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临床效果

2021-03-15 05:15廖章渝曾宪辉刘泉华杨志武李民浩钟清源钟群华
吉林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氨甲环酸置换术

廖章渝,曾宪辉,刘泉华,杨志武,李民浩,钟清源,钟群华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骨二科,江西 赣州 341400)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目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及严重退行性髋关节等疾病的最终疗法,通过应用人工髋关节重建关节结构,达到解除髋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保持关节稳定及调整双下肢长度等作用。但术时要劈开臀大肌、切断外旋肌群,这样不可避免的损伤周围血管肌肉,且还需进行切除股骨颈、磨锉髋臼及扩大髓腔等操作,术中出血量多,极易诱发失血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所以如何有效减少THA围术期失血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除了精湛的技术、有限缝扎血管、术中控压及自体血回输等[2]方法外,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应用氨甲环酸在THA中失血的影响,但方法种类多样,主要有口服、静脉滴注、关节腔注射外用等,尚未形成统一用药方案[3]。本研究旨在分析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伤二科自2017年1月~2019年12月行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奇数、偶数分组,分成奇数组(对照组)与偶数组(观察组),各29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58~82岁,平均(68.23±4.47)岁;左侧13例,右侧16例;股骨缺血坏死12例,股骨颈骨折15例,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手术时间87~128 min,平均(102.23±14.40)min。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60~77岁,平均(67.75±4.39)岁;左侧14例,右侧15例;股骨缺血坏死8例,股骨颈骨折19例,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2例;手术时间83~124 min,平均(103.20±13.27)min。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告知书;②无手术禁忌证,均为初次单侧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③术前血红蛋白>110 g/L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髋关节置换病史或翻修病史;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者;②肝肾功能不全,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对本次研究用药存在过敏者等。

1.2治疗方法:两组均行硬膜外麻醉,手术由本科室同一医师团队完成,采用髋关节外侧手术入路,使用的假体均为同一厂家的同种生物型髋关节假体,术口常规留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对照组不予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治疗;观察组则将2.0 g氨甲环酸注射液(厂家:湖南洞庭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 ml:0.5 g,国药准字:H43020565,产品批号:A171007)用生理盐水配制至50 ml混合液在关闭术口后经引流管注入关节腔,夹闭引流管4 h,4 h后打开引流管,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记录两组术口引流量,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抗凝防静脉血栓、活血、止痛等治疗。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两组术前24 h、术后12 h、24 h及48 h均行抽血检测血液分析统计血红蛋白(HGB)值,当患者HGB<70 g/L时给予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记录两组输血情况;术后7 d复查下肢静脉彩超统计出现血栓情况。其总失血量计算依据Nadler等[4]公式执行: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

2 结果

2.1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前24 h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及48 h血红蛋白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比较

表2 两组术前24 h与术后12 h、24 h及48 h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输血率比较:观察组中需输血患者1例(输血率为3.45%)少于对照组的6例(输血率为20.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髋关节置换术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及提高,但术中操作复杂,仍具有较大创伤,特别是老年患者,术后常出现贫血症状,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等患者,极易并发因失血性贫血带来的嗜睡、脑梗死、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甚至诱发死亡,其术中出血量与术后隐性失血便是导致贫血的关键原因[5-6]。所以如何减少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失血是目前临床骨科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氨甲环酸为赖氨酸(1.5-二氨基己酸)的衍生物,其发挥止血作用的药理机制[7-9]主要为:①本品的化学结构与赖氨酸相似,能竞争性地阻抑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吸附,从而防止其激活,保护纤维蛋白不被纤溶酶所降解和溶解,达到止血疗效;②氨甲环酸能与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的纤维蛋白亲和部分的赖氨酸结合部位(LBS)强烈吸附,可减少纤溶酶原的吸附率,从而减少纤溶酶原的激活过程,以减少出血;③血液循环中存在各种纤溶酶(原)的天然拮抗物,但这些拮抗物不能阻滞已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的激活物所激活而形成纤溶酶,纤溶酶为一种肽链内切酶,在中性环境中能裂解纤维蛋白的精氨酸和赖氨酸肽链,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并引起凝血块溶解出血发挥止血作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具有明显优点,主要体现在:①直接通过引流管注射到达髋关节腔,操作简单方便;②药物有效浓度直接作用关节腔及周围组织出血点,靶向作用明确;③药物直接浸润关节腔属局部浸润外用,且术后4 h内呈夹闭状态有利用药物浸润,高浓度药物集中浸润作用靶区,呈现缓慢弥散过程,作用时间持久,且进入血液浓度极低,极大降低血栓形成、药物不良反应等风险,安全性可靠;④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关节腔成负压状态,药物可起到填塞压迫止血作用[9-10]。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12 h、24 h及48 h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输血患者1例(输血率为3.45%)少于对照组的6例(输血率为20.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医者经应用氨甲环酸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失血得出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11-13]。综上所述,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猜你喜欢
氨甲环酸置换术
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在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期间用不同的氨甲环酸止血法对其进行止血的效果
反肩置换术
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