生、演进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现有文献认为,创新和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从创新来看,张应青等认为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临近性、产业关联性以及互动关系紧密性的特点[2]。Fu认为创新成果在集群企业网中进行流动、累积和再创造,因而知识溢出不仅能极大地推动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还能有效提高集群边际产出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因素[3]。另有研究者认为吸收能力作为企业对外部知识识别、获取、消化、转化和运用的多维动态组织能力,能够显著降低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门槛,提升集群企业学习能力,提高知识转化效率,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创新的重要来源。集群时刻面临知识贬值的危险,所以需要持续进行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其知识贬值、损耗的程度更高,当知识创造不及时或更新失败,企业可能会由于无法适应其他企业或环境的需求而面临衰退或被淘汰的风险。从品牌来看,谢承宏认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品牌企业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5]。其对集群的形成、发展走向及新企业的凝聚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品牌因素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这不仅有助于吸引众多配套企业不断集聚,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而且能够助推产业集群总体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升。“领导型的大企业开始在生产和金融方面发挥作用,国外的兼并也已增加。”
医药产业集群相比于传统产业集群,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知识和资本投入密集、市场竞争充分等特点,内部集群网络更加丰富,马永红等认为网络结构的合理优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间资源流通的效率,促进集群创新行为的产生[6]。曾婧婧等认为应该积极调整集群网络关系,有重点地支持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他们选取武汉光谷生物城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和与生物城技术供给平台密切联系的企业为样本,搜集企业技术供给需求数据,实证分析了集群网络与集群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认为中介中心度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影响,需要扶持一批处于信息枢纽地位的平台型企业和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实验室经济[7]。
二、 苏州医药产业的特点分析
苏州医药产业规模总量大、企业数量多、发展增速快,具有一定竞争实力。2020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印发《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苏州最具代表性、最具竞争力、占领制高点的“高原”“高峰”产业,成为全球最具辨识度的产业地标。目前苏州医药产业企业多、增速快、创新实力较强,聚集了一批外资龙头企业,内资企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打造医药产业地标有较好基础。
1. 规模效益方面
苏州医药产业规模总量大、企业数量多、发展增速快。一是规模总量大。2019年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超1700亿元1,医药产业总产值1450亿元,体量上与广州(1300亿元)、上海(1500亿元)相当,处于国内一线水平。二是生产制造企业数量多。苏州医药企业2944家,其中医药生产制造类企业2678家。2020年1—6月,苏州医药企业营业收入1140亿元,其中生产制造类企业实现营收956亿元,占比83.9%。三是发展增速快。近几年,苏州医药产业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产值和利润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 细分行业方面
苏州医药产业2019年实现营收1727.8亿元。其中,生物药实现营收146.3亿元,占全市医药产业总营收的8.5%;化学药实现营收413.7亿元,占全市医药产业总营收的23.9%;现代中药实现营收29.3亿元,占全市医药产业总营收的1.7%;医疗器械实现营收986.9亿元,占全市医药产业总营收的57.1%;其他类实现营收151.6亿元,占全市醫药产业总营收的8.8%。总体看来,苏州医药产业布局领域比较广泛,在创新药物、基因治疗、疫苗、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数字化等前沿领域均有布局。
3. 企业实力方面
苏州医药产业拥有2944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584家,规模最大的卫材(中国)2019年营收达41.3亿元。生物药领域拥有企业546家,其中规上企业43家,营收超10亿元企业2家,分别是盛迪亚、信达生物。化学药领域拥有企业535家,其中规上企业91家,营收超10亿元企业8家,其中卫材(中国)、惠氏、礼来3家企业超30亿元。现代中药领域拥有企业37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知名企业包括雷允上、天灵中药、泽达兴邦等。医疗器械领域拥有企业1531家,其中规上企业368家,营收超10亿元企业5家,飞利浦医疗规模最大,2019年营收为25.6亿元。其他类(包括医药平台服务及非零售商贸流通企业)拥有企业295家,其中规上企业69家(表1,表2)。苏州集聚了卫材(中国)、惠氏、礼来、飞利浦、西万拓、强生、罗氏诊断等外资龙头企业和恒瑞、信达等国内龙头企业,营收前30的企业中,外资企业占2/3。
4. 品牌建设方面
苏州拥有一批研发实力强的自主品牌。2019年中国生物药和化学药研发实力排行榜中,苏州有3家生物药企业上榜,占江苏上榜企业数75%;4家化学药企业上榜,占江苏上榜企业数36%(表3)。然而,苏州众多的医药企业仍处于研发阶段。医药企业总量中,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数量为1033家,占比达到35.1%。其中,生物药领域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5.5%。
5. 创新能力方面
苏州医药企业研发实力总体较强,在靶向抗癌生物创新药等前沿领域具有影响力。一是企业研发实力较强。苏州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生物药领域的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和化学药领域的百济神州、亚盛药业、润新生物、再鼎医药入围“2019年中国生物药和化学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2019年苏州1类新药2件,占全省25%。二是部分前沿领域具有全国领先实力(表4)。如全球热点的PD-(L)1单抗抗癌药1,国内上市6款药物,其中3款由苏州制造(信达、众合、盛迪亚)。
6. 支撑体系方面
苏州医药产业具备一定的高级创新要素,产业服务平台功能丰富。一是拥有一批专业人才。苏州拥有医药领域相关从业人员近5万人,姑苏领军人才283位,省双创人才209位。二是产业资本比较发达。苏州集聚了一批医药基金,包括元生创投、通和毓承、聚明创投等,合计规模近百亿元。截至目前,医药企业累计总融资规模超500亿元。三是服务平台功能比较丰富。苏州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一批国内顶尖机构,并集聚了6家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分布在创业服务、非临床研究及评价、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新药研发外包技术服务等领域。四是特色集聚形成。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产业载体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撑。
三、 苏州医药产业集群的问题
苏州医药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内资企业偏弱的问题,如苏州最大的医药企业卫材(中国)年营收为41.3亿元,最大的内资医药企业科森科技年营收为17亿元,而全球第一的美国强生公司年营收为821亿美元。
分领域来看。生物药领域,苏州靶点发现环节缺研发学术机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抗体制备及优化环节缺抗体检测平台;临床前试验缺动物模型平台;临床试验环节缺数据管理平台、第三方分析检测实验室、合同研发组织及临床机构;生产销售环节缺培养基和销售管理体系。化学药领域,苏州抗肿瘤药物主要涵盖肺癌、胃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但抗食管癌、胰腺癌药物尚无企业研制;抗菌抗感染药物主要涵盖丙肝、乙肝、合胞病毒和新型抗生素等,但生产企业较少且规模小;中枢神经类药物主要涵盖阿尔兹海默症、抗精神病、抗抑郁、镇静催眠等,主要生产企业以外资为主。医疗器械领域,苏州设计开发环节缺工业设计;零部件环节缺材料、软件、机械制造、芯片;临床前试验缺动物模型平台和型式检验平台;生产制造环节缺CDMO服务商;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基因诊疗和细胞治疗领域,苏州企业在各环节均有布局,但大多数企业处于起步科研阶段。此外,苏州医药产业的核心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基础辅料、核心工艺还存在依赖进口的问题。
四、 苏州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量质提升的路径
苏州医药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实力。苏州要将其打造成全球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需要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和金融链上发力,在强链补链、培育龙头、集聚要素、扩展应用和强化安全等方面突破。
1. 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苏州的医药产业链条尚有缺失,需要在弱项环节和服务配套方面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一是补足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产业链环节的缺陷。包括引进培育生物药领域靶点发现环节的研发学术机构,抗体制备及优化环节的抗体检测平台,临床前试验环节的动物模型平台,化学药领域的食管癌、胰腺癌抗肿瘤药物企业,医疗器械领域的工业设计企业,零部件环节的材料、软件、机械制造、芯片企业。二是在服务配套方面,提升危废处理能力,增加具备医药行业危废处理资质的企业数量,服务好全市面广量大的医药企业。
2. 大力培育本土品牌企业
大力培育本土龙头品牌企业,解决苏州医药产业存在的企业规模偏小和内资企业偏弱两大问题。一是增加规上企业数量,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能级,提高产业链控制力、影响力。推动基因诊疗和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企业由起步科研阶段尽快进入研发生产阶段,早日实现经济价值。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营收超10亿元的本土企业的比重,改变目前营收前30位的企业中2/3为外资的状况。推动盛迪亚、信达生物等本土龙头企业增强实力,提高品牌影响力。
3. 加大创新要素集聚
集聚高端人才、專业资本等创新要素,以要素集聚推动产业提升。一是大力引进培育医药顶尖人才。通过搭建高端载体、吸引龙头企业、开展高层次合作等方式,引进培育医药领域的苏州顶尖人才,缩小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差距;提高医疗、教育等配套水平,制定和执行好针对高端人才的奖励政策,储备医药领军团队。二是壮大产业资本。改变仅靠科技政策、一事一议等模式进行招商的局面,建立国资平台,在大额投融资方面进行扶持,缓解医药扶持资金缺乏的压力;制定政策吸引专业化医药风投机构,解决医药创新企业早期阶段风险资本不足的问题。
4. 扩展临床应用产品及渠道
扩展下游临床应用产品和渠道,解决临床应用短板。一是推动创新药尽快上市投入应用。推进本地新生代药企如百济神州、基石药业、亚盛药业、泽璟生物等打通堵点,解决痛点,加快研发阶段新药上市步伐,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解决临床资源相对不足问题。推动苏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安全性评价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服务平台等设立,增加医院资源数量,缩小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差距,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苏州仅7家,与北京(46家)、上海(40家)、南京(18家)等城市差距明显。
5. 强化产业安全可控
加强产业链自主可控,在原料、设备、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针对目前问题突出的高端原料辅料、核心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和基础辅料等,降低进口依赖程度。生物药方面,重点解决生物药智能化生产设备等问题,特别是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及配液系统、层析系统、超滤系统等。医疗器械领域,要加强整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如医用数字胶片打印机的热敏打印头等。
参考文献:
[1] 黄晓光,陈家应.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与策略[J].战略研究,2018(14):30-32.
[2] 张应青,范如国,罗明.知识分布、衰减程度与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的内在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8(12):186-196.
[3] Fu Wenxing.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China[M]. Berlin:Springer,2015.
[4] Todorova G, Durisin B. Absorptive Capacity:Valuing A Reconceptualization[J].Ad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3):774-786.
[5] 谢承宏.品牌集群溢出效应的机制与路径: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案例分析[J].社会科学, 2015(12):50-54.
[6] 马永红,张帆.转移企业结网策略、网络结构与知识水平[J].中国管理科学,2017,25(2):187-196.
[7] 曾婧婧,刘定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网络嵌入性、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17 (5):49-56.
[8] 张佳睿.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研究,2015(12):224-28.
[9] 徐维祥,刘程军,江为赛,等.产业集群创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动力演化——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9):103-110.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Suzhou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
Abstract: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that the country focuses. The outbreak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o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hina has issued policies in many places, making them the focu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zhou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usters of Jiangs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In April 2020, Suzhou proposed to build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into Suzhou's most representative, competitive and commanding heights by 2030, and become the most recognizable industry landmark in the world. This article comb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pharmaceutical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relevant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a path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zhou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lust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medical clusters in various region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
Key words:pharmaceuticals;industrial clusters;innovativ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张睿(1984-),男,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石志伟(1982-),男,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物医药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产业创新。
(收稿日期:2021-1-3 责任编辑:顾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