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内科,河南 信阳464000)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突发严重心脏疾病,使心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继而导致心功能不全,造成心脏负荷加重、收缩力下降、周围循环阻力升高的临床综合征[1]。 临床以左心衰最为常见,若未及时救治,易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常规急救流程中,护士根据医嘱进行相关工作处理, 可能会造成抢救不及时,耽误患者救治时机,为护患纠纷带来隐患[2]。 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是指建立急救小组, 并将组内成员层次、站位及相关工作内容进行固定,便于提升工作效率,是现阶段护理流程及护理质量改进的一种新型方法[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AHF 患者救治中采用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4 月~2019 年3月实施常规急救流程的39 例AHF 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我院2019 年4 月~2020 年3 月实施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的40 例AHF 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28 例、女11 例;年龄47~72(59.49±8.13)岁;心功能分级:Ⅲ级13 例,Ⅳ级26 例。 观察组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龄49~71(59.34±8.17)岁;心功能分级:Ⅲ级13 例、Ⅳ级27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4];(2)家属及本人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入院24h 内发生死亡患者;(2)精神障碍患者;(3)伴随免疫系统疾病者;(4)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急救流程:根据常规流程进行,遵医嘱予以抢救护理,包括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
1.3.2 观察组 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1)创建急救小组,每组3 人,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且组长需具备专业扎实、协调能力、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等能力;1 名操作护士,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观察能力强、护理操作熟练等能力;另1 名护士协助完成相关工作;(2)制定AHF 抢救流程:制作急救小组急诊抢救定位图以及流程并固定于墙上,包括操作过程、药物剂量、观察重点、特使处理等,且流程图科室各护理人员人手一份,同时要求科室内人员全员熟练掌握,护士长定期对全科护士考核;将AHF 救治程序规范化,使抢救时,医护之间配合有章可循,更加默契;(3)实施AHF 抢救流程: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组内人员根据制定的定位图进行站位,①组长位于患者头部,便于指导组内护士完成护理工作,同时负责管理患者呼吸系统,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主要内容: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同时根据患者意识、面色、周围循环等判定抢救效果;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联系心内科、ICU 或手术室;安抚意识清醒患者心理情绪;②操作护士站于患者右侧,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床边心电监护仪的连接、休克次数、心电检查、抽取血液样本送检等,同时遵医嘱进行用药;③辅助护士负责观察记录,主要包括患者输液情况、病情变化、药物及实施所用时间、抢救中各项措施等内容,同时将抢救物品备好;(4)各护士根据抢救流程做对应工作,对于疾病稳定患者交由辅助护士进行康复指导,同时完善相关检查,加强二级预防。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抢救情况:记录患者疾病评估、检查、开放静脉通路、心电图检测时间及总抢救时间;(2)抢救效果:记录抢救40min 疾病好转率(以患者情况良好,疾病稳定,有充分的可治愈性为判断标准)以及发生心血管事件率(包括脑卒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3)满意度:应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8)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护理及时性、专业技能、心理护理、设备操作等四个方面,每项分为满意、不满意2 个项目,总分100 分,评分以≥80 分为满意,<80 分视为不满意,记录各项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疾病评估、检查、开放静脉通路、心电图检测及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s,min)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s,min)
总抢救时间观察组对照组n 疾病评估时间 检查时间 开放静脉通路时间心电图检测时间40 39 t P 2.41±0.64 4.12±1.03 8.888<0.001 12.47±3.71 15.72±3.54 3.982<0.001 3.50±1.39 4.88±1.42 4.365<0.001 4.21±1.30 6.24±1.57 6.266<0.001 33.71±10.62 42.52±11.83 2.771 0.008
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40min 好转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6.92%,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及时性、专业技能、心理护理、设备操作等各方面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急诊救治是针对生命遭受威胁的患者展开救治的一种重要措施,主要面对疾病情况严重的患者。对于抢救工作而言,抢救效率与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联系[5]。 以往抢救流程中,多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可能引起抢救程序发生混乱,耽误最佳抢救时机,对患者抢救带来不良影响[6]。 因此,程序化、科学性的抢救流程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专职化护理已成为现阶段护理模式发展趋势,通过完善、修订急救时护理操作程序,对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将急救过程中护理行为、流程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改善最终抢救效果[7]。 为提升抢救效率,我院专门设立急救小组,并对组内成员抢救位置、工作内容进行固定,以AHF 急救为例。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评估、检查、开放静脉通路、心电图及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0min 好转率较对照组高(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且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用于AHF 救治中,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升抢救效率,改善抢救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以往抢救过程中,低年资护士居多,易造成抢救最初阶段出现忙乱状态,不仅对时间及人员造成浪费,也耽误患者救治最佳时机[8]。 而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的制定,分工明确,能够有效减少抢救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心肺复苏时间等,提升抢救效果。 通过制定抢救流程及定位图,对组内人员职责及位置进行划分,要求组内成员严格遵守定位图进行站位,并根据抢救程序进行护理工作,完成各自相关救治内容,有效避免因分工不明确而引起的重复操作状况发生,进而节约了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效果[9,10]。而通过对组内成员定位分层,使护理人员能够根据能力各尽其职,有效避免因职责划分不清而引起的抢救忙乱无序的现象,使整个救治过程程序明确,进而提升家属及患者安全感,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救小组位置固定抢救流程用于AHF患者救治中,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效果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