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雯 钱湫艳 陈倩 周圣兰 吕相友
摘 要:城市化的加速使得乡村与城市在经济水平、文化氛围、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凸显,这一背景对乡村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乡村定向师范生对未来乡村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调查研究,分析定向师范生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帮助专门培养师范生的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一批“下得去”、 “留的住”的有乡村情怀的教师,振兴乡村教育,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乡村教师;乡村定向师范生;师资流失
减少乡村教师流失、保障乡村教师力量是逐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必要路径。特别是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国家培养的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进一步增加。但乡村与城市各方面的条件存在差距,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目前乡村年轻教师流失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照此趋势,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定向师范生由乡村“逃离”向城市。针对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笔者结合问卷调研,聚焦江苏省内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来展开探究。
一、解决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打造稳定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关注乡村教师流失,明确导致其流失的原因,并基于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问题,能够有效地稳定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对岗位的满意度,安心执教。
其次,充分释放乡村教师队伍的教育价值,能提高乡村基层教育水平与质量。教育事业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要素,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当前乡村教师流失问题明显的情况下我们明显能够认识到乡村教师对当前生活与工作满意度偏低。因此通过关注乡村教师的需求,创造合适的条件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助于未来乡村定向师范生轻装执教。同时帮助各专门培养师范生的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真正扎根于乡村学校的教师。
二、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原因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为具体了解当前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对于未来工作扎根乡村的意愿情况,本文设计针对江苏省内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调查问卷,聚焦未来乡村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江苏省内高校在校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展开调研,从中搜集相关数据信息,来支持本文的研究。研究中共设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并测定有效的问卷数量是500份,问卷有效率达90.9%。
(二)问卷数据情况与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设计了21个问题,涵盖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对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的认知、学校课程设计的看法、职业认知与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从调研信息可以看出目前定向师范生生源来自县域地区(如图2-1),他们对定向师范生的责任与岗位情况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如图2-4和2-5),但是在专业选择方面多不是单纯因为希望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如下图2-2),在职业规划中打算长期留在乡村执教的人员占比偏低(如下图2-3和2-6),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情境、薪资、安全、教学环境、婚姻与住房等方面比较关注。
虽然以上信息反映的是在校定向师范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但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透视当前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以调研问卷信息为基础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展开具体分析:
1.生理需要层次
在回答作为乡村定向师范生对未来有什么担心的问题时,56%的在校定向师范生表明担心未来住房与婚姻问题,没有舒适的住宿条件以及待在乡村限制他们寻找婚恋对象等。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这些生理需求是人最基础层次的需求,具体到乡村教师而言,就是在乡村执教中要有基础性的生活物质保障。在国家政策偏向乡村教育的情况下,在工资水平与城镇无差别甚至更高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定向师范生担心乡村的基础配置较差,生活条件、娱乐设施和教学条件都相对落后。这也是导致部分乡村定向师范生对农村教师职业的满意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2.安全需要层次
通过调查显示,46%的定向师范生担心未来在乡村学校工作时生病就医的卫生安全、上下班路途的交通安全等。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主要包括人对稳定环境、生命健康的需求。一方面,乡村地区医疗水平较城镇而言仍有差距,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在乡村无法得到较好较及时的医疗救治;另一方面,部分在校定向师范生的住所不在乡村,尽管他们还未走上工作岗位,却已经开始担心每天往返家校的奔波和安全。这都是导致乡村教师和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安全需求层次偏低的原因。
3.归属与爱需要层次
关于如果五年服务期满,您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显示,40%选择考研深造,40%选择想调往县级以上学校工作,只有18%选择留教。显然,即使五年过去,这些定向师范生仍无法真正做到扎根乡村。这就联系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个体在集体中的被接纳与密切关系的构建。对于部分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而言,乡村教师这一职业仍是陌生的,有不少乡村定向师范生担心难以融入乡村学校,感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与包容,因此就容易导致个别乡村定向师范生尚未进入工作岗位就已经抱着消极情绪,其服务期满后离开的想法愈加强烈,这为乡村定向师范生未来的流失埋下了伏笔。
4.尊重需要层次
问卷数据显示,65%的在校定向师范生担心乡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新教师缺乏信任,不认可新老师的教学要求,难以实现家校合力教育。这就涉及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即个体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与认可。在校期间,乡村定向师范生会感受到来自老师和朋辈的尊重与认可,內心得到满足。而走上社会后,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这些都是当前定向师范生们所担忧的尊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形。
5.自我实现需要层次
问卷中关于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有81%的定向师范生认为学生基础弱,84%认为乡村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了他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在教学上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教学成果见效甚微,没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反映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个体追求实现自己能力或潜力,并促进其完善的过程。加之,乡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保守,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难以得到运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教学的信心。因此也导致了不少乡村定向师范生比较悲观,还没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就自觉能力或潜力无法得到施展挖掘。
三、解决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流失及预防未来乡村定向师范生流失的对策
(一)优化政策,加强教师薪酬福利待遇
必要的工资福利是当前城市化发展中满足乡村教师生存与生活需求的基础,是乡村教师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保障,它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乡村教师的流失率。然而基于实践调研分析,就江苏一省而言,不同地区的教师待遇差距很大,而城镇与乡村的教师待遇差距更大,特别是苏北地区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普遍担忧工资福利差、教师经济状况差、生活压力大的现实问题。鉴于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乡村定向师范生担忧的这一工资待遇不理想现状,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从工资、福利等方面来改善乡村教师的经济现状,为乡村定向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减轻经济压力,提供经济保障,满足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具体来讲,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国家在结合当前乡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城市化发展形势,对乡村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的政策进行调整。政府需要不断拓展扶贫工作范围和力度,针对乡村地区的学校,国家应当将其纳入到扶贫对象范围中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如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等,同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这样可以解决乡村定向师范生所担心的乡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缩小乡村和城镇的教育基础的差异,间接提高乡村定向师范生对未来乡村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第二、创新教师工资发放体制。做到每月按时按点发工资,坚决不拖欠乡村教师工资,并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福利政策规定,确保乡村教师的各种福利,尤其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国家还可以根据特殊情况来适当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发放标准。这样减小未来走上岗位的乡村定向师范生的生活压力,提升其生活幸福感,以此形式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学校管理应合理分配政府下拨的教育资金。把握好乡村教师工作环境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教学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家庭有特殊困难的乡村教师多加关心,关注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切实做到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深化感情,培养本土化教师队伍
对于乡村定向师范生所担心的爱与归属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对乡村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加强对乡村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关注,为现任职的乡村教师及即将入职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打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如定期举办教职工生日会,开展团建活动、重视优秀教职工评奖晋升活动等,总之通过多种形式深化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的关系,满足教师的爱与归属需求,培养扎根乡村的情感,激发教师的乡土情怀,从而减少在校的乡村定向师范生对未来教师工作可能产生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对于部分即将走上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生活在城镇的乡村定向师范生,学校也要做好交通保障计划,可以提前配备相应的车辆、提供住宿、三餐等,以保障他们的正常有序的工作和生活。其次,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互动,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应多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交流,培养双方的深厚同行情,为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努力。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部分地区的定向学校领导和教师可以在暑假期间去看望这些乡村定向师范生,带他们走进校园去体验,增进他们和学校教师领导之间的关系。最后,大学期间高校应当为乡村定向师范生开设更贴合他们实际情况的课程,适时进行调整,比如考虑到乡村学校的情况、如何适应乡村学校的人际关系等相关课程,让他们提前对乡村学校的情况有所认知。
(三)加强管理,加快学校民主化建设
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乡村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的提升。教师工作环境包含的面比较广,概括地讲主要指的是教师具体从事工作和学习活动的校内外环境,其中教师工作环境主要指的是人文环境、用人环境、人际环境、教学环境、校园环境等。具体来讲,人文环境层面主要指的是学校要重视为乡村教师营造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同时加强教学政务公开,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用人环境主要指的是学校要为乡村教师建立公平公正、严格考核、公开竞争的准入机制。针对在校的乡村定向师范生,重视其专业生涯中 各方面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乡村教师整体能力。教学环境层面,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技术、依据学科特点来配备各类教学设备和器材,以更好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校园环境层面,主要针对乡村学校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让乡村定向师范生在当前城镇与乡村差距明显的情况下,增强对乡村学校校园的满意度。
(四)强化宣传,构建尊师重道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社会上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知的逐步深入,国家的政策还将继续向教育领域倾斜,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开始感知到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在逐渐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相关晋升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这一消息仍未被在校的定向师范生们所熟知。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尊重亟待增强,一些社会组织可以为乡村教师设定特别激励绩效奖金,可以为在校的定向师范生们设定特别奖学金、荣誉奖章等,来激励他们更好服务乡村教育事业。同时在乡村地区政府要注重宣传尊师重道的相关内容,提高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中的职业荣誉感,满足其内心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有效地降低乡村教师的流失率。
(五)端正认知,提升自身职业荣誉感
职业荣誉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体现。不论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教育改革趋势看,还是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看,乡村教师与乡村定向师范生加强自身文化知识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提升文化知识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乡村教师与乡村定向师范生自身的情况具体探索,在这里以乡村定向师范生为论述对象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升其职业荣誉感:
首先,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激发自身潜能。乡村定向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注重从社会中学习,学习人际交往的经验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并将这些学习收获运用于将来的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和管理当中,构建民主、和谐的沟通氛围。其次,乡村定向师范生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用书本专业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拓展自己的见识。再次,师范院校在针对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的教学中,要重视对他们职业荣誉感的培养,开设职业认知指导,建立他们对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的认知。最后,乡村定向师范生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理解乡村教育事业的艰巨性与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并通过潜心教学来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与进步。
结论
总之,关注乡村教师的流失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教师管理中,我们要多措并举,以优化政策加强教师薪酬福利待遇,通过深化感情培养本土化教师队伍,加强管理促进学校民主化建设,端正认知以提升自身职业荣誉感,强化宣传以构建尊师重道社会氛围。通过这些方式措施来充分满足乡村教师的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以降低乡村教师的流失率,同时也预防未来走向乡村教师岗位的定向师范生们的流失,促进其在乡村教育中发挥更大价值,形成真正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余應鸿,常宝宁.乡村定向师范生配置政策及其优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20(3):73-80.
[2]韦吉飞,刘达.多元城镇化中新生代乡村定向师范生"经济杠杆"激励效应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6):69-76.
31095003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