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治伦
摘 要: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真情流露和价值观具有主导作用,科学合理地布置写作作业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创造能力。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课堂上的习作设计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作业设计;策略
布置高质量的课后作业能够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不仅能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带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作业的内容要把训练修辞手法和写作灵感作为重点,以学生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学生们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布置的语文习作中存在的不足
用心布置一次高质量的作业会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感到快乐和满足。没有针对性的作文小练习会阻碍学生写作的热情。结合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学语文习作设计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作业题目模式单一
选题的缺失意味着老师只能给学生一个固定的题目作为写作的题目范畴。题目是学生思维的范围,题目数量单一,枯燥乏味,既丧失了小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只能在老师规定的命题中活动,没有自由思维的空间。例如,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秋天》的作业。这个题目对喜欢秋天的同学有数不尽的话想要写在作文中。但是对于不喜欢秋天的同学,这样的题目只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同学无话可说,一个是为了迎合题目而写假话,说白了就是凑字数而达到老师布置作业的要求,有的甚至在网上摘抄来糊弄老师,完全没有通过自己的构思去写作。这也是导致学生做假题的原因之一。模式单一的作业会让他们深感做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作业,歪曲了老师的真正意图。这是老师的要求,只要字数够了就达到目的,对自己没有太大意义。
作文中的命题形式往往有很多种。如全命题形式作文、半命题形式作文、图片作文以及题目作文等。许多语文教师的命题形式是相同的,大多侧重于整体命题形式作文,缺乏半命题或话题作文等开放式命题设计。命题永远局限于一种形式,学生没有其他选择或发散思维的空间,只能按照老师的命题思路去做作业,然后凑够字数达到上交的目的。从命题开始,作业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在问卷调查中,作者还发现学生认为老师设计的作业数量不仅少,而且同一类型的作业经常重复,基本都是同一种类型的文章。比如围绕身边的亲人来命题,学生们的主旨大多数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让学生感到无助和枯燥。学生的作业都是毫无想象力,如一潭死水的作文内容。学生对作业没有想法和参与,作业也没有什么新意,让学生认为作业只是机械地重复活。
2.作业设计盲目无针对性
一些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习作的训练目的和难度考虑欠佳,在给学生筛选作文题目时表现出随意的倾向。而且在设计作业时,没有为学生讲解作业的目的,让学生在目的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的情况下完成作文,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学生通过这次布置的作业,期望学生们可以掌握什么技能、锻炼什么能力、养成什么样的作业习惯,以至于作业是否有明确的目的等问题。
同时,随着多样化习作教科书和习作练习册的大量涌现,一些语文教师开始从习作练习册上机械地抄下来,并在作文大纲中随机筛选出一些题目作为本班此次的习作题目。另外,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习作活动缺乏整体观念,根据语文书每个单元后的习作题目要求安排习作作业,没有明确的目標和方向,对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习作作业没有思考,也没有结合学生们自身水平和周围环境去针对性布置作业,更没有对设计习作作业的指导。这种无目的的写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不能反映出每个学生擅长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领域。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作业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技能,提高写作水平。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设计上几乎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写作作业的设计仍然停留在做得更多、练习得更多自然的水平。例如,不断给小学生布置各种习作作业,让小学生进行“文海战术”训练,让小学生继续按照套用作文模板的格式写作来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写作没有目标要求,作业的设计不强调写作作业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盲目地进行写作设计,用“题海”作为写作作业的策略,毫不在乎这个写作作业中包含了多少感情的流露。不知道这次习作设计能在哪些方面提高学生。这种作业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写作,更不能体会写作的快乐。它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而且对孩子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3.习作内容设计乏味枯燥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学生对作业的习作欲望息息相关。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会让学生觉得作业内容非常丰富有趣,有很多话说不完,很多字写不完。但是,对作业内容设计设置太多要求,会让学生感到“气馁”,无法完成。有学者说“:”学生的作品不同于作家的作品。小学生的工作是一种写作的实践,并不是为了服务社会。”
一些教师没有精准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在小学生的写作作业中提出了高水平、成人化的要求,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身上。例如,部分教师在准备写作作业时,不仅要求学生固定使用非课文所学的比喻排比手法写作,还要求学生抓住某些特点写作,学生必须强调主题。这一系列强制要求学生使用修辞手法,失去了表达真实意思的作用,使学生压力过大无法呼吸。最终,学生的习作作业用一篇技法堆积起来的冷句子,出现小学生习作内容虚假、乱编乱造等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易于写作、乐于表达、敢于动笔,引导他们关心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现实感。”习作的内容是学生要表达的内容。习作内容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才能感受到真实感,投入后才能表露真心。然而,教师设计写作作业有时会忽视学生的这种生活状态,让小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教师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和教材上的要求设计写作课题。这种脱离学生体验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很难写出生动的习作。例如,一些教师只是依赖教材、教辅书、习作指南来设计习作作业,往往接近书本的内容,不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也不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
二、小学语文习作作业设计策略
1.练习作业设计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的写作作业,是指教师贴近写作作业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写学生熟悉的东西,写学生所见所闻的东西,捕捉现实中的事物。只有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要写,作文的内容才会不断丰富,真情实感才会显露出来。如果语文教师能为习题的设计提供学生生活的建议,学生习题的内容将不再空洞单调,而是活灵活现。
设计生活主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把突破口放在学生的生活上,让学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写作作业回归生活。其次,教师要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教师都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积极关心学生思想的变化。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第二,教师要适当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个过程,习作作业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三,把家庭作业和生活联系起来,做一篇好作文,对教师也是必要的。让学生沉浸在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到眼前有一个陌生的场景,情境中的任务仿佛回荡在耳边,熟悉感人的过去浮现在脑海中。这种充满灵感和最佳体验的写作是一种快乐的自我表达。
例如,在设计作业之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观察生活中烦琐之事。然后,让学生口头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最后,围绕改变生活中一件事,最难忘的事,改变我的事等主旨写一篇作文,以此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只有让学生充满兴趣,有灵感,有内容才能创作出东西。教师给学生设计生活化的习作作业,就像给学生提供一个能表达自己生活想法的平台一样。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习作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练习作业有趣的设计
家长和学生认为做练习很不容易,而且他们有一些胆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练习枯燥而且没有太大用处,所以长时间没有写作习惯,突然让他们习作会觉得不适应,脑袋空白。有句谚语说兴趣是最好的方向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积极思维。要想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到作业的乐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设计。如问答写作设计、“微循环日记”、故事续写、故事改写等多种形式。筆者以问答作文和《微循环日记》为例。
问答写作:所谓问答是提问和回答。可能是老师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问答写作就是把练习的主题以提问的形式摆在学生面前。它可以是口头问答的形式,也可以是书面问答的形式。学生可以选择填空、选择题或主观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回答。最后,老师总结了答案,并将其结合在作业设计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在设计写作作业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写作兴趣。
“微循环日记”:微循环日记是将学生自由组合成多组,并将每组学生排列成一个序列号。每组学生可以用序号写日记、随笔、身心或在循环日记中写故事,第二天与其他作业一起提交。微循环日记没有规定习作的具体形式,规定习作的字符,只要能写出来自己真实的想法情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下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微循环日记不再是对学生的敷衍交代,而是一个展现自己童真的童话。这种日记中开始出现的涂鸦、短篇小说、趣事,都是学生真诚的表达。笔者实习学校吴老师采用“微循环日记”的方法,让同学们不断用小练习笔展示童真童话。经过本设计的应用,班上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微循环日记的方法值得借鉴。
其实,习题的趣味性设计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习题设计,用丰富的习题设计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作业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枯燥的作业,让学生找到自我,发挥潜在的能力,意识到团队感和存在感,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3.练习工作的分层设计
每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迥然不同。学生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却做着没有差异的作业。有的学生作文不够写,有的学生作文不会写,写不完的现象很容易发生。这种作业容易阻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以往“统一”的设计局面,在学生作业中设置“自助超市”,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并且适合自己的写作范围,只有充满兴趣,灵感才会不断涌现,文字才会滔滔不绝,才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写作氛围。在舒适的环境中,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完成要求,让不同班级的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比如,教师在设计写作作业时,根据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分为基础单薄型、水平中型和能力型三种类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在写作、构词和句子上很难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思,在写作中经常出现逻辑混乱。在设计习题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注意自己的基础和提升空间,设计简单的练习,明确学生的训练目的,引导他们复习以前的学习知识,让他们反复做一些小练习笔,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先听后写,减少学生写作的难度。中等写作能力的小学生大多能按字母顺序表达意思,句子结构的排列一般能满足逻辑要求,但写作稍有欠缺,修辞手段的运用也不灵活。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写作作业时,应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描述写作对象的特点,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此外,还应设计专门的修辞手法和相关词汇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作文增添色彩。
结语
总而言之,合理的习作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写出更好地作文,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今后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及时改进不足之处。设计的作业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趣的,真正发挥习作潜在的价值,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写作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爱芳.小学语文习作作业设计策略探析[J]. 新课程(小学版), 2018(4):175.
[2]李研梅.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1):177.
[3]高婷.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策略研究[J]. 新作文:教研, 2019(3):1-2.
3188500338291