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红色足迹前进(二)
——甲秀里318号毛泽东旧居

2021-03-14 13:45孟露雨侯晨斌
上海房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里弄旧居石库门

文/孟露雨 侯晨斌

在茂名北路威海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掩映着一排老式石库门建筑,其中一间曾是毛泽东1924年第十次来到上海工作时所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和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工作时的住所,这就是位于上海市茂名北路120弄5-9号的“甲秀里”毛泽东旧居。

甲秀里建于1915年,这几栋房屋原为慕尔鸣路(今威海路)甲秀里317、318、319号,建筑面积约576平方米,建筑总长度约23.2米,总宽度约13.2米,砖木结构,系典型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毛泽东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中旬,毛泽东来到上海,刚开始住在三曾里,没多久就搬到甲秀里318号(现茂名北路120弄7号)内,挚友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已住在楼上厢房。毛泽东看到这里石库门里弄环境安静,距环龙路(现南昌路)44号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不远,便于同年6月把杨开慧、岳母及毛岸英、毛岸青接到上海甲秀里318号住下。

毛泽东白天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上班,负责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黄埔军校在上海招生,指导国民党区分部工作,组织成立平民教育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及青年运动委员会,组织筹备上海各界追悼列宁大会等,晚上还要伏案工作,有时就睡在机关办公室里。夫人杨开慧除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外,还在家里方桌上帮助毛泽东誊抄文稿,与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一起参加妇女运动,每周两个晚上去沪西小沙渡路沪西工人夜校教书。那时毛泽东身兼数职,工作繁忙,还时常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1924年底,毛泽东因积劳成疾,身体虚弱,患上神经衰弱症,在杨开慧陪同下又回到湖南。①

1964年上海市文化局对茂名北路120弄5、7、9号三幢房屋进行修缮。1977年12月,这里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设立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房屋内部的居民迁出,甲秀里进行了彻底大修,7号建筑成为毛泽东旧居原址陈列馆,5、9号建筑成为毛泽东纪念馆,1999年12月向公众开放。2013年,毛泽东旧居进行了局部维修。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通过了静安区文化局提出修缮茂名北路120弄毛泽东旧居的申请,由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承担旧居的修缮设计,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修缮施工。

设计团队在修缮前对旧居建筑现状进行仔细勘察,发现甲秀里的里弄格局与一般的石库门里弄有所不同:传统的石库门里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而甲秀里这几栋房屋却是坐南朝北的。

通过查找历史照片、翻阅1948年的行号图、查看1948年的天地航拍图等一系列考证工作,发现甲秀里原来的入口在现在的威海路上,最早为慕尔鸣路甲秀里317、318、319、320、321号,1934年公共租界当局重编门牌,改其为威海卫路(后改名为威海路)583弄15、17、19、21、23号。其中15、17号为一组,19、21、23号为一组,共用一条弄堂,其入户的石库门“隔弄相望”。

本次修缮设计的总负责人陈中伟介绍,如此布局是因为甲秀里原来的开发商不是很大,在拿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考虑到要有效且充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故形成了这独特的“门对门”的里弄空间格局。

1948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的上海历史行号图

可惜的是,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原甲秀里威海卫路583弄15、17号被拆除改建为高楼,仅保留了门前的弄堂和19、21、23号这一排里弄房屋(21号为毛泽东旧居),“门对门”的里弄空间格局不复存在,15、17号石库门被围墙所取代。因此,在本次修缮工程中,设计团队提出了恢复甲秀里里弄空间格局的方案。方案经过专家多次评审、论证,最终按照甲秀里正立面样式在对景墙上新做立面,复原立面采用老青砖砌筑,实现整体风貌统一的效果,恢复了弄堂的历史风貌和格局,同时又遵循可识别性原则,石库门门套采用斩假石做法,与原有的石材门套有所区别。

整个工程团队在两年中,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寻找甲秀里的历史资料,分析建筑原来的样子,甄别资料的原真性和真实性,这也是修缮设计不同于其他新建类设计的地方。特别幸运的是,通过多方努力,找到了一份1960年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乔舒祺先生亲手绘制的威海卫路甲秀里复原设计图纸,这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纸成为整个修缮工程“修旧如旧”的重要依据。

依据该图纸,采用传统材质和工艺,并参照同时期相类似的建筑,对建筑室内外典型细部(门头、弄堂对景墙面、石库门、门窗形式、窗楣窗台、墙面线脚、山墙、彩排头、檐口、线脚、弹格路等)进行逐一复原、修缮,最大程度地恢复毛泽东旧居石库门的历史风貌,力求修旧如旧,同时修缮房屋的残损部位,全面提升建筑环境品质,优化结构消防安全、机电配套设施。

在修缮前,甲秀里入口门头采用黄色真石漆,与石库门的青砖外墙极不协调;入口西侧紧贴一家五金店,门面店招影响甲秀里风貌;弄堂内部电线凌乱;地面青砖布满青苔,雨天十分湿滑。

在业主、街道等多方努力下,本次修缮迁走了门口的五金店,将其改为毛泽东旧居服务中心及安检厅,拆除原有搭建,重新设计立面,扩大疏散通道,使外立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又有可识别性,使其成为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接待宾客、售票、展示周边环境的一个主要入口功能。入口门头采用传统工艺重做青色水刷石,大铁门外增设枪篱笆遮挡,重做毛石防滑铺地,清理架空线路,将配电箱移至隐蔽部位,整体提升院内环境。

进入陈列馆入口,迎面是毛泽东一家的铜像,一侧的墙壁上镶嵌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七首诗词石刻。原先的铜像直接落放在室外地坪上,访客参观时,对铜像处于俯视的角度。这次修缮为铜像定制了一个基座,将铜像抬高,使访客视角成为仰视,并在基座旁配上了毛泽东一家的介绍。

参照历史图纸修正了外立面错误的红砖线脚,铲除这些部位的砖片,定制石库门的门楣山花、窗楣、窗台、檐口压顶等装饰细部。1960年的图纸上不仅有内部结构,甚至还包括门头山花的纹路,为修旧如旧提供了形象的参照。按传统工艺重做铁质窗格栅、木百页窗、木窗、木门等构件。按传统工艺重做勒脚,用水泥砂浆粉刷勒脚顶端,形成弧形凹凸线条,与石库门勒脚交接面以45°斜面过渡。

在室内,参照历史图纸,借鉴相似建筑做法,按传统工艺,采用红心杉木复原挂落纱格,重做木室板墙及上部板条格栅,编织角度由原来的45°改为60°。对破损的屋架、椽子、檩条等木料进行替换修缮,按照传统工艺,重做钢丝网石灰吊顶。参照中共一大会址的形式补配旧居本体部位的门执手、插销、风钩等五金件。

经过修缮后的甲秀里,恢复了历史原貌及空间格局,老馆原来老化的陈设被优化,新增了大量毛泽东1924年在上海工作期间的书信、文件等展品与史料,重现了毛泽东一家当年居住时的场景,重点展示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上海的活动足迹。

为紧扣旧居主题,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在老馆资料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实物、图片、照片、书籍、报刊、视频、书信、批示、手稿、遗物与画作等资料,其中不少文件与信件上都有毛泽东的手迹和批复,非常珍贵,如毛泽东手迹《毛泽东致平教委员会诸同志函》等。这些史料原件保存在中国台北国民党党史馆,部分是首次在大陆展出。

如今,参观甲秀里旧居,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光辉业绩、追忆共产党人战斗经历的市民络绎不绝。作为传承上海红色基因的重要场馆,修缮后的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俨然成为国内外游客寻找上海红色印记的“打卡”地,成为都市繁华盛景中的一抹红色璀璨。

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史料由甲秀里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提供。

猜你喜欢
里弄旧居石库门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分类情况简析
伟人旧居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居住功能更新方式探索
多元与包容
上海里弄认同的多层线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随想・延安
——于毛泽东旧居前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