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街幸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280)
高血压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动脉血压升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由于血压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致使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攀升。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有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随着血压升高可能加重以上症状,症状较为严重时可能损伤心、脑等器官,引发中风、心梗等心血管疾病[1],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高血压一旦确诊需终身治疗,反复住院加重患者及其家属负担,易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因此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相关文献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收效甚微[2],而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缓解病情。 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10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7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 例,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龄65~82(70.13±1.18)岁。 对照组中男24 例、女26 例;年龄66~83(71.50±0.32)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知晓研究意义;(2)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患者[3];(3)年龄≥60 周岁的患者;(4)规律服药半年及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1)因酗酒、吸毒和其他原因不能遵从治疗方案或有严重精神疾病者;(2)临床资料不全或缺失者;(3)患继发性高血压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法如下:给予患者身体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等基础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 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1.3.2 观察组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方法如下:(1)出院前,护理人员记录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方式、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生命体征、服药时间、服药种类,并为患者建立高血压管理档案[4];(2)出院时,护理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联系,并将患者由医院到社区护理干预衔接工作的相关事宜告知对方;(3)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运动锻炼指导、饮食指导、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指导、心理干预指导和并发症的防范指导;(4)由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充分了解其抑郁、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程度及其性格,每15 天开展一次健康知识培训讲座,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并安排专科医生和主管护师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帮助其树立信心、消除顾虑;(5)每个月安排社区护士进行培训,指导社区护士监测患者日常血压,落实各项护理方案,若有异常,及时协助患者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加重[5];(6)社区护士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家庭随访,随访半年,提醒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并督促患者定期到社区医院监测血压,详细记录随访情况。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参照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6],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负性情绪越多,焦虑、抑郁情况越重;(2)护理满意度:包括相对满意、不满意和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人数+相对满意人数)/总人数×100%;(3)血压变化:血压变化参照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DS、SAS 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DS、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n SDS 评分 SA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50 50 t P 64.60±14.75 62.32±14.71 0.77 0.44 54.16±13.07*62.14±13.15*3.04 0.00 62.14±14.79 63.25±13.17 0.40 0.69 53.59±12.74*62.16±13.16*3.31 0.00
2.2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护理前,两组SBP、DB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BP、DB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s,mmHg)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变化比较(±s,mmHg)
SBP DBP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n 50 50 t P 166.62±10.26 166.61±10.18 0.01 0.99 128.32±10.47 133.26±10.17 2.39 0.02 97.63±10.44 98.34±10.44 0.34 0.73 72.80±10.03 79.44±10.40 3.25 0.00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高血压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高血压易引发肾病、心脏疾病及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使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处于心脑血管事件高危状态下,患者心理负担重,易导致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7]。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还给患者及其家属增添负担。因此需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控制患者病情,改善负性情绪。
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用药护理、常规治疗、病情监控等,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收效甚微,无法满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需求。 相关文献显示,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是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以医院为主导[8],构建社区及家庭的护理网络,整合医院与社区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家属协同作用,实现临床护理的多元化、个体化和网络化。该护理模式能有效强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院外管理,在此之上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控制患者血压,还能改善负性情绪。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SDS、SAS 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SDS、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笔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护理模式是由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充分了解其抑郁、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程度及其性格,并开办健康知识讲座,为患者答疑解惑,使其了解疾病,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对抗疾病,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让患者有信心继续实现社会价值、生命价值[9]。 结果显示,护理后对照组的SBP、D BP 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可见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培训讲座,定期家庭随访,提醒家属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并督促患者定期到社区医院监测血压,使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延续性和治疗方案的一贯性[10]。 本篇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通过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能有效地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控制患者血压,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