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萍,黄 勇,郭伟昌
(1.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2.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原因是患者的下肢表浅静脉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一般患者不会发生显著的不适感,少数会具有沉重和肿胀感,并表现为下肢浅静脉不规则膨出和扩张、弯曲等[1]。据有关研究[2]指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病情未及时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加重,并损伤血管、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严重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由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诱因是静脉壁结构异常和静脉高压,则临床治疗时要从上述情况着手,目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得到的临床疗效参差不齐。腔内激光与泡沫硬化剂均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常用治疗方法,为了解上述方法的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情况,本次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腔内激光和泡沫硬化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9~73岁,平均(52.8±10.2)岁;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8~74岁,平均(52.6±10.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腔内激光治疗:硬膜外麻醉,于患肢腹股沟韧带下卵圆窝位置切开,切口长度1~2 cm即可,将患肢的大隐静脉主干行高位结扎;经患肢内踝上端穿18#针至大隐静脉,随即将0.035in的超滑导丝置入,观察导丝到结扎位置时,取出穿刺针,经导丝穿激光纤维在F5导管内,远端到结扎位置时将导管退出2~3 cm,保证激光纤维的顶端和导管距2~3 cm;妥善连接980 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发射功率设为12 W,保持1 s的间隔时间,设脉冲时间为1 s,激光发射和后撤光纤维同时进行,控制单次后撤距离为3 mm;光纤维后撤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红光闪烁的位置,及时给予适当的加压,让静脉壁有效收缩和闭合。发现大隐静脉的分支及曲张静脉团时,直接把光纤维刺入并发射激光,给予常规术后抗感染。
观察组:腔内激光、泡沫硬化剂联合治疗,腔内激光同于对照组;泡沫硬化剂治疗:以5 ml的注射器给患者的患肢大隐静脉分支和曲张静脉团多点穿刺,回抽注射器有血时,把针头固定住;大隐静脉结扎后给每个注射点进行远端泡沫硬化剂推注,大约2~3 ml即可。
1.3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表(VCSS)评价患者的静脉曲张情况,分值范围0~30分,得分低说明静脉曲张程度轻。
参照《下肢浅静脉曲张诊治微循环专家共识》[3]判断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症状均已消失,无肉眼可见的静脉曲张,超声检查显示无反流;有效:症状显著改善,存在较小的肉眼可见的静脉曲张,超声检查显示有少量反流;无效:病情改善未达到上述显效或者有效的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患者围治疗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围治疗期指标比较
腔内激光治疗是下肢静脉曲张常用的方式,治疗操作属于微创,治疗期间患者承受的痛苦小,且治疗后无需较长时间康复,由于创伤较小,所以并不会带给患者机体较大的创伤,患者病情愈后留下瘢痕的风险小[4]。但有报道[5]指出,腔内激光能将人体静脉中的血液有效气化,促使静脉管腔闭塞,并不能明显控制炎性反应,对患者患肢局部的微循环改善作用较小。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泡沫硬化剂治疗主要是给发生筋脉曲张的位置局部注射泡沫硬化剂,目的在于抑制患者静脉血管壁出现炎性反应,在治疗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予压迫,便能起到促静脉萎缩的效果,从而加快肉芽组织的生长,生成纤维条索,改善毛细血管的渗透力和局部循环状态[6]。
本次将腔内激光和泡沫硬化剂联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少,同时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时间短,VCSS评分由(14.8±3.0)分降低到(3.9±0.50)分,治疗总有效率达96.67%,说明患者的病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由于上述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能有效激发患者的血管活性,加强血管抵抗力及张力的作用明显,并能加快血管中的血液流动,所以患者病灶局部的微循环改善显著,且炎性因子释放被严格控制,故而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消失,静脉曲张得以彻底消除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