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恭城县农业农村局栗木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 桂林 542502)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又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以破坏鸡免疫器官法氏囊,造成鸡体免疫抑制,从而引发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是威胁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虽然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危害性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强化鸡舍管理、清扫消毒、科学免疫接种及合理饲喂等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同时科学利用中草药不仅能够有效防治多种细菌和病毒性疾病,还能提高鸡群的生产力及免疫力,促进养禽业健康发展。
由于鸡的上呼吸道、肺脏、气囊和骨骼彼此连通,其机体为一种半开放系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只要顺利通过呼吸系统黏膜屏障就很容易到达气囊入侵胸腔和腹腔,进而造成体内其他器官感染[1]。
由于雏鸡的自身抗病力低,当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很容易造成雏鸡营养失衡,进而影响雏鸡的正常发育,抗病力低下,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侵袭。
首先,鸡舍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清理鸡舍内的粪污,消毒处理不当,导致鸡群所处的饲养环境恶劣。尤其是当鸡舍通风不及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或粉尘过多,容易造成鸡群的呼吸系统敏感。其次,鸡舍温度控制不当,尤其是当鸡舍内的温度波动较大、鸡舍门缝不严和有贼风进入时,容易引发鸡群感染。同时,除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会感染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大肠杆菌、鸡新城疫病毒、鸡痘病毒、鸡败血性支原体和鸡住白细胞虫病等病原微生物也容易诱发该病。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可感染任何品种的鸡,肉鸡的发病率高于蛋鸡。该病仅见于2~15周龄仔鸡感染,其中以3~6周龄雏鸡发病率最高。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9月为发病高峰期。春夏季节由于气温相对较高,如果鸡舍环境差或鸡群密度大,容易出现大规模发病。同时由于该季节湿润多雨,软蜱和蚊虫较多,容易携带细菌和病毒扩散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可随病鸡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鸡舍、用具、饲料和饮水。健康鸡接触污染物后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感染,也能够经蛋传递,同时人员和昆虫可携带病毒进行扩散。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为5%~15%。其中雏鸡发病的2~3 d死亡率较低,从第4 d开始死亡率呈几何式增长,到第5 d死亡率最高,整个病程持续7 d左右。虽然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发病率较高,但是大多数鸡经过治疗可耐过,而且会反复感染流行,非典型病例的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为5%~8%。
发病初期病鸡的食欲减退,喜饮水,行动迟缓,常卧地不起;精神沉郁,缩头闭目,畏寒扎堆,羽毛松散蓬乱,鸡群之间常啄肛或自啄肛门;病鸡的排泄物呈白色水样,由于病鸡常常卧地不起,肛门四周的羽毛沾染许多泥土;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加重,最后病鸡昏迷,严重病例脱水而死亡。
剖检病死鸡,可见法氏囊明显肿大,颜色呈奶油黄色,囊腔内黏膜皱褶处有多处出血斑,严重的病鸡法氏囊黏膜严重出血甚至萎缩坏死;肾肿大,呈花斑状,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沉积白色尿酸盐;肠黏膜和腺胃素黏膜交界处有多处红色出血点,病鸡腿和胸部肌肉颜色呈暗红色[2]。
发现疫情后立即将病鸡和健康鸡群进行隔离,防止病毒继续扩散。病鸡临床症状较轻时,可在上午的饮水中按照4000∶1∶1∶1的比例添加双黄连、泰乐菌素和安乃近,在下午的饮水中按照4000∶1的比例加入由头孢噻呋钠、盐酸洛美沙星、阿米卡星和加替沙星混合制成的杆净,连续饮服3 d,可有效缓解和控制疫情。也可在发病初期每只鸡肌肉注射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1 mL,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3]。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中医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及益气补肾。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为蒲公英、板蓝根、黄芩和大青叶等,凉血止痢药物为赤芍、白头翁、白芍和焦地榆等,消肿益气补肾药物有熟地黄、茯苓、黄芪和当归等。治疗时可在饮水中增加维生素或0.5%小苏打,以缓解病鸡脱水并补充电解质,同时降低日粮中蛋白质含量,连续治疗1周,通常有显著疗效。
第一,严格控制鸡舍温湿度。由于不同类型和生长阶段的鸡对环境温度要求不一样,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鸡舍温度,尤其是10日龄以内的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需要人工保温以免受凉。而合理的相对湿度能够降低鸡群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几率,避免或减少气囊炎和支气管堵塞等疾病。同时,合理的湿度也会降低空气中的粉尘,避免雏鸡羽毛过干。鸡舍适宜的温湿度见表1。
表1 鸡舍适宜的温湿度
第二,合理控制鸡群的饲养密度。不同日龄鸡的饲养密度不同,1~2周龄、3~5周龄和 6~10周龄小鸡笼养的适宜密度为 50~60 只/m2、30~40 只/m2和 20~30 只/m2,1~2 周龄、3~5 周龄和 6~10 周龄小鸡地养密度为 30 只/m2、25 只/m2和 20 只/m2。
第三,为鸡群提供营养均衡的日粮,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满足鸡群的正常代谢需要。
第一,每天定时清扫鸡舍。饲养管理人员每天定时清扫地面粪便,清洗料槽、水槽和杂物,保持地面干燥。第二,定期消毒。消毒前对鸡舍地面、墙面、笼具和用具用清水冲刷,然后用2%火碱水溶液全方位喷洒消毒,1 h后再用氯制剂或醛类消毒剂喷洒消毒,空舍1周后再使用。坚持全进全出原则,严格控制鸡舍内人员和运输工具流通,人员出入鸡舍前后必须消毒。第三,定期驱虫。鸡常见的寄生虫有前殖吸虫、绦虫和蛔虫3种,饲料中混入六氯乙烷(0.3 g/只)可防治前殖吸虫,3 次/d,连用 3 d;服用 0.2~0.3 g/kg体重硫双二氯粉可防治鸡绦虫;服用40~60 mg/kg体重驱虫净可防治鸡蛔虫[4]。
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出生后接种弱毒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4~16日龄时接种弱毒疫苗,饮水免疫;24~26日龄时接种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免疫;种鸡在10~12周龄接种中等毒力疫苗,18~20周龄接种灭活苗,肌肉注射免疫。
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与鸡群生理、营养和环境管理等因素有关。由于鸡传染性腔上囊病容易在3~6周龄雏鸡群中急性暴发,而且会反复感染流行,数次感染后的鸡群呈现非典型症状,待鸡群发病时法氏囊已出现不同程度病变,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因此对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对鸡传染性腔上囊病应以预防为主,强化日常管理,通过科学防治降低疫病传播,进而将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的发病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