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佳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本节课主要针对的是高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地理知识基础较薄弱,读图、析图能力较差,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相对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类比分析,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且此时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可采用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集中学生注意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出地震波的定义。
②说明地震波的类型极其特点。
③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曲线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各圈层的联系,产生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地震波的相关概念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用地震波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进行分析。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观察法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前几课呢,我们抬起头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低下头,看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师活动:如果想看看地球内部,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向下挖等。
教师活动:解释向下挖的不可行性,并引出买西瓜时拍打西瓜挑西瓜。
板书:地震波及其概念。
设计意图:用拍西瓜来类比地震波,开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讲解
1.地震波
教师活动:通读教材,找出地震波的概念,通过提问地震来临时感受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引出横波及纵波,并讲解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传播介质下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解以及教材内容,总结出地震波的特点,以及横波纵波的传播规律。
设计意图: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并且所能通过的介质也是不同的,这是后续地球内部各圈层进行划分的主要依据。因此对这一知识点应该重点讲解,为后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特点划分打下基础。
2.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对比横波、纵波发生明显变化的面,找出这个面,并对地球内部各圈层进行划分。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找出变化剧烈的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教师活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把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引导学生根据横波纵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对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及小组讨论,总结下图。
圈层名称 特征地壳 固体外壳厚度最小(平均厚度17 km)陆厚洋薄地幔 固态上地幔上部是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地核 非固态温度高、压力大、密度大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主要问题还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读图、分析图解决的,这样一来,一是对学生前半部分所学知识的巩固,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类比分析:把地壳类比喻蛋壳,地幔类比喻蛋白,地核类比于蛋黄。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分析,将比较抽象复杂、无法进行直观感受的地球内部结构与我们常见的鸡蛋相联系,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3.课堂小结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内部结构,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了解地球,更要学会如何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希望同学们在本节课结束后,都能够对爱护地球有更深的认识,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最后,呼吁学生对地球进行保护,这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也将整节课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升华。
4.教学反思
(1)要善于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类比真实环境
地震波及地球内部结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遥远的概念。因此,我们运用如何挑西瓜来引出地震波,以及运用鸡蛋的内部结构,来类比地球内部的结构。这样一来,深奥抽象的知识就变得更加易懂且具体化了。学生也能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因此在日后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类比教学方法的应用。
(2)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与思考,将更多思考机会交给学生
在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划分时,教师并不是将所教授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横波、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介质及速度的不同,并结合示意图进行分析。给学生更多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