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思政”背景下完善高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对策

2021-03-15 06:58魏天宇
学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课程思政改革

魏天宇

摘 要:高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抓手,专业课可以说是高校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顺理成章地成为“课程思政”主战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提出了新挑战,找准高校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方向顯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7-00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02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目前上海已开始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为高校提供了较好的氛围环境,共同构建思政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每门课程都讲出了“思政味”,每一位老师都挑起了“思政担”。

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必要性

育人工作是高校履行培育人才职责的核心工作内容,致力于服务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保证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一定要把课堂用好、用足。这里所提到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即是指始终围绕育人的主旨,将价值引领和知识导向全面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要把“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课程中不但可以积累学习知识、扩充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锤炼心志、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这个过程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同时又注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育,真正做到将育人效果实现最大化,将“两张皮”真正意义上变为“一张皮”。

“课程思政”相对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全新的育人载体,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确定了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全方位育人体系中所要承担的育人工作。同步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生价值观,使专业知识和价值引领形成同频共振,一改往日的纯理论说教模式,改用当下学生能够接受并认可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扭转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态度,同时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成为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优秀课程。

社会可以检验出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会考量应聘者是否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显得更为重要。将思政教育渗透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推动学生持续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知识,主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达到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这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要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高校应力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书育人全过程相融合,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互结合,共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

二、“课程思政”对课程管理制度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同样也伴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发生了转变。概况成一句话就是,人民群众期待更好的大学更高的教育质量,但优质教育缺供给不足、不均衡,这更加突显出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问题,而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又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力扩充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构建高等教育强国,不光是解决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然而以上所提到的皆需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保障,课程思政诠释了课程育人最初的教学理念。在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全面融合,将价值引领导入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当中,为高校课程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对学校的课程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提升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并要突显育人的重要地位,在课程实施上打造“全学科育人”教学体系,在课程评价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这就要求学院要不断地对课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一门课程质量的好坏成为日渐突显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的高低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人才培养效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教学生命力的体现。高校的课程管理制度是课程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石,是为保证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同时也是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行为准则和主要依据。高校的课程管理制度一般包含课程设置、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资源利用和开发等教学管理制度。当下,许多高校都在开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这就要求更加关注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在课程思政前提下,高校如果想要提升教育质量,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课程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说高校的程管理制度改革就是提升课程质量的核心因素,对提升高校课程管理能力和助力课程思政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完善高校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

在几十年来不断地摸索探寻中,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但随着我国不断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势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校课程管理制度显然已经无法追随上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脚步,且矛盾日益突显。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教学是通过课程实施的,课程管理制度又是教学运行的核心,因而在高校管理中,课程管理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将会影响着教学运动机制的发展方向和核心内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价值取向都不尽相同,当前应该是课程思政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创新方向,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探寻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的对策势在必行。

1.彰显育人中心地位,打造全学科育人体系。以课程思政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首先在课程规划上就要彰显出育人的中心地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实现“三全育人”,同样课程规划也要坚持以“三全育人”作为出发点。课程规划要在体现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突显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将学生个体发展同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国家的整体战略需求相融合,培养出能够担任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全学科育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彰显出法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各类学科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有机地将立德树人融合在各科的教学当中,将盐融在汤里。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同样也是课程作用的客体,自然而然地成为课程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体制。在教学模式方面,将学生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运用启发式互动课程教学模式,调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全员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给大家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在课程管理全过程中充分融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健全为学生服务的有效机制。高校课程决策理应是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参与,还应让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方面,应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更要注意价值引领和学生个人发展上面,充分赋予学生课堂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评价方面,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并将学生视为评价主体。在课程评价体系中重点突出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时与教师考核挂钩,以达到有效落实课程思政的目的,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学生对课程感觉最有发言权,可以做出直观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对课程进修自主评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健全课程评价机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师资力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关乎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是否能够因材施教,高校课程管理能够顺利实施,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保障高校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基本要求。提高校内每一位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德育意识,在授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善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真正落实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学校可专设“课程思政”激励计划,推动教师加入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当中,例如推出课程思政讲师团等,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探索中,全面培养德育意识。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

參考文献:

[1]杨晓慧.课程思政与学校课程管理创新[J].教育研究,2020(9).

[2]张晓蕊.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13(2).

[3]白洁.我国高校课程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课程思政改革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研究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