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晟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胃癌属于我国作为常见且高发的消化系统肿瘤,且主要是以腺癌为主要病理改变,由于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一旦确诊往往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不仅延误治疗,而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目前临床治疗胃癌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为主,且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胃癌的治疗效果获得了显著的改善[2]。然而研究指出由于胃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局限性,使得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成为衡量和制约腹腔镜手术的重要指标[3]。为此本院自为2016年开始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引入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技术,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结肠镜或病理组织活检诊断明确且均为腺癌;②均符合手术指征且为首次手术;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者;②存在远处转移者;③术前接受放化疗治疗者;④严重沟通交流障碍者;⑤拒绝手术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腹腔镜治疗的对照组和应用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技术的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50.52±5.21)岁;病理分类:高分化8例,中分化10例,低分化12例;分期:Ⅰ期11例,Ⅱ期9例,Ⅲ期1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50.61±5.43)岁;病理分类:高分化7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12例;分期:Ⅰ期12例,Ⅱ期9例,Ⅲ期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以及分期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建立气腹并维持12 mm Hg(1 mm Hg=0.133 3 kPa),再建立切口并置入腹腔镜观察胃癌的病灶,同时对腹腔内部情况如有无腹水、腹膜种植以及肝转移等情况进行观察。之后严格按照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进行病灶清除,常规清除淋巴结后检查完毕,缝合和关闭切口。观察组术式同对照组,但在清扫淋巴结时采用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技术,即按照术前预定方案将整个淋巴结清扫区域和顺序进行排序并依次进行清扫,本研究按照No.4sb、No.4d、No.6、No.7、No.8a、No.9、No.11p、No.5、No.12a、No.1、No.3、No.11d、No.10、No.4sa、No.2、No.19、No.20、No.110、No.111的顺序完成相应区域的淋巴结清扫。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进行观察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传统腹腔镜技术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患者的创伤和刺激,使得手术治疗效果获得了明显改善,然而由于腹腔镜存在的术野狭窄使得淋巴结清扫效果并不理想,从而使得腹腔镜患者术后疗效无法达到预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或矛盾[4]。
国内学者胡建昆等在研究中提出了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概念[5],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与采用常规腹腔镜进行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相比,采用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的观察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通过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不仅能够使得术者在操作中通过有序的全面的淋巴结清扫,确保了完整清扫的达成[6];而且通过术者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使得整个操作流程更加程序化,因此不仅并没有增加手术的难度和延长手术时间,相反还使得淋巴结清扫的效果超过常规腹腔镜清扫。
综上所述,顺向式模块化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手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不仅不会增加手术的难度以及患者的并发症,而且还能够提高淋巴结清扫效果,因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