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季泽
摘 要:一直以来,很多学校都在呼吁学生在家也要进行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初中生的居家阅读状况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就如何改变学生居家阅读的观念,以及怎样通过居家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展开讨论。
关键词:居家阅读;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7-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39
课外阅读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家阅读又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形式。很多学校对初中学生居家阅读的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农村地区初中生的居家阅读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应该如何通过居家阅读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选择居家阅读的方式提升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的原因
1.居家阅读可以满足新课改对中学语文的教育期望。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行,教育部对我国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要求是:“初中阅读总字数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至少阅读2至3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是现实情况是,在一些条件的制约下很少有初中生能完成这一目标,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外界条件的不可抗力是首要原因。首先是课堂的阅读时间有限,受到农村特有的生活条件的影响,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并不自由,帮家庭分担工作的责任代替了留校阅读的时间。其次是农村学校的经济条件与城市不同,学校缺少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这样的建筑设施,而对于缺乏阅读资源的初中生来说,居家阅读就成为了达成阅读条件的选择。除了不可抗力,教师的错误认识同样阻碍了居家阅读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可能性。教育部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所谓全面就是指同时发展课堂内外的语文能力。但是,农村的地域性造成的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错误地将语文能力和作业量的多少画上了等号。但是对于原本就起点较低的农村初中生来说,开阔文化眼界和提升语文思维能力才是当务之急,过重的课业负担反而限制了他们自由发展的可能性,无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满足教育期望。因此为了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只要教师转变对学生的课业观念,居家阅读对提升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2.居家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但是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直接将阅读心得灌输给学生,所以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并不强,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让學生通过居家阅读提升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通过居家阅读,学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进行阅读,最后自己进行思考。如果学生适应了居家阅读的习惯,那他们就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自由选择喜爱的阅读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快速提升。
二、怎样通过居家阅读的方式提升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1.端正学生的居家阅读心态,锻炼他们阅读时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时,经常会发现有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学校尚且如此,那么当学生进行居家阅读时就更加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诱惑。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在阅读的时间就要一心一意地投入进去。兴趣是增加学生居家阅读量的好帮手。其实很少有学生喜欢阅读,对于自我注意力控制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不是对某件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在这件事情上坚持下去。正因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引导,具体可以表现为选择想推荐给学生的书籍或文章中的几个精彩部分讲给学生们听,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将有助于他们在后续居家阅读中注意力的集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高开低走”的情况,虽然初中生会凭着兴趣被吸引,但是一旦他们发现文章的趣味性比预期要低,就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除此之外如何为居家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是不小的挑战。自控力是决定居家阅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缺少教师看管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完全集中。选择家中简单安静的角落,并将自己的手机、电脑、零食等全部放到视线以外锻炼他们阅读的注意力会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是因为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分心的物质条件,那么为了达成同样的条件,清空视线内与阅读无关的东西就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阅读中来。因此,在居家阅读之前摆正学生的心态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根本基础。
2.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让学生达到阅读量的积累。为了提升居家阅读的效果,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家中阅读资源的丰富程度。学生在学校的阅读量终究有限,因此为了完成阅读量的积累,学生在家里必须实现大量阅读。对于一些家里藏书没那么丰富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发挥云阅读的优势。当今的时代有着强大的互联网背景,任何书籍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并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开设一个班级共享平台,将自己认为对学生有益的阅读资料上传到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搜索。除了书籍,学生也可以利用纸媒或者互联网提供的实时信息不断补充阅读资源,比如大量阅读新闻类文章,社会生活类文章等等。当他们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对语文的理解自然就会与以前不同。
3.布置相应的阅读计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进行居家阅读时一定要有计划地阅读,否则就只能单纯地满足阅读量,无法得到收获。因此在阅读之前布置相应的计划,不仅能够提升居家阅读的紧迫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着很大帮助。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己设定自己的居家阅读计划,可以同时规划一个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是对学生整体阅读量和阅读目的的掌控,而短期计划是为了让学生切实地达到长期计划。最简单的短计划是今天读多少页,而长计划是这本书要利用多少天读完。这样的计划是学生对自己的居家阅读任务负责任的体现,为了避免学生对居家阅读松懈,也为了确保学生按时展开居家阅读任务,制订计划的环节是不可缺失的。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平时课堂上的教育理念来执行。具体表现可以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看到一些精彩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变为己用,并将自己的感悟写在令自己产生感触的文字旁边。这一过程主要依靠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中的教导成果,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时“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不进行思考就进行阅读的行为产生。因此像这样引导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计划,同时辅助以良好的阅读习惯,方能使居家阅读的效果最大化。
4.落实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家也能自行挖掘文章的精髓。由于学生在进行居家阅读时教师无法像在课堂上一样当面指导,所以教师要传授学生独自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家也能自行探究文章的精髓。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初期都只是单纯地凭着兴趣去阅读,无法真正融入文章之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为了真正做到让学生读有所得,改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阅读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挖掘文章内涵,从文章中学习更多文学知识,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方面内容的结合:泛读、精读和记录。具体来说,泛读就是浏览,即是让学生先对标题和文章大纲进行掌握,因为了解文章想表达的含义是阅读的基本目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篇幅较长但读起来比较轻松的文章,帮助学生在节约了居家阅读时间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因此将泛读放在阅读方法的首位能为后续方法创造基础条件。其次就是精读批注。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方面来看,仅依靠泛读的量来堆砌是不够的。因此为了达到理解作者情感、学习文章的优点所在,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章来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在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的前提下将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逐行扫清阅读障碍,就能够慢慢地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而在此条件下记录下文章的精髓,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文章优点的印象,很容易产生文学素养的深度共鸣。因此,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仅能避免学生走阅读的弯路,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深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5.根据个人阅读习惯以及性格特点,构建属于自己的居家阅读模式。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阅读习惯构建属于自己的居家阅读模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天性的不同决定了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在居家阅读中,更多的自由性意味着在适合自己的阅读模式下效率的提升。因此构建属于自己的居家阅读模式对整体阅读效果来说是有着很大助力的。具体表现为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正确的选择。安静的学生偏向一个人默默地阅读,开朗的学生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一起阅读。这些都是基于性格做出的主动选择,而这些选择会加快学生沉浸于阅读的速度,向着高效率的阅读收获而前进。同时学生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调整:独立阅读时有感情地朗读,多人阅读时尝试情景再现等。像这样多样化的阅读模式强化了学生整体居家阅读的层次,起到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并推动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作用。由此可见,基于个性构建属于自己的居家阅读模式不失为提升自己阅读能力的捷径。
总而言之,为了达到农村初中生的居家阅读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居家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家进行有效的阅读。同时,教师也要联合家長,让家长成为孩子居家阅读的督促者。相信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能够渐渐因此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晨.核心素养视阈下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蓝柳金.让读书成为习惯 用阅读滋养心灵——浅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中),2017(12).
[3]唐龙建.兴趣引导 强化课外阅读,提升农村初中生语文水平[J].文理导航(上旬),2014(6).
[4]丁秀芳.让学生智慧地阅读——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